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临沂,花团锦簇,春意盎然。
临沂有着“北方水城”之美誉,“六河贯通、八水绕城”最为人们所钟爱。河流穿城而过,两岸杨柳依依,风光旖旎。而每到夜幕降临,这座水城的生动迷离,更令人沉醉。沂河宛如一块巨大发光的美玉,天上的繁星、两岸高楼的灯光与五彩斑斓的倒影交相辉映,美轮美奂,充满诗情画意……
连日来,大型纪录片《新沂蒙》引发强烈反响,折射出新沂蒙一路奔流,生生不息,向上向善的时代光辉,尤其是系列至臻至美的“新”画面,即使隔着屏幕也能生动感受到这个城市“时尚”的气息。
向美而行,向新而立,千万沂蒙人生发出满满的骄傲和自豪!
“相约亲情沂蒙,共享好客山东”。随着山东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临近,外地和本地的不少“达人”涌到这里打卡、记录美景美食,还有人自发创作起了歌曲《在临沂等你》。
印象新临沂,魅力在哪里?
新时代,新临沂。这里有山清水秀生态之美,传统文化厚重之美,红色文化震撼之美,执此“青绿”共绘富美山居之美,更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之美......
八百里沂蒙,山水是那么美
临沂山水秀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就是蒙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岱崮地貌”被命名为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还有远古而来的沂河,浩浩荡荡,穿山绕崮,全长574公里,形成的千里沃野,无私地养育着沿途的儿女,被临沂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奔腾不息的沂河流声如歌。“托蓝曳练漾微波,但见渔舟随处落”的“沂水拖蓝”成为著名的“琅琊八景”之一……历经沧桑,当年临沂城登高望远的最高处“平野台”早已不在,但类似于“平野晓霁”的景色却更具现代化。
如今,人们又把登临“山东第一”之高度的326米临沂广播电视塔观景和“平野晓霁”联系起来,滨河的“书法广场”等几十处特色广场和休闲园区错落有致、风景如画,展示了今朝这里“四季多景色,处处皆迷人”之魅力。
百度“临沂”词条,鲜明的注脚为:“古称琅琊、沂州,因临沂河而得名”。
据史载,公元前492年,临沂城最早的溯源之一的“启阳”城始建,西汉时期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改为“开阳”,东汉时期琅琊王刘京为光武帝刘秀之子,将琅琊国建都于此,自此称琅琊,隋唐以后沿称沂州。至明朝洪武年间,临沂城建格局初步形成“神龟”模样,就有了“龟驮凤凰城”的美丽传说,当时的建造者还巧妙地设计了“灵龟饮水”之势,龟首就是对着沂河,寄托着稳固平安的美好愿望。在清雍正十二年,也就是1734年升沂州为沂州府,民国时期的1913年,撤沂州府设兰山县,而在1914年,兰山县又被改为临沂,直到1994年12月,临沂被国务院设地级临沂市。
临沂人的祖先就在这块物华天宝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孕育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这里成为“东夷文化”的核心发祥地。
悠悠文脉诗意隽美,东夷文明熠熠生辉
采蒙山之灵光,汲沂水之秀气;临沂山水相依,地灵人杰。
承“东夷文化”之长风,这里有著名的“猿人”化石遗址,西顾庄、曹家庄等一批文化遗存,东安古郡治所和齐长城遗址、唐代摩崖石刻等,拥有精美汉画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汉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解开了历史上孙子和孙膑为两人且各有兵书传世的千古之谜。汉简出土名扬四海、震惊中外,与“马王堆”和“兵马俑”齐名,被誉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临沂培育出很多历史名人,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宗圣曾子、孝圣王祥、算圣刘洪,以及大书法家颜真卿、匡衡等,孔子72贤徒有13人生长在临沂,历史上24孝有7孝在这里,他们成为历史天空中闪烁的星辰,以各自的睿智和品格赢得生前身后名。
东汉至魏晋时期,是琅琊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旷世奇才诸葛亮出世琅琊阳都,“少有英之气,逸群之才,儒雅之风”;王羲之在这里临池学书,打下了行书天下第一的底子;而琅琊王氏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形成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将临沂的地脉灵气演绎到高致;魏晋时期的“王谢”家族,还在历史上留下了“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千古佳句;兰陵萧氏南渡江左,称帝于齐梁二朝,播文明至东南,萧衍、萧统父子皆为中华文化绕不开的文化巨子。
临沂五贤,孝感天地,忠冠古今,被誉为中华文明历史上华夏子孙的优秀代表。
据记载,五贤祠,旧在临沂老城南关外,名景贤祠,明嘉靖年间沂州知州何格所建,祭祀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五人,清乾隆16年(1751年)移址洗砚池东重建,并更名“五贤祠”,几经战乱和“文革”时期,早已不存。2003年,王羲之故居整修扩建时据原貌重建,旨在弘扬“临沂五贤”勤政创新、忧国忧民的精神。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大殿3间,大殿前是御笔亭,亭内有乾隆皇帝御赐题诗碑。短短28个字的七绝诗,巧妙包含五位贤人的名字和主要生平事迹,堪称天下一绝,其诗为:“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赓续红色血脉,激荡家国情怀
临沂的红色文化更令人荡气回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军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
“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事迹感天动地;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采取“猛虎掏心”战法,一举扭转华东战局;歌曲《沂蒙山小调》和《跟着共产党走》从这里唱响全国;弥足珍贵的“沂蒙精神”影响深远。
在这片奉献的红色热土上,蒙山沂水间曾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有120余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血洒疆场。
在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又是一片奉献的热土,母性的柔情更加震撼心灵。汩汩流淌的沂河像母亲一样哺育着共产党人,留下了“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的千古绝唱。
沂蒙革命根据地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明大义、识大体,送子送夫参军支前,舍生忘死秘密救护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之情。
1961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沂南县聋哑妇女明德英两次用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来又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随之传遍全国,家喻户晓。
1964年8月12日晚,当京剧现代戏《红嫂》搬上舞台时,观看演出的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感动得数次落泪。毛主席亲切接见“沂蒙红嫂”扮演者张春秋,并指示:“《红嫂》这出戏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可以教育更多的人!”
