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晓丽
为解决“编制增减依据在哪里、编制效能如何量化、绩效考核怎样组织、‘放管服’效果如何监测”等一系列问题,临沂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照“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实时记录、分级负责审阅、履职评估量化、操作简便易行”的思路,组织开发了机关事业单位履职考评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统计分析,及时跟踪掌握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效能,为机构编制资源科学配置和干部考核管理探索出新路径。
建设履职考评系统是发展所需
履职考评是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各级各地区对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作了许多探索,但还有些问题需要深度研究解决。比如,部门单位以“忙”为由申请增加编制,但到底“忙”到什么程度?是否需要增编?增编多少?哪些部门需要减编?减多少合理?依据是什么?供需双方往往“讨价还价”,主观分析多、客观依据少,缺乏数据支撑,自由裁量空间较大,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履职留痕”,科学反映部门工作是否饱满,为调整机构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履职考评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有效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改革实效性和企业群众获得感是否达到预期?审批流程是否标准化,是否集中、按时办结?事中事后监管是否跟踪到位?优化服务能否提速增效?通过系统大数据分析,建立有效跟踪监测机制,及时跟进掌握工作动态,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任务落实,提高政府权力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水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保障。
履职考评是加强部门内部管理的技术平台。机关部门粗放式、经验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是服务型政府基本特征;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促进思维、工作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继而实现管理精细化,为精准化考评提供依据,是加强机关行政管理的内在要求。系统通过统计分析和评估,精确掌握机关部门和个人日常履职情况,实现考勤时间与考勤工作相结合,有助于规范和促进内部管理,强化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解决干部履职不到位、不担当、乱作为等问题。
大数据发展应用为履职考评提供了重要支撑。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用则发展、不用则落后;运用大数据建设机构编制“云平台”和“智慧编办”,为各地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提供指向和遵循。在中央、省编办具体指导和帮助下,充分借鉴先进经验,利用大数据信息量大、类别多样、处理快速等科技优势,开发运用履职考评系统,实现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效能实时监测、分析研判、科学管理,顺应科技发展、改革需要和业务需求。
履职考评系统功能主要特点
系统具有职能明晰、履职留痕、实时监测、随机评估、操作便捷等特点,设置“职能任务、工作日志、履职审阅、统计评估”四个栏目,利用几分钟就可录入工作日志,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和各类工作统计报告、分析图表等,实现职能任务有分解、履职督查有记录、总结评估有报告。
体现岗责对应。针对不同岗位职能特点,采取差异化考核评价标准,对共性和个性两类考核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共性指标将日常工作分为业务工作、检查调研、学习教育等9类,个性指标由考评单位结合实际自主定制。将部门“三定”规定作为岗位职责主要依据,系统初始录入时,严格对应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把部门内设机构职责层层分解、细化到人,实现编制岗位职责规范化、程序化,人岗对应、系统监测,确保履职不缺位、在职有作为。
实现履职留痕。系统采用全时制设计、日志式管理,通过对应的岗位职责、工作要点、审批服务事项、督办事项和工作计划,记录单位及个人履职内容,重点工作内容可通过附件功能存档,横向覆盖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和个人,纵向贯穿年度及任意工作时段,全面记载单位和个人整体工作情况。系统履职留痕的功能,为考评、分析和量化机构编制效能提供了动态性、基础性和综合性数据,为总结工作和组织考评积累了连续性的原始素材,既是“考评库”,也是“档案库”。
