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重阳,今又重阳。
弘一大师曾经说过“很多人不知道,表面上看,我们是在孝敬父母,其实是父母在给我们机会,修养我们的德行!”在重阳节的日子里,咀嚼起这句话,令人深思。
一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也称重九节、敬老节、晒秋节等。重阳之名源于《易经》,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日月并应,有着九九归一的象征意义,故而成为吉祥之日,也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
对于重阳最早记载源自《吕氏春秋》,唐朝时,重阳节已成为正式节日,普天同庆且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市井生活丰富的宋代,重阳节则是热闹非凡,有了关于“重阳糕”的记载。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我们耳熟能祥。人们在收获之后进行祭祀,既是对上苍的感恩,更是对于祖先的尊重和追怀,同时也有着庆祝丰收、祈求健康的意味,登高远眺、佩戴茱萸,以求辟病消灾。其实,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湿热,治寒去毒,适于佩戴预防疾病,所以逐渐形成了习俗。
重阳赏菊的习俗古已有之,但陶渊明让其成为重阳节最负盛名习俗,也让菊花成为国人心中清雅的名士之花。陶渊明高洁脱俗,隐逸不羁的性格和菊花非常契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热衷的田园生活,至今让人们敬仰和艳羡。
重阳发展到现代,我国一些农村还保留了“晒秋”的习俗。秋色宜人,碧空如洗,放到高处的农作物,红的热烈、黄的饱满,色彩浓重、层层叠叠,如同一幅画卷,这是中国农人平凡生活里因地制宜的智慧,也是他们辛勤劳作中独有的浪漫。
这种特殊的生活场景,如今经常被画家、摄影爱好者记录,江西婺源的篁岭晒秋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秋景,成为秋日游人的最爱。
携壶举觞,满园菊黄,眺目登临,山河远旷。重阳节背后丰富的节日习俗和文化内涵不仅是国人对于健康长寿的祈愿,更是人们亲近自然,寻找自我,寄托思念,感恩生命的表现,隐藏的是我们骨子里对于家国最深的依恋和挥之不去的乡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生生不息的密码。
从1989年起,重阳节被国家确定为“老人节”,是传统习俗和现代节日的有机结合,也是我国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重要体现。
二
在重阳节的由来、习俗和风物背后,不可错过的一定是关于重阳的诸多诗词。这其中,有凄清萧瑟、悲秋别情的孤寂哀婉;也有羁旅乡愁、伤时忧国的痛楚怆然;亦有壮阔绚丽、振奋激昂的豪情旷放。
重阳佳节,清冷孤寂。“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代才女李清照的词中未着一笔愁,却是满怀愁绪的意境:云雾之浓是愁,瑞烟袅袅是愁,玉枕纱帐是愁,夜半黄昏是愁,把酒赏菊是愁。
在重阳的秋愁之外,更多的还有旷达的秋意!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的重阳宴席,菊花金黄,白菊如霜,他将自己与白菊做比,“白头翁入少年场”,却未曾感伤,反而融入其中,快乐难挡,如同白菊尽情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美。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菊花满头,快意恩仇。人生在世,谁能不老去?何必触景伤情,还是享受当下最为美好!不愧是苏轼,乐观豁达,禅意十足,让后人赞叹不已。
古往今来,有太多吟诵重阳的诗词,最为瑰丽无比壮阔之意境的当属数毛主席的这一首《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风劲爽,摧枯拉朽,雄浑刚健比柔和的春光更有力量,慷慨激昂,豪迈旷放,充满了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唤起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豪情满怀!