革命战争年代的沂蒙大地,村村有红嫂,乡乡有烈士。迟浩田将军曾专门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红色文化汇入时代浪潮,必将焕发新的光芒。
岁月悠悠,“沂蒙红嫂”的拥军情怀依然灿烂绚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如今,八百里沂蒙通过宣传弘扬践行沂蒙精神,各条战线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红嫂”,她们爱党拥军、关心国防,并带动广大妇女投身乡村振兴等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中,“沂蒙新红嫂”朱呈镕、“全国最美拥军人物”于爱梅、“兵支书”王成成等声名远播,续写了新的篇章!
文旅深度融合,城市文化价值“出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临沂坚持以文化汇聚现代化发展磅礴力量的理念,形成了“春有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城市文化价值格局。
2003年是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临沂市举办了首届书圣文化节,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出了“书圣故里·中国临沂”的文化品牌;2005年,又推出了“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自此以后,临沂以举办节会为媒,推动经济文化繁荣,连续三届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称号。
“我们要以八百里沂蒙秀美山水为依托,以城文旅融合为牵引,加强全域规划建设,全力打造鲁南苏北地区中心城市、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进入新时代,临沂鲜明的发展定位可谓大气磅礴。
在做强文旅方面,临沂提出了“突出整体、特色和融合”的思路,形成了“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红绿接蓝、古今辉映”文旅发展格局,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的力量能够赋予旅游更丰富的情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深度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很多年轻人已将家国情怀融入到旅行中,这就是我们旅游应该有的样子!”
临沂深谙此道,立足如何讲好一座城市的故事。在“拼”流量的同时,用从容和智慧向八方游客释放最大善意,借助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讲究“静水深流”,并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优化服务细节。
龙年春节期间,大型室内演出“国秀琅琊”每天都在琅琊古城上演,转瞬间,临沂就“变”成了古琅琊;同时,推出的沉浸式体验演出,让观众在美轮美奂的意境中触摸琅琊璀璨的历史画卷,感受文化传承!来自河北的游客张女士说:“演出的立体实景和效果非常震撼!在临沂,真是一梦越千年!”
在“灯火兰山·新琅琊”不夜街区,场面同样火爆。人流如织,流光溢彩的新画卷让市民惊呼“家门口的大唐不夜城来了!”有力拉动了全市“夜经济”的繁荣。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笔者思考认为,当下,加持文化内涵的网络精品转而成为文化消费的新亮点和新趋势,越来越多的网民尤其年轻人追求有内涵、有所思、有所收获的旅游产品。
关联起来看,自去年以来,临沂市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激发了各方面活力。在“蓝色经济”方面打造了3个片区:“水韵琅琊”、“点靓沂河”和“魏晋风华”,特别是涑河之内,首期对市民“免费”试运行的“夜画琅琊”行进式游船,演绎临沂的文化,精彩震撼呈现,岸上和船上的互动亲切,让人大呼“过瘾”。更多市民和游客则表示透过这一窗口,体验了临沂文旅融合发展之魅力,凸显了“红色沂蒙 时尚临沂”的城市文化价值。
其实,临沂市发展“蓝色经济”的要义还在于:同时设计打造一批文旅产品,推介当地特色产品并入“山东好品”;发挥直播电商、“网红打卡地”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新业态,还采取多种方式,科学论证和实施琅琊古城一系列文旅项目运行的细节,“一鸣惊人”!如今“水上公交”、“坐在船上看家乡”等项目的实施,让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已成为临沂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当“文化风”搭上“市井味”,就会有效“治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忙碌与焦虑。
2023年的临沂第十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突出文旅、文商、文体融合的特点,至今给人们印象深刻。从5月31日持续至6月4日,“诸葛市集”在古朴的“沂州里”共设置97个摊位,人们呼朋引伴逛市集,一同感受“非遗”魅力,不仅成为用本地特色产品讲好临沂文创故事的平台,又成为一场美食与生活的“对话”。
舌尖上的临沂,让你流连忘返。在这里,可以品地道美食:头锅糁汤、临沂炒鸡、品牌煎饼、八宝豆豉、蒙山羊肉汤、沂蒙小豆沫……
2023年8月12日,“这就是临沂炒鸡”挑战赛在莒南县天马岛开启。“隔着屏幕都闻到炒鸡味了”“这两天朋友圈都喷香了!”“临沂全年消费1.1亿只鸡,没有一只鸡能活着离开临沂,名不虚传!”等评论引起全网共鸣,全国各地网民纷纷留言咨询采风地点、炒鸡店位置、炒鸡做法等。热点变爆点、“流量”变“留量”,“临沂炒鸡”可谓刷屏出圈,更多“食客”成为游客。
煎饼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素有“一张煎饼卷天下”之说。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家家户户烙煎饼拥军支前,“沂蒙的煎饼”和老区人民一样,成为革命战争年代中的“功勋英雄”。现如今,煎饼不断改造升级,诞生了“六姐妹煎饼、孟良崮煎饼、椿树沟煎饼”等煎饼品牌。在此基础上,沂蒙人民大胆探索、推陈出新,还将传统的煎饼创作成寓意幸福生活的“煎饼花”,让沂蒙煎饼走向中国乃至世界。
