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临沂气温破历史极值!市人民医院接诊78例重症!高温还持续多久?

2025-07-18 09:27  来源: 临沂新闻综合整理

7月17日

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预防热射病 健康度酷暑”相关情况

并回答记者提问

image.png

小编从发布会上了解到

7月1日以来

受异常偏强的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

我市持续出现高温天气

气温高,湿度大,体感闷热

全市平均气温攀升至30.6℃

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4.5℃

较去年同期偏高5.2℃

刷新历史极值记录


入夏以来

中暑已成为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从全市医疗机构就诊情况看

中暑患者较往年明显增多

重症中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射病

也较往年明显增加

热射病的死亡率能达到30%以上


今年以来

临沂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已经接诊了

78例重症中暑及热射病患者

01今年普遍感觉我市气温偏高,请问较往年相比气温变化有哪些,高温还会持续多长时间?

今年入夏以来,特别是7月以来,大家普遍感觉气温高、持续时间长。7月1日以来,受异常偏强的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我市持续出现高温天气,气温高,湿度大,体感闷热。全市平均气温攀升至30.6℃,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4.5℃,较去年同期偏高5.2℃,刷新历史极值记录。7月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37.4毫米,比常年同时段(115.9毫米)偏少78.5毫米(-67.7%),比去年同时段(410.0毫米)偏少372.5毫米(-90.9%)。

预计未来10天,我市雷雨天气增多。最近我市的这次降雨过程,让高温天气得到短暂缓解,未来一周最高气温32~35℃,但体感比较闷热。20日起我市将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多雷阵雨天气。

7月以来的高温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具有极端性,给市民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以及农业生产、能源保供带来了不利影响。在高温天气下,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易受高温伤害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中暑、晕厥等情况。大家应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避免长时间暴晒,还要注意多补充水分,避免因高温引起的脱水。同时,提醒大家做好局地强对流引发的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雷电等灾害天气的安全防范工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收听、收看最新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高温天气的相关预防工作。

02高温情况下极易发生中暑甚至热射病,请问高温天气下怎样预防中暑,中暑后应该怎么办?

今年入夏以来,大家都有一种感受,就是“热”,动一动就像经历了一场汗蒸。今年以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已经接诊了78例重症中暑及热射病患者。高温天气下,我们要了解和注意以下事项: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在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急性热损伤性疾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

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中暑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老年人、孕妇、婴幼儿、肥胖、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及户外作业、训练人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更容易发生中暑。

婴幼儿、老年人、严重皮肤病患者、慢性基础疾病患者、长期卧床及肥胖患者等, 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正在发育或者受损,即使没有剧烈的体力活动,也容易发生中暑。

二、中暑有那些危害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轻者危害身体健康,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其中热射病的总体死亡率在30%以上。

首先是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再厉害一点就是轻症中暑。除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中暑再严重一些就是重症中暑,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热射病,机体的核心温度迅速地升高到40-42℃,甚至更高,然后会出现昏迷、惊厥、抽风等一系列的临床的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症候群。

三、夏季如何预防中暑

中暑尤其是热射病一旦发病,进展迅速,严重的常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而临床治疗手段有限。与其他危重病不同的是,中暑,包括热射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其发生与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及训练因素(体力活动)均密切相关。

在室内,我们可以通过洒水降温,吹风扇,开空调等方法避免中暑的发生。

在高温高湿的气温下,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外出的时候要穿浅色并且宽松的衣服,减少人体吸热并便于散热。可以带宽边帽或者打遮阳伞,同时注意多补充水分。

对于户外作业及训练,气温当日最高大于40℃时,应停止当日户外作业;日最高气温大于37℃,小于40℃时,室外作业不得超过5小时,同时当日12点-15点不得室外作业;日最高气温35-37℃,应当采取换班轮休方式,减少连续作业时间。 

