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风裹着槐花甜香溜进病房,母亲却蜷在医院蓝白条纹的被子里,像片晒蔫的菜叶。
又是一年母亲节,可是母亲因为突发脑梗,就在不久前住进了医院。病房内监护仪发出规律的滴答声,混着她偶尔压抑的咳嗽,把本该热闹的母亲节撕得支离破碎。
今年的母亲节须陪伴母亲在病房里度过了,但我的心里是平静而又不平静的。
一
母子情深,这是人世间每个儿子最早接触到的一种感情,尽管不一定有多么完美或者让人羡慕,但它贯穿了我们的整个人生。
人这一生与父母是一种缘分。如今已年过八旬的母亲常唠叨,她和我的缘分,不仅特别,而且让人羡慕。母亲生日那天生了我,以后的岁月里,当母亲上了年纪,儿女为她过生日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说,这个令人羡慕的“双生日”,自己是沾了母亲的光。
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每次回老家,母亲就说,那年生我的时候,亏了时间赶得及时,不然的话,会在肚子里憋坏的。
那年阴历5月初,正是农村忙着麦收的季节,等到父亲推着胶轮车辗转把10多里外的接生婆接到家里时,接生婆吓得脸都变了色,不停地说,我在娘胎里已经超了月份,如果再晚一步的话,肯定会憋死的。就这样,母亲虽然是顺产,但也经受了不少痛苦,受了很多罪。那个年代,接生婆不要什么东西,在家里只有两块钱的情况下,母亲坚持给了她一块钱,又塞给了她两把子鸡蛋。
“大道无为,上善若水”。母亲不懂深奥的理论,但是母亲的善良是出了名的。
小时候,记得到村里来的说书艺人大都是借住在我家里,东家一缸子米,西家一摞煎饼的,母亲都给记好总帐,免费给他们做饭菜。我从小爱听书爱读书,在铿锵的渔鼓声中,“杨家将”的驰骋疆场,“程咬金”的三板斧,银枪将“罗成”,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或故事情节,我都能如数家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来也是对我最早的启蒙了。也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立下了好好上学才能以后有出息的目标。
母亲懂得感恩,唯恐负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在离家30多华里的集市一村里,因为做小买卖,父亲便时常到一赵姓大哥家落脚存放点货物,母亲鼓励两家交了很好的朋友,不仅帮衬他们家孩子零花钱,还以兄弟相称,多年走动,并把这种情谊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同样,和父亲在集市结交为朋友的一个瘸腿大爷,在我们家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母亲伺候着饭菜,从来没有怨言。
邻居的一个老嫂子家境不好,冬天下着雪跑到我们家,母亲赶忙盛上热腾腾的饭菜,把她感动得直流眼泪,口里絮絮叨叨着好人得好报的话语。
母亲常说,人生在世,只要行善积德,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意思。
二
《游子吟》是唐代大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书写母爱的五言诗,是奉献给世界的一首亲情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用朴素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细致而真切地描述了母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与不舍,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香港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十首唐诗”评选活动中,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这首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省)。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跌宕曲折,早年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才谋得一个溧阳县尉的底层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饱尝世态炎凉之人,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采用比兴手法,将母慈子孝的情感表达推向高潮,遂成千古佳句。小草无处不在,阳光无处不到,这个比喻,使得自然之景物和人类之情感结合在一起,增添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妈妈”是世界各国语言中发音最相似的一个词,而母爱则是跨越时空、超越种族的人类社会最高贵的情感。
三
母亲勤劳能干、持家有道,这种母爱的声音对我们姐弟影响深远。她是个十分爱干净的人,每天一大早,她和父亲下地忙完农活回家后,就忙不迭地擦桌子凳子,然后赶紧钻进厨房准备一家人的早饭。随后,又拿着扫帚开始清扫院子,乖巧的小花猫,喵喵欢叫着跑到一边,随着母亲挥动的扫帚欢快起舞,旁边的大白鹅也不甘示弱,一边嘎嘎地叫着,一边张开洁白的一双翅膀,活生生一幅美妙的农家生活图画。
