临沂在线讯(刘伯涛)我上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学习过《朱德的扁担》一文,时间虽然过去50多年了,但我现在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文章讲述了1928年,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用扁担下山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这是一根不平常的扁担,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年6月9号,广西桂林女孩刘燕高考即将离校时,没有家长的陪伴,没有同学和老师的帮忙,她背着背包,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当作是扁担,在两边挂着自己的行李慢慢地往前走,一头是一个黑色的布袋,另一端是农村孩子熟悉不过的蛇皮袋,眼神坚定,虽然行李一看起来就挺重的,但女孩走起路来感觉还是比较轻松的。就是这么一段的10秒钟的片段,一夜之间感动了全网,扁担女孩走红!一根扁担赢得了掌声。没有鲜花,没有家长的拥抱,没有其他人的帮忙,扁担挑着行李的动作非常熟练,一看就是经常在家帮忙干活的。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她不依赖、不矫情,脚踏实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韧、独立、担当和自立自强,在这个充满鲜花和掌声的时代,她的朴实和努力显得格外珍贵。她肩上扁担,挑的不只是行李,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份不服输的倔强。更是一头挑的是责任和担当,一头挑的是未来,是自己的诗和远方。
扁担作为一种工具,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中,为了更方便地搬运物品,人们需要一种简单实用的工具。最初可能是人们偶然发现用一根较为平直的树枝或竹子,将物品挂在两端,扛在肩上就能轻松地搬运更多东西,于是逐渐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竹木来制作这种工具,这便是扁担的雏形。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使其更加符合人体力学和实际使用需求。《古尊宿语录·佛眼普说语录》:“一似村里人把扁担共上将军鬭,我者里七事随身,手中是 关羽八十斤刀,他便把扁担劈头打一棒。”《水浒传》第九七回:“忽见崖畔林中走出一个樵者,腰插斧柯,将扁担做个拐杖,一步一步捉脚儿走上崖来。”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至于我那地方的大人,用单刀扁担在大街上决斗本来不算回事。”
在我老家西堂屋里,现在也静静地躺着一根扁担,那是父亲的扁担。扁担呈“一”字型,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了,长有1.8米左右,材质是桑树,有柔软性、韧性强、不易折断的特点,表面无疤无麻,非常光滑,经多年汗水包浆呈暗红色,中间厚两边稍薄,两头稍细,这种设计便于起跳,省力能乘上步子,扁担两头撮铆、钻眼儿,安置上木抧,两端上翘,防止物品脱落、掉下来的挡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生产生活物资以肩挑为主,工具多是扁担。自打我记事起,就知道父亲这根扁担的存在,父亲的扁担与其说是一种劳动工具,倒不如说是一部记载父亲别样风采和高尚品德史书更为确切。春天用它担起肥料,夏天用它担起麦子,秋天用它担起玉米,冬天、用它担起红薯、杂草......就这样,担过黎明,担过黄昏;担过风雨,担过四季,挑起全家柴米油盐的重任,担起来艰难生活与美丽人生。
我父亲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在物质贫乏、生活困难的那阶段里,为了养家糊口、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父亲与母亲发挥扁担的作用,千方百计挣钱让孩子吃上吃饱、有钱上学。食盐原来一直是专营产品,国家专门重点管理,不准个人经营、私自贩卖,当时贩卖被抓住处罚很严的。我家离海边不远,村子里有专门干贩卖私盐这项生意的,了解情况,路子广,有货源,熟悉贩运线路,特别到了秋末,盐制咸菜需要食盐多,这个时候又好存放,父亲都跟着盐贩去离家不远的柘汪、木套等海边盐场挑私盐,晚上收工吃点饭,夜幕降临,二、三个人结伴而行,先到晒盐户家藏着,到晚上十二点以后,在夜幕的掩盖下,当时自己独轮车也没有,生产队的车子更不敢用,父亲光着肩膀子,用扁担挑着一百四、五十斤私盐,由当地向导带出村,躲过检查站,先护送一段路程。父亲挑着私盐一路上担惊受怕,翻过芦山、六坐岭,趟过五条河,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不大会脸上、身上汗水就顺着扁担往下流,间歇几次,摸黑50多里,到家也将近天明,接着洗把脸,参加生产队劳动好挣工分,除了自己食用外,贩卖到西乡里换些钱,当时每斤就挣一、二分钱,父亲为承担起生活重任,也就冒着被没收、付款、游街的高风险,乐此不疲。2023年7月份的一天,我与朋友开车翻山越岭,到江苏省柘汪、木套等父亲经常提起的地方去看了看、走了走,回想一下当时的艰辛与刻苦。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根扁担留下了岁月打磨的痕迹,承载了人生的份量和精神,所体现的其实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对家庭、对子女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担当,堪比天高地厚、山高水长。有一次我给年老的父亲洗澡搓灰时,发现小腿青筋暴起,高低不平,像蝼蛄荡一样,我与父亲聊起原因时,才知道具体的原因。