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李井水) 近年来,郯城县杨集镇以整治婚丧陋习为重点,积极倡导村民群众节俭办事、文明理事,多措并举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筑牢乡风文明之基,大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
长效机制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以党建为引领,结合村民自治,推进“一约四会”建设,指导修订64个自然村的《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制定“一约四会”工作流程、标准以及奖惩规定,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同时,各村红白理事会通过征求民意、村委研究、村民代表确认程序,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对酒席价格、规模与彩礼金额进行规范并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备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使封建迷信和婚丧事大操大办等现象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形成健康科学、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该镇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镇、村干部包保责任制,村党员干部包户,责任到人。成立移风易俗督查组,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定期委托第三方开展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检验实际工作成效,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把各社区、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评选文明社区、文明村的标准。此外,各社区及村委会与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用制度的约束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常态化、规范化道路。“治理婚丧陋习,关键在于得民心。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办理流程、具体标准精准宣传到户,破除陋习,遏制奢侈浪费,切实为农民减负,赢得了群众认可和支持。很多群众说,这样的规矩立得好、立得及时,立到了群众心坎里。目前,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杨集镇分管负责人介绍说。
文明实践让移风易俗“凝聚民心”。积极探索新模式,按照“事前备案—现场核实—动态监管—事后评价”的程序形成红白事办理闭环管理机制,改变以往大操大办、滥办酒席的陈规陋习,引导群众逐渐形成简约朴素的文明乡风。同时,积极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将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注入本地元素,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网格进行大力宣传,持续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凝心聚力倡导文明乡风。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理论宣讲“筑同心”、文化活动“种春风”、科普宣传“施沃土”、健身活动“沐阳光”、移风易俗“树新风”等接地气、有温度的文明实践志愿活动120余场次,用暖心和真情浸润群众心田,满足了身边群众的需要。
特色阵地让移风易俗“落地生根”。群众在哪里,移风易俗就延伸到哪里。原有的道德讲堂、党员活动室、志愿者活动之家等资源基础上,杨集镇投资10万余元进行整合升级,打造了1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8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杨集村、孔圩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移风易俗文化墙和宣传栏,让老百姓随处看得见、随时感受到移风易俗科学健康文明生活的好处。阵地建设起来了,关键还要发挥作用。为此,杨集镇组织农村庄户剧团创作、编排一批以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借助“走进新时代欢乐进万家”、“送戏下乡”等活动走进文明实践活动广场巡回展演,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弘扬新风尚,让群众自觉破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
各村还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或翻新、改造村委文化大院,或利用闲置房屋设置红白事固定场所,无偿为村民操办红白事提供服务,大大节省了村民开支,减轻了村民负担。“村里有红白事服务固定场所,有红白理事会提供热情服务,村民们对村干部都非常满意,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谈到移风易俗工作,寺东党支部书记、红白理事会会长李夫连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有关章程,配足配齐服务场所设施,为村民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真正把好事办好,推进移风易俗落地生根”。
下一步,郯城县杨集镇将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和“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新格局,整合辖区特色资源,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提档升级,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精准化、零距离”的志愿服务,以“文明实践”之力,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助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