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田彬彬 牛超 房德华)“扑通、扑通”,白露前夕,走进郯城县马头镇中高册村一山养殖基地,绿油油已经抽穗的水稻田里,一只只花斑蛙时而跳入沟渠中、时而上“岸”觅食,脚步一靠近,它们慌忙跳进水沟中,伴随着阵阵稻香,听取蛙声一片。
“今年以来,我们响应党委、政府号召,探索稻蛙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规划建设了4个大棚,每个大棚占地2亩多,每亩地40%左右的土地种植水稻,投放30000只左右的花斑蛙,水稻可以给花斑蛙提供遮阴的地方,花斑蛙可以吃虫子,还能给水稻提供肥料,一举多得。”一山养殖基地的负责人马一山说。
“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叫”。作为中高册支部书记,马一山因地制宜探索出种养结合新模式——稻蛙共生,实现多倍收益,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我们养殖的花斑蛙,肉一般是餐饮用,皮用来熬蛙油,都是湖北客商提前预定了,供不应求。水稻因为没有打药,这还没成熟已经被周边的亲戚朋友预定完了,高出市场一倍以上的价格。”
“蛙吃虫、稻遮阴、蛙供肥”生态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作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之一,增收效果明显。马一山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产3000斤左右的花斑蛙,现在市场价15-20元每斤,水稻能产600斤左右,市场价在5元每斤,综合下来,亩均效益超过5万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稻蛙共生、稻虾共生、稻鱼共生、稻蟹共生’等生态循环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从业生产者的青睐。郯城县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渔粮共赢’生态立体循环农业模式,依托县1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建设,重构了相互供给的稻田生态系统。目前,郯城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归昌、杨集、花园、马头和郯城街道等水稻主产区,生态共生循环模式带动农民增收300亿元以上,这既让农民端稳饭碗,又让有限的耕地产生更大效益。”郯城县农业农村局渔业科牛超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