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 深秋时节,田间稻谷一片金黄,在中国稻改第一村所在地,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的万亩稻米基地,微风拂过,稻谷飘香,“这是我试验的新品种,还有十几天就要收割了,这个品种不仅产量高,关键是口感好。”说这话的叫王永平,人送外号“水稻大王”,痴心育稻三十四载,续写了河东水稻的新发展。
60年代稻改让临沂人不再饿肚子
1965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一篇报道题为:“思想不断革命,生产不断发展”,并配发社论题为“从胜利跨向更大的胜利”。大篇幅讲述了临沂市河东区东张屯大队稻改的非凡成就。 从此,河东水稻声名远扬,随着当地水稻种植不断扩大,河东区太平街道也由此获得了鲁南地区 “稻米之乡”称号。
“旱天旱个死,涝天涝个死。”村里老人回忆,稻改前,当地主要种植小麦、红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由于土地低洼,旱涝灾害常发,粮食产量很低,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更是颗粒无收。1963年,当地由种旱田改为水田种稻进行了全面推广,当年亩产量达到500斤;1964年产量550斤,稻改一举成功,从此水稻开始在临沂大面积种植。
实行稻改后,虽然当时亩产量低,但已经基本能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能吃上白面、大米,广大社员生活得到逐步改善并有所提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用脚一踹,四十里下来,大米干饭就猪肉,爱吃不吃。”这是当时社员针对稻改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编的顺口溜,大米干饭就猪肉生动再现了温饱问题的解决。
80年代“稻改”让村民喜获丰收 农民增加效益超过7亿元
到了80年代,河东水稻种植规模达到了30多万亩,水稻种植已不单纯是解决吃饭问题,而是发展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改善和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将发挥重要作用,而水稻产量不高制约稻农的收益。1984年,临沂地区农业局将水稻试验点安排在王太平村,时任全市技术网长、农民技术员的王永平,抓住这个良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水稻科研中,进行良种培育。“从小家里就种植水稻,水稻解决我们的温饱,我对水稻有感情,当时就想着帮大家伙解决产量低,解决品种混杂问题。”
由于水稻生长的特殊性,从事水稻的科研与生产技术研究的经常是不分昼夜,每个品种组合的选育杂交、调查的数据、各个有苗头品种的考察和筛选、科研试验用地安排、跟进播种情况、指导秧苗田间管理、插秧抛秧等,王永平白天穿梭于水稻田间调查,晚上分析、思考,任凭蚊虫叮咬、烈日酷暑他也全然不顾。水稻品种改良的过程是漫长的,通常确定一个杂交品种需12年,一个常规品种也要8年。对此,王永平无怨言,还乐此不疲。
1998年,王永平注册了“临沂市永平水稻研究所”,成为全市一家民营水稻科研机构。到目前为止,他已经选育出20多个水稻改良新品种,其中有3个品种通过省级鉴定,1个品种正在我省进行区域试验,另有7个品种正在他的试验田里选育。由河东区农业局承担农业部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王永平实施的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经山东农业厅和水稻专家组联合实际收获、测量,水稻亩产量达721.69公斤,比预定目标超出21.69公斤,继2011年山东省水稻高产第一名后,再次获得2012年山东省水稻高产第一名。
“那时候就一心想着怎么把水稻研究好,其它没在意。”正是这种执着,王永平收集了大量数据,为农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与服务,解决了农民增产增收的问题,目前,太平水稻种植面积近30000亩,平均亩产达到1100-1200斤,水稻生产实行科学种田后,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都走在了全省全市的前列。同时,王永平选育的水稻品种在鲁南、苏北及河南等地推广600多万亩,一般增产15%左右,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效益1.8亿元,累计为农民增加效益超过7亿元,“稻改”再一次给村民带来丰收。
进入21世纪 稻改让河东稻米走上品牌化发展之路
“现在水稻产量是上去了,但是水稻品质不高,老百姓种了自己都不吃,直接卖了。”王永平介绍,从前几年开始,他意识到了大米生产问题的严重性。因只注重提高水稻的产量,而忽视了大米的品质,所产大米价格低迷,难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我们的水稻种植研究必须与时俱进。”王永平说。
忽视大米品质、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发展慢、村民种植意愿低成了阻碍河东水稻产业发展的四座大山。王永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改变现状,王永平再一次踏上了“稻改”之路。王永平一边在改良品种上下功夫,一边鼓励水稻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社,实行大规模机械作业。在王永平的带动下,40个合作社陆续成立。
孙运建是丰田联合社理事长,如今合作社的2000亩优质水稻正等待丰收,“普通种植户种植面积小,效益低,很多人也都不愿意种植水稻了,村民把土地全托管给我们,水稻丰收后年底进行分红。”在孙运建看来,合作社模式是一种双赢,一方面村民无需打理直接享受分红;另一方面,合作社统一进行科学化管理,机械化作业,效率质量双提升。
植保无人机、新型水稻插秧机、粮食烘干机,在孙运建的合作社,现代化农业设备应有尽有。“我们现在有专业技术指导,稻米优质,学校跟我们签订了直供协议。” 孙运建告诉记者,如今,借助机械化操作,专业指导,合作社正在打造优质稻米基地,并注册“老军营”品牌,来抢占市场。
“虽然水稻种植规模不如以前,但是,我们对水稻的种植技术提升及品种改良从未停止过。”河东区太平街道农业办公室主任陈则光告诉记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地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合胜、丰田、同德等水稻专业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田间管理。
“我们万亩水稻基地现在基本实现了水稻的全程机械化种植和秸秆还田技术,提高了太平水稻整体种植水平和稻米品质。”陈则光告诉记者,由于稻米优质,当地涌现出了“太平大米”、“老庄户”、“善禾”“同德”等一大批山东省知名品牌,带动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