强化层级管理。《系统》设置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科室人员等角色,并赋予相应审阅权限。科室人员填报的工作日志须经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逐级审查批阅,分管领导填报的工作日志由主要领导审阅,确保履职数据真实可靠。审核后的工作日志和领导审阅情况在《系统》内公开,单位人员均可共享查阅,便于领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加强统筹协调,促使科室之间、干部之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推动履职内容可观、可感、可用。
做到效能可评。《系统》分部门、科室、人员三级统计数据,可穿透查询、任意选择单位及个人工作日志和分析报告。通过“履职评估”、“阶段分析”、“评估报告”等功能,可对每个单位、每名干部工作情况,分时段、种类、个体进行大数据分析,直观呈现工作完成数量、质量与进度。《系统》还能以月报、季报、年报或工作阶段总结的形式,将考评单位履职分析报告自动传输到组织人事、机构编制部门,便于相关部门掌握整体情况,从而构建各方联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大考评”工作格局。
应用简便易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每人通过内网、外网或手机APP,按一定模式,填写工作日志,每天只需三五分钟即可完成,基本不占用工作时间, 的大数据分析评估不用人工形成,不会增加人员负担。
履职考评系统成效初显
推动机构编制管理精细化。系统是机构编制管理技术的流程再造,使机构编制管理由管数量、管人头向管职责、管效益转变。系统实现对机构、职能、编制运行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跟踪检查,使“三定”规定由汇编材料变为操作数据,由静态存放变为动态运用,由被动了解变为主动掌握,有效解决职能缺失、职责交叉、违规越权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全面反映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饱满度,能客观分析评估部门编制使用效能,为动态调整和科学配置编制资源提供准确依据;解决了是否调整、增减多少的标准问题,促进机构编制撤、并、改和清理“僵尸”单位,有效盘活编制资源。系统记录的内容及时间,能真实反映人员是否在岗、人岗是否对应、职责是否履行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延伸了实名制管理触角,使编制效能考评延伸到岗位末端,摸清和解决人员混岗、吃空饷问题。
推动“放管服”改革纵深化。系统数据通过分析编制岗位效能动态,能准确反映各部门推进“放管服”改革具体情况,破解行业壁垒和信息孤岛,是纵深推进改革的“利器”。通过自动抓取政务服务业务数据,建立科学有效的行政许可监督机制,动态监测分析各单位的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情况,全面掌握事项受理、分类流转、办结数量时限及“零办理”情况等,实现对政务服务运行过程实时监测、定量分析和效能评价。系统及时评估分析改革事项执行情况,直观反映哪些事项已经落地生效、哪些事项出现“梗阻”、哪些环节可以优化、哪些流程需要精简,解决了部门信息私有化、改革成效难掌握的问题,使机构编制部门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考评的动态、随机和客观准确。将“放管服”改革进行汇总,利用系统大数据分析、收集“碎片化”问题和建议,有助于总体把握改革进展,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推动机关行政运行高效化。系统精细化功能规范了机关内部运行,提高了行政效能,全方位监测出勤、工作、考核等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实现管时与管事、考勤与考事并重,促进解决部门单位存在的纪律松弛、作风松散、效率低下、乱作为不作为等问题,从源头上规范了行政行为。系统存储的工作情况和原始材料,是单位和个人的“资料库”,个人通过数据查找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分析和总结履职情况,既促进能力素质提升,又有效降低运行成本,避免了人力资源浪费。系统记录的工作经审阅审批后,自动将单位和个人非涉密履职情况在内部公开,实现信息交流共享,既便于机关内部统筹协调,也有利于工作上相互学习、业务上相互促进,推动行政运行更加规范高效。
推动干部考核管理规范化。系统促进了技术管理与制度管理紧密结合,记录和积累了每名干部工作内容、数量及完成情况,能客观反映干部履职、用权、服务及工作实绩,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量化依据,实现用数据说话、用实绩说话,避免以偏概全、“唯票取人”,提升了年度考核、日常考核和履职考核的客观准确度。系统对履职情况的客观反映,直接作用于单位内部和干部个人日常管理,实现了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促进。如系统审批审阅功能,促进了层级管理制度落实,逐级明晰了责任,对各级各类人员履职情况全程监管,本级压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使管理力量到边到底。系统考评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促进解决懒政怠政“慢作为”、“干多干少、干好干差一个样”等问题,引导干部对照编制职责,查漏补缺、务实担当、勤政高效,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用编制效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