父母刚结婚那阵子,为了生计,父母在家里编制蒲(水塘的菖蒲)鞋(冬天穿在脚上暖和的一种草鞋),母亲把在娘家学习的编制蒲鞋技术教给父亲,菖蒲生长在水塘里,冬天才能收割、使用,需要涉水收割,抱到地上晾晒,再用扁担挑回家,那时候条件简陋,没有皮裤皮衣、水靴等防水工具,有一年冬天特别特别冷,父亲在水塘里割菖蒲,小腿被冷水榨伤,血流不昌,落下青筋暴跳的毛病,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明显。利用晚上,父母一起编制蒲鞋,然后父亲用扁担挑着,偷偷拿到集市上出售,市场上卖东西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割去,市场交易员不让买卖,被逮着,按照投机倒把行为予以严厉打击,被没收、罚款......,父亲就偷偷卖,来了交易员收拾起蒲鞋挑起扁担就跑,与市场管理员捉迷藏,凭着自己的气力换一些钱,然后再购买一些粮食维持生机。
父亲的扁担在那个年代承载了家庭多少希望,父亲用扁担挑出全家口粮、一家生活,一根扁担,就是一个家庭的期盼。至今回想起来,心头回荡着许多酸甜苦辣。那时候没有压水井和自来水,每天父亲都要去河里担水吃,把水缸挑的满满的,冬天面对结冰的河面,父亲用扁担戳开缝,再砸开、装水,在村里,我家距河边不算远,父亲挑水步法均匀,右臂搭在扁担上,左臂自然摆动,扁担随脚步一颤一颤,很有节奏。走一会,他两手扶住扁担,只轻轻一转,扁担就从右肩换到了左肩。
有一次,父亲挑着扁担去河里挑水,走着走着,突然就听到有人大喊救命,父亲赶忙就奔着喊声飞跑了过去,原来,是有落水了,河就在村子旁边上,村里的妇女们都喜欢在河里洗衣服,父亲跑过去一看,喊救命的是邻居小军的妈妈,原来是小军掉到河里去了,她不会游泳,看着小军在河里扑腾着,她心急如焚,一边自己跳到河里,一边大声呼救,父亲赶紧放下水桶,抽出扁担,一边跑着下河,一边说:“小军妈妈,你站着别动,我来救小军。”水已经漫过小军妈妈的胸口了,小军妈妈扭头看到是我父亲,急促地说:“三哥,赶快,赶快救小军,孩子不会游泳......”父亲走到离小军不远的地方,水已经漫到了孩子的下巴,他赶忙把扁担伸了出去,大声喊着:“孩子,抓住扁担,三伯拉你上岸。”好在小军是个男孩子,虽然只有七岁左右的年龄,不过还没有被吓傻,他就像抓住救命的稻草一样地紧紧地抓住了父亲的扁担,父亲慢慢转身把他拉回到了岸上边,小军妈妈惊魂未定地责骂着小军:这个淘气的孩子,看我在河边洗衣服,他就从河沿上跑下来找我,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冲到河里去了,可吓死我了,谢谢三哥救了孩子,父亲拿起扁担,对着小军妈妈说,别再责怪孩子了,没事情就好,下次可要注意,赶紧带孩子回家换衣服去吧。
父亲的这根扁担,承载着父亲太多的回忆,倾注了父亲对家庭的爱、对我们子女的情。1985年,我高考发挥失常,离录取分差20分,从学校得到消息的那天,我顿时泪流满面,父亲说:“孩子,不要灰心,明年再考吧。”,我没有理他,默默地收拾自己的行李,父亲冒着39度的高温天气用扁担把我的被子挑了回来,一路上,父亲挑着东西,扁担在肩膀上来回换,父亲说:“看似普普通通的一根扁担,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扁担呢?孩子,因为这根扁担正直刚硬又富有韧性,千斤重担后它依然挺拔,虽然很短,却承载认识的分量和精神,我们做人做事情就要像扁担一样坚强有韧性有担当。”,当时我对这些话没有深刻理解,懵懵懂懂着,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我没有一句话,只有迈开双腿在田间小路上走路的声音。日落西山时,我还在村外大槐树下呆呆地坐着,一言不发,不知到什么时候,父亲在我身边坐了下来。他一定是担心我因高考失利想不开才跟着我的。父亲对我说:“孩子,今年考不上,咱再复读一年,继续考。爸爸相信你的能力,明年你一定会考上大学。”父亲用扁担把家里的余粮挑到离家十五里的镇上卖了。开学的时候,我禁不起父母唠叨,带上父亲用扁担卖粮的钱去了县里一所高中补习。渐渐地我从高考阴影中走出来,又投入到紧张学习之中去了。我1986年参加高考,考了个中专学校——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父亲那一道道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随着我年龄的增大、社会生活阅历的丰富,对父亲关于扁担的教育,有了深刻理解,对父亲的那些激励话语:“只有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等,我铭记心间,永世难忘。
父亲的扁担为生产队挑过肥料、公粮、种苗;为家庭挑过米面油、家具、衣服......一步步走来,挑来了姊妹的快乐童年和全家的欢声笑语;挑起生活奔头和希望。
父亲的这根扁担曾经过无数的风雨和重荷的摧压;它渗透了父亲的心血和汗水,带走了一穷二白,带走了父亲的青春年华,带走了父亲一贫如洗的生活,带来了岁月的沧桑和满脸的皱纹,带来了美好富裕的生活和希望,带来了灿烂辉煌祥和的今天。如今,社会发展了,进步了,挑扁担劳作的越来越少了,扁担已经很少时间没进入我的视野了。
据我所知,只有重庆市等少数山城以及泰山、黄山等旅游景点还有靠挑担谋生的担担工和挑山工,想必他们的肩上肯定还有生活压力和谋生的酸楚。与父亲的那根扁担一样,所承载的担当力量,所体现的责任意识以及所蕴含的吃苦耐劳的品格,其实正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一种精神、一项责任,需要弘扬的一种文化和需要光大的一种品质。
父亲虽然走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我的眼前时常浮现父亲那根沁满汗漬的扁担,人生的道路不正像父亲那根扁担,一头担着梦想与担当,一头担着思维与行动,父亲用肩膀挑起了整个家的幸福,给予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我心情沉重,感到肩上有副无形的责任、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