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发展“翅膀”工程实施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张 成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姜良友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 陶 园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三级调研员 李 勇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成(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实施发展“翅膀”工程,是市委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围绕产业抓科技引人才,壮大产业强科技聚人才,大力实施发展“翅膀”工程,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力推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育苗”、高新技术企业“培优”、科技领军企业“扶强”,壮大科技型企业培育梯队,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前,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146.6亿元、居全省第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6%,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提高超过7.5个百分点、达到52%、居全省第4。临沭县成功创建省科技创新强县,费县省级农高区创建顺利通过现场考察。
二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科创平台65个,其中,省企业技术中心14个、居全省第1;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居全省第2;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个、居全省第3;省重点实验室4个、居全省第5。
三是科技攻关能力不断增强。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加大协同创新力度,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53项。重大成果不断涌现,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4个,入选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项目8个,其中,金正大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罗欣药业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鲁南制药获省科技进步青年奖,金胜粮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快构建。坚持以熟化孵化转化“三化”为中枢,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实施“百校千企”计划,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90余次,引导1000多家企业参与,对接高校院所130多所,签订合作攻关项目300余项。启动建设临沂科技大市场,打造集成果展示、技术交易、人才培养、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企业布局中试熟化载体,累计建成省级中试示范基地5个、居全省第2,备案市级中试示范基地23个,为科技成果提供中试熟化、二次开发等服务。
五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成效明显。坚持以产聚才、产才融合,用市场化手段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成功举办中国创新挑战赛、创新创业大赛及“创新山东院士行(临沂站)”等引才聚智活动5次,累计引进各类科研人才1000余人,引育省级以上科技人才26人。强化引才育才载体建设,新认定市级“人才飞地”9个,引进人才团队200余人,开发新产品100余项。
六是科技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发展“翅膀”工程17条等政策措施,配套制定产业共性研发平台、中试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提升等办法或工作方案。加大财政支持,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科技支出11亿元,同比增长10%。创新科技金融,用好风险补偿、再贷款等政策,累计为1500多家企业争取省级科技扶持资金3.2亿元,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0.9亿元,已发放国家科技创新再贷款5.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0.6%、居全省第1;开发“沂科贷”“临担—科技贷”等科技金融新产品,支持科技类企业230家、7.2亿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下一步, 我们将持续实施发展“翅膀”工程,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答记者问 1、临沂日报记者提问:请问我市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成效如何? 姜良友(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 市科技局坚持从供给端、承接端和保障端突破攻关,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一是拓展“供给端”。常态化开展技术需求征集和发布,成功举办“名校直通车”等合作对接活动90多次,对接南方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130多所,签订合作项目300余项,其中,南方科技大学的生物育种、医学机器人等7个项目落地转化。二是壮大“承接端”。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和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成果创造转化能力。今年共有509家企业获省“小升高”财政补助5230万元,871家企业获省研发补助4836万元;121家企业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3489万元。发挥企业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引领作用,举办企业家科技创新培训活动2次。三是完善“保障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实施发展“翅膀”工程17条等政策。强化服务保障,启动建设临沂科技大市场,布局建设28个中试示范基地、4个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5个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强化金融保障,构建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服务机制,完善风险补偿、科技再贷款等政策,开展银政企合作对接等系列活动,为184家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0.9亿元。 2、山东省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研发投入和占比情况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创新活力。请介绍一下全市科技研发投入情况。 陶园(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三级调研员): 研发投入和占比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了发展“翅膀”工程,发挥财政科技支出的“杠杆”作用,引导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持续提升。2023年,全市研发投入总量达到146.6亿元,同比增长13.1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0%,提高了0.16个百分点,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活动类型看,全市基础研究经费1.85亿元,同比增长15.78%;应用研究经费3.61亿元,增长17.46%;试验发展经费141.13亿元,增长12.97%。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为1.26%,提升0.03个百分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46%和96.28%。分活动主体看,企业研发投入143.11亿元,同比增长12.31%;高校院所研发投入2.95亿元,增长87.98%。企业、高校院所研发投入所占比重分别为97.63%和2.03%。分地区看,研发投入超过十亿元的县区有8个,依次是兰山区(25亿元)、沂水县(22.4亿元)、费县(11.2亿元)、莒南县(11.2亿元)、沂河新区(11.1亿元)、河东区(10.5亿元)、罗庄区(10.4亿元)、临沭县(10.2亿元)。 3、大众日报记者提问:请问在实施发展“翅膀”工程中,是如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 李勇(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近年来,市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支持和保障发展“翅膀”工程实施。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拨付财政奖补资金6994万元,支持研发投入占比高、复合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硬科技的“三高一核心”中小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攻关;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帮助871家企业争取上级培育资金4836万元;实施“小升高”培育工程,拨付财政奖补资金7635万元,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进程;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兑现重点研发奖补资金460万元,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492万元,撬动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0.9亿多元,帮助18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缓解了融资难题;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举办“创业沂蒙·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青年人才创业大赛,对企业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给予奖励,为科技创新贡献人才力量。 二是扩大融资担保。整合市、县两级金融资源、风控资源、银行授信资源,通过增资、整合等多种方式,推动市融担集团资本金达到近20亿元,完成“市县一体化”建设,实现融担业务市域全覆盖。创新推出“临担—科技贷”“临担—专精特新贷”“临担-创新积分贷”等专项产品,解决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缺抵押、投入大、见效慢”的融资难题。今年累计支持科技类企业230家、7.2亿元,专精特新企业70家、3.3亿元。 三是加快基金赋能。全市累计设立基金99支、规模472.7亿元,形成涵盖种子、天使、创投、产业等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矩阵”。今年以来,聚焦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基金投资项目45个,其中:投资临沭县金蒙新材料2000万元,帮助企业新上年产2600吨的电池材料特种陶瓷项目;投资河东区东晟人工智能500万元,帮助企业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沂南县祎禾科技2000万元,支持企业进一步扩大了产能;投资沂河新区中科煜辰1000万元,帮助企业建设年产值达8亿元的3D打印机、智能激光焊接装备生产线。此外,通过基金“以促投招”,成功引进江苏超电、变形积木、锐趋新能源、中鸿石墨烯等一批项目,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下一步,市财政将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资源用于促发展、保民生,着力支持发展“翅膀”工程的实施,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财政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