对于居家老人,要做到早晚开窗对流,高温时段紧闭门窗,拉遮光窗帘,同时可以通过地面洒水(注意防滑)等方法室内降温,当然最好的方式是开空调,一定要破除老年人"怕冷、省电"等观念,空调温度可设26-28℃。对于独居老人,子女早晚要到家查看或电话提醒老人主动定时饮水(每日1.5-2升),可以备淡盐水(1升水+3克盐),保持尿色尿量正常。有条件的可以远程监控活动状态,有问题及时处理。 

要特别注意做好婴幼儿与儿童的监护,切勿将婴儿、儿童或宠物留在停放的汽车内。离车时检查,确保所有人都下车,不要忽视任何在车里睡着的孩子。

四、发生中暑后应该怎么处理

发生中暑后,病人体温越高,预后就越差,所以我们要快速、有效、持续的把病人体温降下来。

首先要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将病人平卧并解开衣物,可以通过在身上喷水,湿毛巾擦拭皮肤并配合扇风,身上像颈部,腋下,大腿根部放置冰袋或冰块等方法都可以有效迅速降温。室内的还可以通过开空调等方法降低室内温度。

如果病人神志清楚的,我们要给他补充一些水分,尤其是含盐的水分,像运动饮料,口服补液盐之类的。

对于重度中暑包括热射病患者,除了上述处理之外,还要将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后出现误吸,如果出现心跳呼吸停止,要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夏季高温天气下,广大市民一定要主动做好预防,尽量避免中暑。

03中医在防中暑方面有哪些好的办法?

中医强调“没病先预防,病了防加重”。中暑,特别是“热射病”,属于“暑温病”,最容易消耗身体里的水分和元气;如果同时伴有体质虚弱、劳累劳作、长时间从事户外高温工作,或长时间处于闷热不通风的环境等情况,导致身体抵抗力不足,暑热邪气就会趁虚而入。轻者会感觉不适,重者则会中暑,甚至引发“热射病”。因此,关键还是在于预防!

从中医视角出发,跟大家分享一些实实在在、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的夏季防暑小妙招。

第一,起居作息跟着天气走。高温天,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太阳最烈,大家尽量不要外出。确实需要外出的,要注意做好防晒,帽子、伞、防晒衣都可以用上。在家里,也要保持屋内凉爽、通风。可以开空调,但不能对着人直吹,否则容易损伤身体。也可以挂个竹帘挡挡光,铺个清凉的藤席,这些都是很好的办法。同时,夏天特别要注意养心,俗话说 “暑易伤心”,天一热人就容易烦躁,要尽量避免着急上火,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是中午,可以适当午休。

第二,吃喝里头有学问。解暑的汤汤水水最实在!像乌梅汤、绿豆汤、薄荷茶、荷叶茶等,这些天然饮品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早晨或傍晚,喝点荷叶粥、冬瓜薏米粥、百合莲子粥,既能清暑气、祛湿气,又能给身体补充被暑热消耗的气力。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大鱼大肉、辛辣刺激的食物尽量少吃,多吃应季的瓜果蔬菜,比如西瓜、黄瓜、苦瓜、番茄、莲藕;像白扁豆、薏米、山药这些能健脾胃、祛湿气的食材,也可以适当吃一些。夏季饮食要切记,不能贪凉,否则容易损伤脾胃阳气。

第三,常按身上小“开关”。如果有发闷、头晕的感觉,可以自己按一下下面这些穴位:手腕内侧,离腕横纹约三指宽的地方有个“内关穴”,它能宽胸、顺气、安心,缓解胸闷恶心;手背上,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虎口位置是“合谷穴”,能疏风清热、提神醒脑;脖子后面,头发边缘两侧各有一个小坑,那是“风池穴”,能缓解头晕头疼。感觉不舒服的时候,用手指稍微用力揉揉这些穴位,每次揉三五分钟就行。

中医防治中暑的精髓在于“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把防暑降温的小窍门融入到日常饮食、睡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这些方法大多简单、方便、实用。希望在这个酷热的夏天,这些中医的小智慧能像一把清凉的小伞,帮大家遮挡暑气,让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度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