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龚宜超)近年来,临沂市坚持将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一丝不苟“摘穷帽”,全力以赴“拔穷根”,全面组织实施“四联八建”贫困村提升工程。
一是在宏观定位上,坚持走“美而强”的路子。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注重突出各地特色、优势和潜力,通过产业兴镇,培育了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产镇融合的新型特色小镇,致力于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产镇融合示范名镇,形成产业投资和融合发展集聚地。在具体指导上,我们也格外注意了三种倾向。 一是防止把特色小镇建设等同于“房地产化”,忽视了对特色产业本身的培育和发展。二是防止把特色小镇建设等同于打造经济开发区,造成新的产业污染和浪费。三是防止把特色小镇建成形象工程,投资重数字轻实效,出现“一哄而上”,然后“一哄而散”的现象。
二是在产业发展上,坚持走“特而精”的路子。特色是特色产业的命脉。我市发展特色小镇,坚持从小镇的自然资源、人口结构、产业基础等条件出发,选好特色产业,激发小镇的活力。总的来说就是聚集高端制造、现代农业、旅游风情、历史经典等产业,定位“一镇一业”,不搞同质竞争。高端制造业,紧紧围绕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生命健康等。现代农业紧紧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互联网农业和创意农业等。旅游风情,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发展民宿经济。历史经典,紧紧围绕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工艺的经典产业或民俗文化传统,如柳编、茶叶、玩具加工等。
三是在基础配套上,坚持走“全而优”的路子。大力加强城镇的道路交通改造,管网建设、商业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小镇与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形成体系、资源共享,切实改善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实现公共WIFI和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同时,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管理,切实做到了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不断提升特色小镇的形象和品位。
四是在建设形态上,坚持走“小而美”的路子。坚持美就是竞争力的观念。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一是骨架小。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力求小而精、小而美,不搞“摊大饼式”粗放式发展。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二是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嵌入了旅游功能,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旅游资源,打造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站位更高,要打造级景区。三是气质特。特色小镇彻底摒弃“百镇一面”,每个小镇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主攻产业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小镇风格,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努力展现出集自然风光、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多元功能融合、多彩历史人文之美为一体的独特小镇风情。
五是在运行机制上,坚持走“活而新”的路子。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投融资模式及后续的运营管理方式,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特色小镇的建设。因此,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一是改革管理体制。成立联合党总支、新型农村社区管委会等,探索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二是建设投融资机制。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当前,尤其要积极探索将PPP融资模式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加大小镇综合管廊、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三是建立专业化建设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未主体、市场化运作。明确建设主体,鼓励由特色产业内的骨干企业、创新创业载体平台或行业协会牵头,组建多元化、公司化的管理运营平台。政府做好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市场运行监管、文化内涵挖掘、生态环境保护、统计数据核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