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一首自然与人文共生的交响曲

2025-07-28 09:24  来源: 临沂在线 作者: 王美雨,临沂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王美雨

《翻阅流水》是冯春明先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灵触摸历史的一部地域文化史诗。书中,冯先生以沂蒙山水为经,以东夷文明、儒家文脉、红色记忆为纬,编织出了一首自然与人文共生的交响曲。具体看,它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征:

 一、身体与情感的在场性

 《翻阅流水》中,冯先生采用“行走笔记”式写法,将实地考察、民间访谈与史料考据相结合,在鲜明的“在地性”特征中,使抽象的文化命题具象化。在此叙事策略中,他以沂蒙为核心,构建了自然、历史、文化三维意象体系。自然意象中,泰山、蒙山如擎天之柱撑起了沂蒙的天空,沂河拖蓝景观则象征沂蒙源远流长且持之以恒创新的文明血脉;历史遗迹里,陵阳河陶制大口尊的“日月山”纹象征着东夷曙光,孟良崮战役遗址则是对红色精神的血色写照;文化符号层面,孔子“浴乎沂”的修禊仪式、《倒卷帘》民歌中的“孔夫子背书箱游满乾坤”,是儒家文脉与民俗记忆的交织;精神象征上,“沂蒙母亲”的乳汁与“红嫂”的针线,是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地域化诠释。正是因为冯先生在写作中,始终保持着身体和情感的在场性,才使得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成为《翻阅流水》的筋骨,它们以“地质演化(“沂蒙从大海隆起”)——文明溯源(东夷图腾)——精神传承(革命星火)”的脉络,共同构成了一部“山水为骨、文化为魂”的地域史诗,揭示出了沂蒙作为“中华文明基因库”之一的多重文化价值。

二、山水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山水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它们是地域文化或某一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翻阅流水》就体现了这一点。《翻阅流水》开篇对“齐鲁”与“沂蒙”名称的辨析,既有“先秦时期诸侯国齐国、鲁国的称谓和地域范围”的历史溯源,又融入“我更愿意把我的家乡称为——沂蒙”的情感抉择,使客观地理概念成为承载个人情感的载体。当冯老师写下“每当我独自一人行走在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时,眼前的山水、花草、树木、庄稼,还有天上的飞鸟、地上的牛羊,每每让我步履彷徨,感慨万千”时,表明对一个阅尽世事的人而言,家乡不再只是回忆与情感的融合体,而是需要重新解读的文化密码。

陶制大口尊上的“日月山”纹是这段记忆的密码。无论是专家的观点是“太阳、月亮、山脉的组合”,还是“太阳、云气、山峰的组合”,都与其上文卖瓜妇女的“夏天发大水时,下面的河水会向山上倒流”形成了呼应,即在东夷这片土地上,抽象的知识与民间智慧并行不悖,是我们从不同维度诠释东夷文化的重要路径。

当作者在寺崮山的土路上“感到自己并不孤单,自始至终有一股朝觐般的力量伴我前行”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地理考察,更是一场精神的还乡。在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山与河记住了地质的变迁,陶片与符号保存了先民的智慧,而“步履彷徨”的现代人,则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重新确认了自己的文化基因。这种确认,或许正是“永远的寻找”这一人类永恒命题的最好答案。

   三、传统的当代书写性

《翻阅流水》对传统的当代书写,体现为“以身体为媒介、以生活为注脚、以诗意为灵魂”的三维融合。作者摒弃文献式考据,用脚步丈量沂蒙大地,将外在事物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东夷文化由此不再是冰冷的考古术语。具体而言,《翻阅流水》对传统的当代书写性可分为:一是民俗文化场域中的记忆传递。作者在“村庄那一束光”中提及的各种习俗,使逝去的地域文化不再是民俗馆里的展板,而成为可触摸的精神基因;二是生命的时空对话。“古槐因缘”中,那棵老槐树是村民们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的载体,村民在此对话中寻得了自我;三是工艺创新的古今和鸣。如“会呼吸的陶”中,呼应了陶制大口尊,是东夷先民的审美基因向当代生活的诗意迁徙。

《翻阅流水》通过话语的温度、意象的深度与意蕴的广度,构建了一部微观的地域文化史诗。 所以,《翻阅流水》不仅是一部地域文化志,更是一曲中华文明的精神赞歌。作者以“在场者”的视角,让沉睡的历史苏醒于当代语境,为读者提供了一条理解“我们从哪里来”的文化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启示——如何在快速变迁的时代,守护并激活地域文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