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临沭王克昌:风雨挡不住的支前路

2017-11-18 15:52  来源: 魅力临沂 作者: 临沂在线

    临沂在线讯(吕永国 松泽)他没有穿过军装,但同样英勇无畏;他没有赫赫战功,但同样是中国民族的抗战英雄。时过境迁,硝烟已经散去,但过往的峥嵘岁月却深深的印在了支前模范王克昌老人的心头。
    在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记者见到了已是87岁高龄的支前模范王克昌。老人家中,在很显眼的墙上挂满了习近平书记到家中看望王克昌老人的照片。谈起那天的情景,老人依然激动,仿佛当时的豪情又被拉了回来,浑身充满了力量。
    2013年11月25日,习主席来到革命老区,并专程看望了王克昌。一见面习主席就拉着王老的手往院子里走,直接就走进了厨房里。关心的询问家里烧煤气多少钱一罐,一罐能烧多久?看到厨房旁边的太阳能浴室,关心的问太阳能热不热?并坐下来同一家人拉家常。关切询问家里有几亩地,搞柳编能挣多少钱,还有什么困难?当听到王克昌说家里的生活有了改善,对党和国家的各种惠民惠农政策由衷的赞同时,习主席很高兴,并对在场的军地各级领导强调,生活比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的强大合力。
    王克昌现今尽管年逾八旬,但依旧耳聪目明身板硬朗,记忆力特别好,谈起支前的往事他如数家珍,历历在目。1948年,王克昌刚满18岁,响应号召,积极报名,正式成为“支前大军”中的一员。那时候,部队往碾庄转移,王克昌所在的小组的任务就是将部队急需的一些医疗用品、粮食、武器运往目的地,“我当时年纪小,别的工作做不了,只能推着小车运”王克昌说。一车子的货物对于一名刚刚满18岁的王克昌来说,并不是很重。但动辄三四天不间断地运输,让王克昌多少有些吃力。饿了,就掏出随身带的煎饼咬上几口;渴了,就到附近老乡家要碗水喝。为避免被敌人发现,运输都是在夜里进行,由于天黑视线受阻,加上山路崎岖,气力弱小的王克昌经常被山石绊倒,遍体鳞伤,伤口流出的鲜血沾在衣服上,再经过汗水的浸泡更是疼痛难忍。身体上的痛并没有压倒这个弱小的身躯,他时刻告诫自己:“前线战士们的处境比我更困难,我这点伤算不了什么,不能让他们没有粮食,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仗。”就这样,天,一趟趟,王克昌和其他支前民工推着小推车经过泉源、郯城,在整个碾庄战役中连续向前线送米、送面、送衣、送鞋,极大地解决了当时我军后勤补给困难,为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和老人谈起当时的情况,很让他惊心动魄的一次经历发生在1944年秋,当他把物资运到前线后准备返回时,敌人的一枚炮弹出其不意地在附近爆炸了。当他从尘土中爬起时,一名被炮弹炸伤的战士在惨叫着,当时队伍里的卫生员已经牺牲,而这位战士又需要立即手术,否则会因失血过多而牺牲。听到这种情况,王克昌顾不上一路疲惫,背起伤员,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向几十里路外的野战医院跑去。问及他当时的想法,他憨厚地说道:“只有一个想法,宁可自己累死,不能让咱的战士牺牲。”就是这样,在与生命赛跑中,战士得救了,但他却累得昏了过去。
    王克昌的支前事迹只是当时沂蒙大地上支前大军的一个缩影,正如他本人讲:“党给了我这么多荣誉,习主席还亲自来看望我,比起当年那些牺牲在支前路上的乡亲们,我很知足,我感激党、国家和地方领导对我的关怀照顾。”
    在即将离开沭河边上的小村庄,听着那稚气童声唱出的革命歌曲,记者思绪万千,王克昌的事迹代表着老一代革命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基因,他们没有部队编号,没有军功章,手中的“武器”只是担架、独轮车、纺车、鏊子......但他们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就是子弟兵的坚强后盾,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段光辉的岁月,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