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全面深化改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2场,介绍全市“一老一小”服务改革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王景美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晓建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庄 园 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负责人
李 鑫 市民政局儿童福利科科长
王景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今年的“一老一小”服务改革由民政部门和卫健部门牵头,我们聚焦居家社区养老、养老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普惠托育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求突破,凝心聚力惠民生,奋力开创全市“一老一小”服务工作新局面。
一、围绕“一老”方面
一是成功争创全国试点项目。成功争创“2025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城市”,争取中央资金4475万元,位居全省第2。二是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创新打造“线下运营+线上监管”于一体的新型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完成乐老汇老年公寓、山东健康临沂颐养中心等以照护为主业、辐射社区周边、兼顾上门服务的示范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5处。三是构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县级建设县级敬老院14处,在履行兜底保障、失能集中照护基础上,拓展服务示范、行业指导、资源协调等功能,实现县区全覆盖。镇街建设具备居家上门、对下指导、连锁托管村级养老服务设施等功能的街道(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61处。社区(村)建设城乡养老服务设施1212处,按需灵活设置短期托养、日间照料、老年助餐等功能,形成资源合理配置、功能衔接互补的服务支撑网络。四是推动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印发《临沂市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八项措施》,围绕发展养老消费新业态、拓宽养老消费新渠道等方面,系统施策提振养老服务消费。启动50家养老机构“试住周”活动,激发养老服务市场发展活力。
下步,一是高质量实施全国试点工作。主要面向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2025年完成老年人能力评估不少于2.4万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不少于4000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不少于8000人次。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在设施建设、机构培育、人才培养、服务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引导更多专业优质资源投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制度机制。二是贯通三类形态通堵点。“居家”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7000户,指导费县、临沭县做好全省养老服务“五床联动”试点;“社区”建设示范性嵌入式养老设施不少于14处,每个县区至少建有1处;“机构”确保护理型床位占比保持在75%以上,以此布局建设智慧养老平台,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形态,实现 “一网通管、全域联办”。三是做实镇域养老补短板。以镇布局、抓镇带村,采取“中心+驿站”方式,建好镇街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带动村级养老服务站点,开展关爱照护、服务转介、资源链接,构建镇域养老服务体系。选择部分县区,强化政策扶持,整合设施资源,加强改革集成,在全市、全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样板。四是抢占新经济赛道兴产业。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出台临沂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引进培育山东健康集团、临沂城投颐养院等优质市场主体,搭建服务企业、生产企业和老年人三方供需对接平台,力争将蒙阴普泽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成为康养产品制造集采高地,带动保健食品、康复护理、医疗器械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用好蒙山、沂河、温泉等资源,推进康文旅融合发展,叫响“康养沂蒙”名号;与体育、教育、金融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多元业态,提振养老消费。
二、围绕“一小”方面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印发关爱服务体系相关实施方案,从精准结对帮扶、心理健康关爱等8个方面,对深化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将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纳入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出台临沂市《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托育服务覆盖全市14个县区,形成了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托育服务发展体系。二是优化服务阵地。发挥好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一体两翼”、协同驱动作用,市儿童福利院“开门办院”和“康教融合”做法获评省级民政工作优秀创新案例,孤弃儿童“养、治、教、康、社”一体化服务水平全国领先,今年“开门办院”服务社会困境儿童1038人次。示范推动未保阵地“实体化”运转,健全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村(社区)儿童之家“四级”未保网络,兰山区、河东区、莒南县、兰陵县等未保阵地成效突出。发挥临沂市婴幼儿托育服务指导中心作用,举办全市托育服务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建,强化从业人员综合职业素养。三是分类关爱服务。深入实施困境、流动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行动,组织开展“沂蒙护童”社工关爱服务项目、“沂蒙无孤”志愿服务活动873场、惠及7100余人次,助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四是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将托育服务配套建设纳入新建住宅小区规划、建设、验收项目,扩大托育服务覆盖面。支持幼儿园延伸开设小托班,面向社会招收2-3岁幼儿。兰山区被遴选为省级家庭托育试点,河东区妇幼保健院立足专业职能开展托育服务,被评为省级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临沭县依托县妇幼保健院正在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下步,一是扩大儿童关爱服务供给。围绕“党政主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指导县区健全完善 “N+1”关爱帮扶体系,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和成年后就业帮扶服务,持续推进“沂蒙无孤”志愿服务活动,深化“一对一”分类结对帮扶关爱,切实推动儿童服务内容向救助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转变”,确保关爱服务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二是拓展儿童福利院社会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市儿童福利院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水平,深化“养、治、教、康、社”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开门办院”,为社会困境儿童提供探访关爱、临时照护、康复特教、心理疏导等服务,全年不少于2000人次。三是优化未保工作网络。围绕“有地方办事、有设施服务、有制度理事、有人员管事”的目标,优化完善以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龙头引领,县、乡两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站点为支撑,村(社区)儿童之家为基础的工作网络,今年集中优化提升未保阵地示范点10处。搭建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协同服务的平台,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行动为主线,落实20件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服务实事及24项流动儿童基础服务,推动服务对象向所有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拓展。四是加强托育服务规范管理。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质优、价格适中、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托育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答记者问
1、大众网记者提问:发展托育服务体系,我市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
陈晓建(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为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快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托育服务体系,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落实支持婴幼儿照护的政策措施。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护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多方支持,在促进家庭照护方面,完善假期政策,对符合政策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女职工增加六十日产假,配偶享受不少于十五日陪产假,3岁以下婴幼儿父母各享受每年累计不少于十日育儿假,落实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
二是出台支持托育服务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托育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对产权属于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的、位于我市辖区内的闲置用房,向托育机构出租减免租金总额的25%。支持托育服务机构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申请项目22个,补助资金5544万元,用于托育服务项目建设。
三是以“放心托育 方便可及”等主题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宣传月活动,宣传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服务理念,通过“健康临沂”栏目、“名医面对面”等渠道,宣传科学育儿知识,逐步提升居民对托育服务的认同感。
四是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出台《临沂市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实施方案》,支持现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在满足3-6岁儿童入园需求基础上,科学规划设置,创造条件增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为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质优、价廉的托育服务。探索家庭托育点建设,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托育服务”。打造服务样板,加强示范引领作用,规范行业服务标准,带动全市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2、经济导报记者提问: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能否介绍一下下一步我市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方面的重点举措?
