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沂蒙文化旅游生态圈”的探索
“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提出文化旅游事业“两大基地引领、两极六带支撑”的发展格局,打造出了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新优势。为此,笔者长期探索并走访调研山东省全域16个地级市近200家景区及座谈交流,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旅游经济学理论,结合山东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实际,提出构建“大沂蒙文化旅游生态圈”,目的打造以山东临沂为核心的大沂蒙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01新时代山东文旅发展的战略重构
一、传统文旅格局的演进历程
山东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其现代旅游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从“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经典定位,到“好客山东”的品牌升级,直至当前”两大基地引领、两极六带支撑 ”【两大基地指的是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基地,两极指的是济南省会经济圈文化旅游发展极、青岛胶东经济圈文化旅游发展极,六带是指山水圣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仙境海岸文化旅游带、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和绿色生态旅游带、齐长城文化旅游带、红色文化旅游带】的空间重构。这种演变既是资源认知深化的过程,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期文旅发展的战略诉求
在生态文明时代,以数字化和科技化的文旅新质生产力引领下,随着高铁网络完善与自驾游普及,传统点状开发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更无法满足民族复兴的需求。全域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要求构建更具兼容性的空间载体。大沂蒙文化旅游生态圈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对齐鲁文化核心价值的再发现,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思考。
02大沂蒙文化旅游生态圈的内涵解析
“大沂蒙”概念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升级,也是区域振兴实现“传统山区”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跨域的战略性举措,主要通过红色资源活化、青山绿色价值转化和系统性产业创新升级,实现大沂蒙经济生态圈的共同富裕。
“大沂蒙文化旅游生态圈”就是以山东省临沂市为核心的,涵盖沂蒙山区的地理区域发展框架,依托沂蒙老区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融合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重内涵,形成内涵圈、生态圈、辐射圈三维度的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系统。
一、地理空间界定
1. 核心区域:涵盖沂蒙革命老区18县市区,包括临沂(12个县市区)全域、日照莒县五莲县、济宁泗水东部、泰安新泰东部、淄博沂源南部、潍坊临朐南部等。
2. 扩展区域:济宁邹城东部、枣庄东部、连云港北部、徐州北部等文化关联区域。
3. 生态廊道:以沂河、沭河为纵轴,蒙山山脉为横轴的”十字型”生态骨架。
4.辐射区域:依托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准海经济区以及《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形成辐射鲁苏豫皖接壤地区18个地级城市,进一步对接辐射长三角、大亚湾、港澳台、京津冀等区域。
二、文化价值体系
1. 历史文脉:儒家文化重要发源地【曾子故里(争议)、孔子游历区(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浴乎沂、登东山而小鲁、圣公山等)】、莒国文化(勿忘在莒、太阳文化)、郯国文化(鹿乳奉亲,以孝立国,以仁治国)、大汶口文化以及与其相承发展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挖掘王羲之、诸葛亮、颜真卿等历史文化名人。
2. 红色基因:沂蒙精神发源地(孟良崮、沂蒙红嫂等红色遗址群)
3. 生态哲学:山水比德理念实践区(”浴乎沂”生态智慧)
三、产业融合特征
形成”生态基底-文化内核-产业矩阵”的三维结构:
-生态旅游:蒙山群峰、沂河画廊等自然资源
-文化遗产:齐长城遗址、银雀山汉墓等历史遗存
-创意经济:费县奇石、临沭柳编等非遗产业化
-研学旅游:儒家文化、红色教育、书法教育等主题线路
03空间结构中的战略定位
一、全省文旅格局中的支点作用
在”两大基地引领、两极六带支撑”总体布局中,大沂蒙文化旅游生态圈承担着:
1. 文化中枢:串联“齐”“鲁”文化板块,山东商品经济枢纽,鲁文化现代化体现的重要载体核心载体
2. 生态屏障:保育泰沂山脉生态安全
3. 产业纽带:联动运河、齐长城两大产业带,联通济南青岛两极,衔接京沪二线重要城市,带动苏北洼地产业经济
二、区域协同发展价值
1. 破解“中部塌陷”:填补济南青岛双极间的产业洼地,形成齐鲁产业发展“三足鼎力”
2. 促进城乡融合:带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3. 深化跨省协作:搭建鲁南苏北文旅走廊
04建设基础与优势分析
一、资源禀赋优势
