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郑树平)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是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抗战模范村,“红嫂”之乡,是“红嫂精神”诞生地,红色底蕴深厚,红色遗址众多。沂南县南村社区投资兴建的国家4A级景区——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就建在这个红色村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红色旅游更需要文化积淀,他们红色搭台,文化唱戏,百年古村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精品文化项目落地小山村
长期从事舞台美术创作与教学工作的中国剧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韩生,正领衔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打造一个乡园生态体验剧场《沂蒙四季》,并于去年底成功申报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
《沂蒙四季》以弘扬“沂蒙精神”,传承沂蒙文化为理念,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红色资源以及影视基地资源优势,运用环境戏剧观念,用艺术与生活体验一体,线下和线上空间并行的模式,形成一年四季不间断的沂蒙文化体验和新旧动能转换主流项目,有效促进当地文化旅游发展,丰富群众生活内容,带动革命老区文旅产业发展。
除韩生外,《沂蒙四季》吸引了国内编剧、导演、舞台设计、舞蹈编导、作曲、空间设计、灯光设计、数字媒体剧场人才参与到创作中。
“我初次到常山庄,就被这座古村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深吸引。”韩生说。
“两类”文化双翼齐飞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出彩,旅游才能更加亮丽。
他们做到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双翼齐飞,投资建起了《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等红色纪念馆。特别是《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是国内首个由农民自发建设的,以普通人物群体为主题的红色纪念馆。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被中共山东省委确定为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全国妇联、济南军区、中国人民银行等数十家单位挂牌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腐倡廉基地。
组建了由退休文化、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沂蒙情深”艺术团,开设了《沂蒙大剧场》,每天为村民和游客演唱红色歌曲,表演抗战情景剧。
在村旁蟠龙湖边,投资1300万元建起一条长300米的“沂蒙文化长廓”。把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区的红嫂、历史英雄人物事迹、故事,以石雕的形式布展,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沂蒙文化展示厅,让村民和游客在游览中接受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沂蒙文化长廓”由图文并茂的文化板块组成,内容有15位曾经在常山庄工作、战斗过的将军题字,近现代革命遗址、旧址遗迹、战役、重大事件等红色文化,历史名人、贤圣典故、文化遗迹、民间传说在内的传统文化等。将沂蒙文化概括为仁、爱、诚、孝、善、慈、忠、义,通过介绍厚重的历史渊源,表现沂蒙人民在几千年文明进步中,逐渐形成了尽忠尽孝、崇文尚武、自强不息的独特品格,营造了“红嫂家乡,亲情沂蒙”的浓厚文化氛围。
艺术家们向往的“麦加”
他们红色搭台,文化唱戏,积极和文化艺术联姻,给百年古村注入文化元素,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40多所知名艺术院校“写生创作基地”。
去年以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为主题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就承办了十多场。活动期间,文艺工作者们在田间、村头现场为村民和游客表演精彩的节目,画家、书法家们现场采风写生,纷纷挥毫泼墨,创作了一批高水平书画作品,并捐赠给了老区。
前不久,以“新时代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红嫂精神”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红色沂蒙行名家书画展”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举行,40幅书画作品在书画展上展出。
组织了这次活动的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吴泽浩表示,通过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举办主题书画展和写生活动,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又引导和鼓励美术工作者到人民中去,以人民为师,从人民中汲取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激发了创作灵感,提升了创作水平和创造活力,用笔墨表现时代气息,弘扬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倡导文艺的真善美,为人民提供很好的精神食粮。
百年古村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先后承拍了《沂蒙》、《红高粱》等300多部影视剧,前不久和诸葛亮等一起被评为“沂南十大文化符号”,被中国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授予“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2015年被评为“CCTV中国十大很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