庄园 (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负责人):
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市养老模式大致为“9901”格局,即99%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家门口”的居家社区养老,能够留在熟悉的环境,满足情感和社交需求,同时获得更多个性化服务。下步,我们将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强化措施,探索创新,切实为广大老年人提供预期更加稳定、服务更加多元、质量更有保证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一是促进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在城市主要是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所谓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主要指设立在居住区,利用已有房屋设施开展全托、日托、上门等综合性养老服务的机构或设施。需满足三点要求:第一,场地便捷,设立在居民居住区或邻近居民居住区,满足15分钟便民服务圈距离要求。第二,身份合法,具备法人身份且完成养老机构备案。第三,服务综合,既具备机构照护专业性特点,兼具居家社区养老就近就便优势。今年拟建设完成示范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不少于14处,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享有更好的“家门口”养老服务。在农村主要是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通过开展镇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镇(街)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养老服务发展高地,补齐农村养老短板。镇级注重发挥镇级养老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服务转介、技能培训、资源链接等功能,推动供需衔接。村级大力发展养老驿站、长者照护之家、颐养中心等互助养老服务站点。
二是拓展特殊困难群体居家社区专业照护。发挥政府兜底民生保障职责,构建特困、经济困难老年人、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分类保障网络,特殊困难群体专业照护网络基本形成。针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访视照料、心理慰藉等服务类救助,服务覆盖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比例达67.68%。针对经济困难老年人,开展“情暖夕阳”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关爱,在6个县区为有意愿的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每周不少于1小时的助餐、助洁、助浴、心理慰藉、帮办代办、安全巡防等服务。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依托市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为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重度失能每月不少于45小时、中度失能每月不少于30小时,每小时30元)。
三是促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消费。2025年,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7000户,引导社会老年人家庭积极开展适老化改造,改善居家生活照护条件,切实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便利度。同时,将部分适老化改造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支持范围,释放养老服务消费潜力,为老年人创造更加优质、丰富的养老生活体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社区照护服务,设立社区老年用品、康复辅助器具展示和配置服务(租赁)站点,提供展示、科普、评估、配置、租售等一站式综合服务。2025年全市力争建设3个认知障碍老年人友好社区、26个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购服务站点。
3、山东省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请介绍一下我市儿童关爱服务相关情况?
李鑫 (市民政局儿童福利科科长):
聚焦儿童多元化成长需求,我们在夯实保障、优化阵地、完善体系方面用心用力,关爱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一是党委政府领导更加系统有力。市委、市政府将儿童关爱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一老一小”服务改革等重点工作强力推进;连续5年提高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累计发放生活费5.1亿元。二是部门联动更加紧密深入。以关爱服务行动为主线,民政部门牵头摸排10万余名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信息,夯实基础数据;教育部门上线“家庭教育公开课”20期、惠及200余万学生家长;卫健部门为4200名孤困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测评,针对性干预辅导和跟踪评估。三是群团助力更加精准有效。团委为4622名困境儿童建设4505处“希望小屋”,开展沂蒙青少年成长公开课、智慧家长公开课等26期。妇联发动4600余名“爱心妈妈”结对关爱5400余名困境儿童,开展圆梦“微心愿”、红色研学等活动1200余场次。残联为2.1万名残疾儿童提供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等服务。四是社会参与更加广泛多元。慈善组织累计发放慈善关爱款物3478.5万元,支持困境儿童拓面保障、关爱服务等工作。教育机构协同推进集中养育教育和就业帮扶工作,“校园家庭”模式服务孤困儿童420名。志愿服务组织引导志愿者结对帮扶5000余名困境儿童,开展做“暖心饭”、夏令营等活动1.2万场,将关爱延伸至更多困境儿童。
下步的重点工作:一是持续优化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指导各县区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关爱模式。二是持续推进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行动,以办好儿童服务实事为抓手,健全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等信息共享和协同关爱机制,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关爱、城市融入服务等工作。三是实施关爱服务项目。依托社工服务项目,加大业务培训,提升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志愿者等队伍服务水平;持续走访、全面梳理儿童共性和个性问题需求,组织个案辅导和小组工作,加强精准关爱;开展多元化成长拓展活动,提升儿童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