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手机中都安装了
各种应用(即各种App)
的确方便了我们的工作、生活,
但是也获取了我们大量的个人信息。
一些App的推送能“精准”到你在想什么,
它就给你推送什么?
App的这种“正合我意”是怎么实现的?
个人信息安全有没有风险呢?
App获取个人信息
用户感觉“被窃听”
北京的苑先生最近有个疑惑,和朋友只在线下闲聊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出现在自己手机应用的推送里。过于精准的推送内容,让他感觉“后背发凉”。
面对越来越精准的推送,
用户有着担心“被窃听”的焦虑,
个人信息也确实存在过度获取的可能。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组建了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
对强制授权、过度索权、
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现象进行专业的监管。
7月5日,工信部公布了2020年第二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名单。在被点名的15个App中,有13个都涉及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包括“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等,个人信息安全依然受到威胁。
一款社交类App刚安装进手机,一次都还没有打开,却已经开始悄悄地向外传输数据。专家介绍,在个别App内嵌入的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超过50个。这些有着消息推送等功能的第三方工具包,行为更隐蔽,也是目前监管的难点。
此外,一些非法网络推广团伙也盯上了用户的个人信息。今年以来,公安部发现一些非法团伙会根据用户的浏览、搜索记录,分析其贷款意向,从而精准推送大量虚假贷款广告,并实施诈骗。
专家:获取技术在进步
信息保护在加码
近年来,
有关部门定期针对App
违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曝光,
针对App的各项隐私政策也在不断细化和规范。
对于用户感觉到被“窃听”的情况,专家表示,因为获取成本高、法律风险大,目前用户语音、图片等隐私信息被收集的可能性较小。造成精准推送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好友搜了一个商品,该应用获知了用户间的好友关系,可能就会给相关用户推送消息,但在用户的体验上,以为是自己被“窃听”了。
不过此外,近年来,有关部门定期针对App违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曝光,针对App的各项隐私政策也在不断细化和规范。
现在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手段
正在降低用户信息获取的成本和风险。
甚至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
绕开隐私协议,合法地获取语音信息。
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
也提醒大家保护好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