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 有这样一位女同志,领导欣赏她的敬业专业,尊称她为王博士;实验室里的小伙伴钦佩她精湛的技术,视她为心目中的全能女神;丈夫说从校服到婚纱,再到实验室里的白大褂,妻子永远是他的骄傲;婆婆不擅表达,看看瓶瓶罐罐的药,偷偷抹了把眼泪,哽咽地说,“岩岩是个孝顺的好孩子,是我们拖累了她”……
这位让人交口称赞却也倍感心疼的人叫王岩,今年36岁,是临沂市检验检测中心的青年专家、高级工程师。当大家的夸赞告诉她时,内向的她连连摆手说:没有,没有,我没有大家说得那么好。
2010年底,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的王岩博士,拒绝了济南、青岛两家检验检测机构递出的橄榄枝,为了爱情,远嫁临沂,在市质检所里当了一名编外人员。为了攒钱给公婆看病,小两口没有买婚房,没有摆婚宴,王岩的婚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可就是这样,她没有一句抱怨,还主动把体弱多病的公婆从老家接到身边悉心照顾。就是这样善良质朴的王岩,在工作上也是如此的担当、能干。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处于风险高发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安全保卫战中,以王岩同志为代表的检验检测队伍一直在战斗着。他们用技术、用数据,提供着最及时、最权威、准确的技术支撑。从编外人员到如今的科研攻关带头人,8年多的时间里,王岩经历了无数次急难险重的检验检测任务。当我们问起执行哪次任务印象最深刻?王岩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不是瘦肉精,也不是塑化剂,而是除夕前那一夜的坚守。
那是2019年2月2日,腊月二十八的晚上,华灯初上、万家团圆。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嗡嗡的仪器运转声清晰可闻。为了完成节前食品检验任务,王岩和她的团队已经连续作战四周了。往常这个时候,王岩肯定是冲在最前面,可那天晚上六点,她发来了一条消息“晚到十五分钟”。熟悉王岩的同事都知道,她做事严谨,工作都是按分钟计算的。果然,15分钟后,王岩准时出现。只不过这一次她没有跟大家打招呼,快速穿上隔离衣,一头扎进无菌实验室忙碌起来。九点钟左右,同事急匆匆跑过来喊:“岩姐,姐夫给你打很多次电话了,应该是有急事,你出来接下”。当同事把手机举到她耳朵旁,电话里首先传来的是2岁女儿的哭闹声,“岩岩,你能回来下吗?……咱爸这边手术没结束我不能走……闺女还发着高烧,一直不吃饭,哭着喊着找妈妈,你回来抱抱她再走……”她明白,同为战友的丈夫,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打这个电话的……
但她更清楚,为了确保全市人民春节期间食品安全,这批检验任务必须在天亮之前完成。没有细想和犹豫,“等我做完实验!”王岩说完话转身继续忙碌起来。电话那头女儿的哭闹声还在继续,同事满脸惊愕,更是无比的揪心……
任务完成的时候已是凌晨两点多了,她快速跑到办公室打开手机,点开丈夫零点左右发的信息“爸的手术做完了,闺女吃完药睡着了,你别急,回来的时候慢点……”
裹上厚厚的衣服、戴上帽子围脖,王岩开着三轮车马不停蹄地赶往医院。为了方便接送公婆就医,她缩衣紧食,在入冬之际,买了这辆小车,能遮风能挡雨还不用考驾照,当时,她开心得很。而此刻漆黑的夜空下,空荡的马路上,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像个孩子般大声嚎哭了起来。
在和爱人轮班照顾公婆的同时,王岩每天午休的时候还要挤出时间带生病的女儿去医院排队打针,看着孩子头上、手上、脚上满布的针眼和淤青,她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如果当年不是因为实验室升级改造,放弃了产假、哺乳假,孩子的体质可能不会这么差……每天单位、医院、家,来回奔波,她好久没有安安稳稳吃个饭睡个觉了。清冷的夜空下、凌冽的寒风里,泪水扎的脸疼、扎的心疼……病房快到了,她快速擦干眼泪,揉了揉眼睛。想想领导同事的关心、丈夫的包容支持、女儿的天真可爱,她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坚强!家人我一定能照顾好,食品安全是大事儿,我决不能掉链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王岩和406名检验检测工作者一道,在创建全省食品安全市的征程上忘我工作、倾尽全力。为了能采集到田间地头、农贸市场最新鲜、最客观的样本,食品抽样组的同志经常是凌晨三点到达现场,挤进拥挤、嘈杂的批发摊位,赶在蔬菜交易前完成抽样,在天亮前送进24小时运行的实验室。检验工作环环相扣、时间紧凑,一个检验循环就是一场对毅力和体力的考验,高强度的劳动、化学试剂刺鼻的气味、设备的低频噪音让很多同 志感到头晕难受。多一份检验报告,多一份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和信心,王岩和她的同事们用覆盖全市2万批次的食品抽样、检验,构建起食安监测天网,全力保障了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父老乡亲的食品安全大事。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王岩似玫瑰般柔情而不柔弱,在负重前行中不忘初心,在不断追求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在默默奉献中坚守着那一份责任,这就是王岩,这就是检验检测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了不一样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