1. 世界级资源:齐长城(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2. 国家级品牌:5A景区2处(沂蒙山、萤火虫水洞),其中仅临沂市有4A景区28家
3. 特色资源集群:形成红色、地质、温泉、乡村四大主题矩阵
二、基础设施支撑
1. 交通网络:日兰高铁贯通,建设中的京沪二线,济莱临连高铁
2. 服务设施:建成省级旅游集散中心3处(未来扩展成城区、西部、北部、南部、东部)
3. 智慧平台:”云游临沂”全域智慧旅游系统
三、政策机遇叠加
1. 国家层面:沂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2. 省级层面: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
3. 区域层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以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为规划范围)。淮海经济区北到黄河一带,西到河南开封,东到连云港、南到安徽淮北。淮海经济区是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承南启北,该区北接齐鲁、南望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并面向大海背靠华中经济区,在整个中国的公鸡地图板块中,淮海经济区处沿海中心位置。同时,淮海经济区本身颇具规模的市场,集中全国近一成的人口资源。
05关键突破方向
一、空间整合策略
1. 构建”一核一廊两翼”发展格局:
- 城市大文旅服务核
- 蒙山生态文化廊
- 东部红色文旅翼
- 西部儒风民俗翼
2. 打造五大功能片区:
- 蒙山核心度假区
- 沂河城市休闲带
- 长城遗址公园带
- 红色研学集聚区
- 非遗创意产业区
二、产品创新路径
1. 文化活化工程:
- 建设”曾子书院”国学文化基地
- 开发”孔子东师”情境体验线路
- “莒国”“郯国”文化活化工程等
2. 业态融合示范:
- 创建5个国家研学旅行基地
- 打造10个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 培育20个生态旅居康养度假小镇
- 打造30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
- 开发100个景区化村庄
- 联合创建5个国家级AAAAA景区
- 发展10个低空旅游试验区等
3. 科技赋能计划:
- 开发”数字沂蒙山”产品
- 建设大沂蒙文旅大数据中心
-外骨骼机器人提升登山舒适度
-低空旅游试验区+无人机+直升机等
06实施保障体系
一、体制机制创新
1. 成立跨区域协调办公室(如该战略提高至省级战略可以组建协调性办公室)。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3. 试行文旅用地“点状供地”模式。
二、市场主体培育
1. 培育本土龙头市场性企业。
2. 培育壮大文旅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性企业发展。
3. 推进文旅企业的混改,激发市场活力。
4. 引进全国旅游企业二十强、头部酒店民宿品牌等战略投资者。
三、品牌营销升级
包含不局限于以下品牌营销措施,具体需把握市场规律,围绕游客需求,实现IP亮点打造、热点带动消费,激发文旅市场新动能:
1. 主推“中国沂蒙·精神原乡”形象。
2. 打造”红色之源”文化IP(鲁文化继承)。
3. 举办沂蒙山国际山地旅游节。
4. 举行大沂蒙世界生态文明永久大会(永久会址)。
07发展预期与战略价值
一、发展预期
通过5年建设,力争实现:
1.年接待游客综合突破1.5亿人次。(2024年,临沂全域旅游出新出彩,全年预计接待游客9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70亿元。)
2. 文旅产业及相关产业GDP占比超15%。(202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文旅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7%左右。)
3. 创建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
二、战略价值
其战略价值在于:
- 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山东方案”
- 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路径
- 构建跨行政区协同发展样板
本文系统论证了大沂蒙文旅生态圈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路径,既立足现实基础,又着眼长远发展,可以配合“大泰山文化旅游生态圈”同步发展,为山东省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参考。先期,可在临沂深入探索实施,后续需深化专项规划编制,上升到省部级战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推动这一重大战略构想落地实施。
(注:文化旅游生态圈是指地理濒邻且具有共性文旅资源的地区,系统性从文化旅游产业链配套、协作关联性服务、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品牌推广等多个层次多维度围绕共性资源,共同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推动区域文化旅游共生、共享、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性文旅经济发展生态。)
作者简介:
曹洪仁 北京八界文旅创始人,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地理所从业背景,15年文旅规划行业经验,致力于农文旅顶层设计与落地实践,多家政府和企业文旅顾问专家。
刘清臣 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长期致力于区域产业经济、现代企业治理、国企投资与战略规划、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等,多篇成果在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