重阳是开阔辽远的,也是忧思淡然的,对于每个游子来说,意味着特别的羁绊与牵挂。每每此时,总有一种归家的冲动,即使行囊空空,即使心灰意冷。唯有家乡的酒,浓烈入喉可以释放哀愁,唯有家乡食物,香甜质朴可以抚慰内心。
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初识不解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岁月无情,时间无声,有时也是一种让人畏惧的力量。《春秋》有述:“皋鱼宦游列国,归而母卒,泣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遂自刎死。”
皋鱼悲泣自刎的故事,让一代代后人感叹!时光无情,我们的父母也以目之所见的速度老去,于是就有了今天《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歌手王铮亮的抒情吟唱打动了亿万人的心。日子一点点的流过,我们在一天天长大,父母在渐渐地变老,这虽然是自然规律,但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须时刻心中充满爱,爱自己,爱父母,爱社会,爱追梦,才能走得自在和从容……
三
重阳是清冷的,也是热烈的,有菊花香气,也有蟹酒厚味。生活的味道总是浓淡相宜,也许这就是时间教会我们的意义。
有人说,人这一生与父母是一种缘分。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父亲就是个普通的农民,母亲嫁过来后,他们一起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一起不知疲倦地抚育培养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平静而艰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靠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像千千万万中国百姓家庭一样,家里的日子过得日渐滋润起来,我们姐弟三个先后实现了自己上大学的梦想,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村里老少爷们既羡慕,又钦佩,父母更是感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也许他们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教会我们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理,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我们一路风雨兼程,一路不断成长。
一路走来,家庭永远是最坚强的后盾。小时候,就深感父母虽然内外有分工有别,但是配合默契。母亲持家有道,父亲坚忍勤劳。每到春秋时节,和乡亲们一样,家里把饭桌抬到院子里吃的时候,最有味道。我们一帮孩子们放学后,顽皮地在大街上疯跑或在草垛里捉迷藏,玩起来就忘了时间,而母亲就在夜色中一声声唤儿回家。
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以后长大了,我才明白和理解了这一名言警句的内涵。
父亲前年去世后,母亲日渐苍老。尽管自己心里极不情愿,但现状是连日常生活都需要别人照顾的她,变得越来越爱唠叨了。在当下可随时网购的今天,母亲唠叨的生活苦难等话题都成为了历史。面对社会的进步,我想,她唠叨的艰难生活经历中,蕴含着奋斗的坚强,历史不就是这么过来的么?
父母从70岁以后,心目中高大的他们日渐衰老了,我们作为儿女的很心疼,更是尽心尽力地孝敬。逢年过节,儿子、儿媳加之孙辈等欢聚一堂,其乐融融,更能感觉到父母的知足和幸福。
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平凡生活中,老人们有着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柱:那就是他们的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了,这些年来,他们的孩子工作立业、成家生子,各个小家庭的条件,也一步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好。有时候,因为工作太忙,也深感有照顾得不到位的时候,老人不仅从不抱怨,而且经常嘱咐儿女:要好好忙自己的事,单位和国家的事最要紧啊!
前些日子,重读了杨绛老先生96岁高龄时写的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颇多感悟。书中语:“人性本善,其灵性和善良是天生的,而百善孝为先,不要留下遗憾…”“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些都有着异曲同工的含义。
是啊,人生是短暂的,常常有人慨叹“子亲欲养而亲不待”的切肤之痛……而从现在做起,特别在父母年纪大了的有生之年,心怀“孝敬父母从来不晚”的敬孝之情,从小事和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就不会留下什么遗憾的!
团圆和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孝圣”王祥的故事流传甚广,至今也在影响着一代代后人。为人子女,唯有用心用情地热爱工作和生活,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感恩社会,关爱自己和他人,人生才能从容、洒脱和幸福。联想起人们追捧热播剧《人世间》,其实就是追求人性之美好的共鸣!如今,用行动关爱身边的老人,让他(她)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快乐地度过老年时光,让他们感受生活温暖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
“在妈妈老去的时光,听她把儿时慢慢讲……”这种平凡中的真情,平淡中的温暖,平实中的烟火,就是人世间最真实的情感,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也必将昭示激励着人们不断实践着向上向善的核心价值观,勇毅前行,行稳致远。
年年重阳,今又重阳。
趁时光未老,岁月且温柔,让我们常回家看看,重阳佳节,愿天下老人福寿安康!
作者:琅琊水木
摄影:杜昱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