随着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母亲又催着孩子们吃饭,小院子一下子就有了浓浓的烟火气息。哪块地里的庄稼该施肥了,哪块地里栽植的地瓜该翻秧了,哪块地里疯长的野草该锄锄了,就这样,在早饭桌上就谋划好了,饭后的父亲根据实际情况到大田里劳作。中午的饭好像没有那么规范,孩子们谁饿了,就找些好吃的吃,从大田里回来的父亲作为主劳动力,总是有炒鸡蛋或是别的热菜等着。
印象中,每到麦收季节或秋天晾晒瓜干的时候,家里都是送饭到地头;晚饭照例又是一家老小的围坐在一起,气氛轻轻松松,啦啦一天的劳动收获和见闻,聊聊东家西家的趣事,有时候大人逗得我们围着饭桌转圈跑,咯咯地笑个不停,撒欢撒得过分了,一不小心摔了个狗啃泥,难免天气“由晴转阴”,哇哇地大哭起来,这时候就得哄上好一阵子。
每到春秋时节,家里把饭桌抬到院子里吃的时候,最有味道。我们一帮孩子们放学后,顽皮地在大街上疯跑或在草垛里捉迷藏,玩起来就忘了时间,而母亲就在夜色中一声声唤儿回家。
四
村里人都佩服母亲眼光长远。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如一缕春风拂向大地。母亲的眼光敏锐,抓住机会向命运挑战。
父母的计划,现在理解其实就是农村里说的会打算有谱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之后,寒来暑往,父亲侍弄庄稼就像侍候自己的孩子一样,总觉得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三伏天里,父亲光着脊梁顶着热太阳在玉米地除草,那古铜色的脸和油亮亮的背,都被晒得脱皮,虽然个子不高,我却觉得他特别高大。劳作期间,除了牵牛耕地等纯属男劳力的农活之外,母亲从不掉队示弱,在丰收的田野里,总留下父母辛勤耕耘的身影。
看准当时市场放开的大形势,母亲和父亲一起商量着想法做个小买卖。作为农民没有什么大门路,那就从身边的粮食入手,为了每斤地瓜干多卖两分钱,父亲于凌晨三、四点钟登上“大金鹿”自行车骑行80多公里去临沂卖,回来时为避免空车,再捎上一百多斤芹菜返回到集市上售卖,每斤能赚几分钱的差价;有一次,父亲骑自行车去菏泽贩卖绿豆,母亲执意一起去,来来回回10多天,两人各自骑着自行车载着300多斤的货,一路上就吃自带的煎饼和咸菜,总共赚了不到50块钱,心里却乐开了花。
那时候,家里虽然有了承包地,我们家劳动力却最少。那年姐姐高中复读时,父母压力最大,邻居劝他们干脆把孩子拉下来干农活吧,母亲却直摇头不同意。当时父母就一个心愿:只要孩子努力上学,就是砸锅卖铁也供应!就是在这种积极向上的背景下,我们姐弟三个相互鼓励,先后实现了自己上大学的梦想。
雨果说过,“母亲是本翻不尽的大书,母亲是座看不尽的远山。”母亲影响着孩子们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在生活中自信和豁达。
五
弘一大师曾经说过“很多人不知道,表面上看,我们是在孝敬父母,其实是父母在给我们机会,修养我们的德行!”在母亲节的日子里,咀嚼起这句话,令人深思。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母爱声音中又自然多了母亲的唠叨声,可是我总觉得那是一种别样的幸福。俗话说的没错,人上了年纪,就愿意回忆,就爱唠叨。如今的母亲,尽管自己心里极不情愿,但现状是连日常生活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她了,我深知,母亲一直把我当孩子一样疼,每次回到老家,她都不停地问我吃饭了吃饱了吗?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的时候,曾深有感触地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原来就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透过母爱的各种声音,我深深地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更深深地体会到,为人子女,唯有用心用情地热爱工作和生活,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感恩社会,人生才能洒脱和幸福。
深水静流,厚土情深。在这平凡的世界里,承载着一辈辈吃苦、思变和奋斗的故事,关联着一个个家庭苦涩、感动和甜蜜的瞬间。
联想到近年的热播剧《人世间》,我更加读懂了父辈的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和不改的初心,更加感受到了他们眷顾家庭抚育儿女的人性之美好!
“在妈妈老去的时光,听她把儿时慢慢讲”,这种平实中的烟火,平凡中的真情,平淡中的温暖,其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也必将昭示激励着人们不断实践着向上向善的核心价值观,勇毅前行,行稳致远。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鲁迅说,“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是平凡而又伟大的。
今年的母亲节须要在医院病房里度过了,我的内心是平静而又不平静的!此刻我轻轻把康乃馨花篮摆放在母亲病床前,粉色花瓣倒映在玻璃上,和她鬓角的白发纠缠成温柔的光影。
病房里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我坐在床边,握住母亲的手,轻轻说:“娘,我们很快就能出院了。” 我想让她知道,她尽管独自坚强,我们作为孩子们已经长大了,能够成为她的依靠,而这种依靠也必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琅琊水木
摄影:刘笃龙、杜昱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