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李井水)“老吴的词编得好,朴实无华,接地气,很有‘乡土味’,琴书唱得好,观众听得懂、记得住,俺们老百姓很喜欢听。”提起临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吴绍君,山东省郯城县杨集镇老戏曲迷们赞不绝口。
师从父亲,勤学苦练成就大家
今年58岁的吴绍君出生在杨集镇南吴庄村。他出身曲艺世家,父亲是一名山东琴书艺人,以出色的道白、唱腔和器乐弹奏闻名鲁南一带。自小受家庭熏陶,吴绍君也喜爱上了曲艺。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经过勤学苦练,师兄弟姐妹比赛着学,掌握住琴书的技巧和特点,十三岁能登台演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吴绍君学会了几十个经典书段,扬琴和坠琴演奏的非常娴熟,又学会了《清官传》《武艳春秋》《五梅七枪反唐传》《凌宵汉》《包公案》《战军山》等六部长篇大书,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书友们都说: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80年代90年代是辉煌时期,往后走下坡路,随着电视普及高科技发展,说书到了最低谷,但是吴绍君却坚持下来,不能说书就进企业进厂矿参加文艺演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他知道学而不易,从来没放弃过。上世纪90年代,参加了郯城县曲艺队,开展送曲艺下乡宣传计划生育法和土地法。和同样喜爱琴书的赵玉侠喜结连理后,夫唱妇随一直坚持到现在,活跃在百姓大舞台上,一对琴书说唱的“黄金搭档”,成为当地流动的“文艺轻骑兵”。
小时候就有梦想,要让琴书走上更大的舞台
吴绍君出身琴书世家,不光是父亲、祖父,家里其他亲戚都会唱琴书,从很小的时候,吴绍君就在琴书的世界里耳濡目染。
“那时我父亲唱琴书,作为民间艺人,靠唱琴书来养家糊口。”吴绍君回忆,“父亲拉一个板车,母亲在后面跟着,我和弟弟都坐在板车上面。走到哪唱到哪,无论是刮风、下雨、下雪都得演唱。可以说我就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
在跟随父亲走乡串户唱琴书的过程中,吴绍君也开始学习琴书。第一次正式登台的情形,吴绍君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时我 18 岁,在 郯城县文化馆举办曲艺大赛中,唱的琴书是宣传《计划生育 》方面的新作品,比赛结束后参加了全县送戏下乡巡演活动。在农村唱惯了,初次上台很紧张。那一次获了曲艺大赛一等奖,对我的鼓舞特别特别大。”吴绍君回忆。
也就是从这一次登台,吴绍君意识到,琴书不仅仅是自己一家的谋生手段,还是一门艺术。“那个时候,幼小的心灵就在想,我要继承这个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去创新、去发展,让它走向更大的舞台。甚至有那个野心,要把它推向全国,那个时候就有这种理念,有这种信念。”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鲁南苏北一带乡村集市,只要吴绍君父子俩一登场,就会掌声不断。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纷纷赶来观看演出,乡亲们或站着,或蹲着,或端个小板凳坐着,把说书场围得水泄不通,年轻的吴绍君那清凉的声音,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这样,吴绍君父子俩一路走一路唱,渐渐地,他们的名气在当地越来越响。“我的舞台就在乡村,就在老百姓身边。”
为了创作出广大百姓最需要的,接地气、冒热气的好作品,在近40年的演艺生涯中,吴绍君始终注重从基层吸取创作灵感,从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2016年,他有感于郯城县美丽乡村的发展变化,编写创作了琴书作品《郯城美》。作品一上台,就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获得了郯城县文化艺术节表演一等奖。
“习总书记就是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有四个‘有’,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定要想努力创作一些正能量,有时代气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进老百姓的作品。”吴绍君坦言。
悉数吴绍君先后创作了琴书作品:《移风易俗树新风》《说唱美丽新农村》《万众一心抗疫情》《咱农村人的中国梦》等等倡导破旧俗树新风文明新风尚,《夸夸咱的环卫工》歌颂宁愿一人脏换来整个乡村美的环卫工,《不忘初心展宏图》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旗誓夺……一部部作品无不彰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的效果。 优秀的鲁南琴书 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吴绍君主动把自己的艺术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断创作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精品佳作,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也树立了自己艺术上的丰碑。
吴绍君的努力和坚守,最终换来了百姓的喜爱和社会的认可。2018年,吴绍君被聘为山东省百姓宣讲团宣讲员;2020年参加临沂市新时代“中国梦”百姓宣讲比赛荣获曲艺类一等奖,2021年,吴绍君被临沂市文化旅游局认定为鲁南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又被评为临沂市第四届“乡土人才“。2023年,吴绍君登上央视《一鸣惊人》,获得直通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晋级卡。吴绍君登上过各大舞台,但是表演次数最多的,还是乡村舞台。
扎根农村舞台四十余年,吴绍君甘做“红色文艺轻骑兵”。正是一代代艺人跟随时代步伐,坚持不断创新,鲁南琴书才能够一步步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眼下,吴绍君正在努力培养更多的琴书人才,让琴书走进校园、走进更多人民群众的心中,目标坚定地把这一传统艺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