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观察员 刘莲)一条热线,牵动一城温度;万千诉求,雕琢文旅新颜。根据官方消息,十一假期期间,临沂全市接待游客989.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93亿元,同比增长13.24%、14.69%;而与这滚烫“流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2345·临沂首发”旅游管理类工单同比下降的“冷静”数字。十一期间,“12345·临沂首发”共受理旅游管理类工单104件,同比下降44.09%,其中A级景区工单56件,同比下降55.2%。一增一减之间,勾勒出的是一座城市在文旅发展上的智慧与温度。
在这个衡量服务品质往往取决于解决投诉速度的时代,临沂却以一条热线为笔,蘸取沂蒙山的深情与沂河水的细腻,正在书写着与众不同的答案。当“12345·临沂首发”不再是简单的数字组合,而成为直通民心的温暖符号,文旅这座城市的名片便被赋予了动人的温度。
一、热线如镜,照见服务本真
曾几何时,旅游旺季的景区门口,游客排起的长龙与焦虑的等待,缺少指示标志而绕行等各种服务不完善的情况时有发生,游客向“12345·临沂首发”打来的电话,是热线部门的指令,是个人的诉求,同时也是督促我市文旅服务完善的建议和鼓励。每当接到指令,文旅部门与当地政府连夜研判,次日便推出的整改措施,督促景区全面排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热线如镜,照见的不仅是问题,更是一座城市虚心纳谏、即时改良的诚意。
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临沂文旅服务的精髓在于主动向前迈出那一步。假期高峰期前,各县区文旅部门有的便赶赴景区,召开现场会议,分析往期工单,制定详细预案。有的深入景区,“科级干部现场办公”成为节假日的常态。这种转变,是将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的治理智慧,是对“好客山东”最生动的临沂诠释。
二、亲情沂蒙,编织服务经纬
“亲情沂蒙”不只是一句口号,一部《亲情沂蒙旅游服务规范》将其凝练为可衡量、可考核的具体规范。当许多地方还在满足于基础的接待服务时,临沂已经着眼于打造一种血脉相连的亲情体验。面对停车难题,景区连夜平整土地,协调各种资源,在细节中彰显“游客为本”的理念。更令人动容的是,服务的触角已延伸至旅途的每一个神经末梢。高速路口、高铁站的志愿服务点,备有充电插头、热水、急救药箱的“暖城驿站”,这些细微处的关怀,让风尘仆仆的旅人瞬间感受到“来了就是沂蒙人”的归属感。
三、红绿蓝古今,铸就服务根基
优质的服务,离不开坚实的文旅产品体系。临沂以“红绿蓝古今”为战略脉络,构建起丰富多彩的文旅精品体系。
您能看到,红色旅游因《临沂市红色旅游促进办法》这部政府规章而更显厚重,“1+5”高品质红色线路让历史活起来;乡村旅游依托“沂蒙乡愁”民宿品牌,留住了山水间的乡韵;夜色中的“新琅琊”不夜街区和“夜画琅琊”游船演艺,则点燃了时尚活力的烟火气。这些扎实的项目建设,为优质服务的提供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游客有的看、有的玩、留得下、还想来。
四、合力协同,淬炼服务品质
文旅品质的提升,从来不是单一部门的孤军奋战。在临沂,文旅、公安、交通、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构建起紧密的协作机制。党代表“进首发、用首发”,深入景区督查服务质量;联合执法行动规范市场秩序;交警部门在易堵路段巡逻疏导。
这种协同联动的机制,将文旅服务从景区的“围墙内”拓展到城市治理的“大格局”,让每一位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是景点的美好,更是整座城市的文明与有序。
回望沂蒙大地,从热线工单的精准应答,到全域服务的亲情渗透,临沂文旅完成的不仅是一份“流量”与“质量”双提升的答卷,更是一场关于文旅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那条简单的热线,如同一条温暖的毛细血管,将城市的诚意与温度输送到最需要关怀的角落。
琅琊古城的风韵,沂河之上的夜画,蒙山脚下的民宿,所有这些美丽的风景,都因“12345·临沂首发”所承载的责任与担当而更加生动。当游客的每一次求助都能得到尊重,每一个建议都被认真对待,这座城市的文旅名片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热线暖流,无声地润泽着沂蒙文旅的沃土,绘就出一幅景美、人美、心更美的时代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