如今,沂蒙煎饼已不仅仅是久负盛名的地方特色食品,蒙阴县的椿树沟,因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如今,这个生态宜人的小山村早已发展成风景秀美、设施完善的网红打卡地,许多游客来到这里,体验起椿树沟煎饼,依然情有独钟。
临沂风光好,沂蒙滋味鲜。沂蒙四季农特产品不断彰显特色,各类时令蔬菜和蜜桃、樱桃、西瓜、山楂等水果,成为长三角重要供应基地。
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精神
深厚的文化底蕴养育了临沂这方水土的人民敬乡重土、耕读传家 、忠厚勤劳、敢于创新的文化理念。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沂蒙党政军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沂蒙人民信任党,铁心跟党走,孕育形成弥足珍贵的沂蒙精神。
“红色沂蒙 时尚临沂”的嬗变之美,让人始终感受到一股精神的力量:“党群同心”既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又是工作目标。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沂蒙儿女牢牢把握“沂蒙精神贵在践行”的要义,沂蒙精神绽放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这里的人们以独有的“创新包容”的特质,打破计划经济的藩篱,让临沂商城走出了一条特色崛起之路,发端于“小地摊”,历经40年,打造出了“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大集”。2023年,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6126亿元、物流总额9334亿元,邮政快递19.4亿件,居全省第一位,成为国家首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
如今,在临沂“买全球、卖全球”和“抓住直播电商的新风口”系列创新举措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里的物流线路畅达,物流费用的价格优势就是个传奇,这里产生的“新明辉模式”魅力四射,交易数字就在网络平台和指尖跳动出彩,这里也有普通“小人物”融入大市场大物流的奋斗之姿,真实亲切直击心灵,无不透出沂蒙精神的巨大力量!
沂蒙精神已成为临沂最突出的政治优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前来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目前,沂蒙精神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政治和理论层次进一步提升。2021年9月29日,沂蒙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2022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基本内涵正式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特别是近几年来,临沂上下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把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旗帜高高举起,为沂蒙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转化为推进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把群众的满意度放到第一位,才能让城市充满活力和温暖。政务服务一头连着政府职能,一头连着百姓需求。
临沂市委市政府以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问题为出发点,开发建设“12345·临沂首发”客户端赢得了一项项耀眼的荣誉。“有事找政府,就拨12345”,在这里已经深入人心,也彰显着决策者的为民情怀。
目前,“12345·临沂首发”注册数量已达400多万户,自2022年4月上线以来,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到93%以上。2023年5月19日,央视焦点访谈以《小事办实 实事办好》为题予以点赞!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成为新时代弘扬践行沂蒙精神的好例,彰显了“党群同心”新实践。
新时代、新临沂。跳动在古今辉映发展脉搏中的时尚临沂,为世人所见所赞。通过宣传弘扬践行沂蒙精神,沂蒙的山山水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105亿元,稳居山东省第一方阵,跻身全国地级市前20强;招商引资“实好多快”,战新产业强势崛起,激光、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成为工业强市的新质力量,“精品钢”基地获批运营,位列“全国制造业百强市”第55位,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增长9.4%,居全省第一位。
“新时代的革命老区,不仅是红色的,更是多姿多彩的;不仅是传统的,更是时尚繁荣的;不仅是是致敬历史的,更是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临沂市委书记任刚的话语铿锵有力。
在临沂迈向第一方阵、奔向共同富裕的奋进之时,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以宏阔的视野放眼远望,胸怀浓浓的为民情怀,谋划了“在全国革命老区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综合实力在全国地级市中进位次、人均占有在全省提水平”的奋斗目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临沂实践”中,临沂上下正信心百倍地谱写“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的崭新篇章!
春风荡漾,春和景明。
八百里蒙山沂水,处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更加自信自强的临沂,等你!我,在临沂等你!
作者: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 薛杰
摄影:王文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