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月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国家卫健委:现在的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无关
从近期的公众反映情况看,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现了肺炎或者是CT出现了白肺的现象,有网友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跟感染了原始毒株或者接种疫苗有关系的。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27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作出回应。
焦雅辉表示,现在出现所谓的白肺与武汉当时的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并且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
焦雅辉介绍,白肺是肺部影像学表现的一个口语化的描述。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肺部是由肺泡组成的,肺泡里边是充满了空气的,进行CT或者是X线检查的时候,射线穿过肺泡的时候,影像的表现应该是黑色的区域,但是当肺泡里边出现炎症和感染,有渗出液和炎性细胞的时候,肺泡就被这些渗出液或者炎性细胞填充,这样射线就穿不透,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就出现了白色的区域,这个白色区域反映出来的是渗出物的影像学的表现,并不是说肺脏的组织和实体变成了白色,所以这个就出现了所谓的白肺。随着这些渗出液的吸收、炎症的消退,白肺的表现也会逐渐消退,也就是说肺部的影像学表现就会回到正常的黑色的区域。并不是只要肺部出现了炎症就都叫白肺,比较严重的肺炎的表现才会出现白肺,一般来讲肺部的炎症比较重,渗出比较多的时候,就是白色的影像区域面积达到了70%到80%的时候,才在临床上把它称为白肺,不是说只要出现了炎症就都是白肺。
出现白肺之后,患者就会出现低氧血症或者是呼吸窘迫,这一类的患者在临床上,尤其在现在的这波疫情当中,主要是高龄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但是这样的患者它的占比还是非常低的。
在治疗上来讲,对于这个病原体,不仅仅是新冠的病毒,多个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的炎症,像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包括一些细菌,像大叶肺炎这些细菌,这些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的炎症,严重的时候都可以出现白肺影像学的表现。在治疗上来讲,我们现在是有成熟的一个专家的共识和治疗的方案,主要是俯卧位的通气,另外进行给氧的治疗,包括像无创的呼吸机、有创的呼吸机,还有被网友称为救命神器的ECMO,同时加强原发病对应的治疗,经过治疗,在白肺的患者当中有相当部分还是可以好转的。借此机会,我们呼吁一定要加强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测,要关口前移,在发生老年人的感染,尤其发现转重的倾向,出现呼吸困难等等这样一些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就诊。并且我们在全国也要求对于老年人重症不要经过分级诊疗、逐级转诊,要直接转诊到三级医院来就诊进行救治。
实施“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在防控措施调整的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增加,继而可能会引发药品的供应不足,部分地区产生医疗挤兑甚至会引起公众的恐慌等现象,为此,我们已经和正在积极的针对这些风险进行有关的准备,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
当前,我们应该将工作中心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上来,工作的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的平稳有序。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儿童、孕产妇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最大限度保障医疗需求,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死亡。
“乙类乙管”后,疫情发布将调整为一月一次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介绍,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疾病监测报告及对外发布也将进行调整:
调整公布的内容,将公布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包括危重症以及累计的死亡病例数,删除既往密切接触者的报告情况,不再区分本土的病例和输入的病例。
对外公布的频次也将进行调整,回归到乙类传染病后,一个月公布一次,公布平台为中国疾控中心网站。
要求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应设尽设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和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开设发热门诊,应开尽开、应设尽设。
截至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
要求简化发热门诊就诊的流程,增加药品配备,提高发热门诊的医疗服务效率。
重症患者救治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焦雅辉表示,重症患者救治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第一,扩容全国的重症医疗资源,全国各地也按照我们的要求,扩容和改造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同时增加二级医疗机构的重症资源,重点拓展三级医院的重症医疗资源,包括床位、设备以及人员培训。我们也建立了日调度制度,随时调度各地医疗资源准备和使用情况。
第二,关口前移,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把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管理起来,根据他们的健康风险等级来实施分级健康管理。这项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在进行进展当中。
第三,要求三级医院要发挥重症救治的兜底保障作用,同时要求医疗机构要扩容急诊的接诊能力,扩容医院床位收治的能力。要求医院要畅通急诊和住院病房收治之间的绿色通道,对于急诊留观的重症患者要实现24小时清零收治,把急诊资源更快速地循环和周转起来,能够收治更多的重症患者,提供重症诊疗服务,最大程度实现重症患者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同时,要求医疗机构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要落实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疑难病例会诊和讨论制度、整体护理制度等。对于新冠感染患者,要进行同质化和规范化治疗,多学科共同提供基础疾病诊疗服务。另外,对于120的供需紧张问题,我们也指导各地,一方面扩容120急救电话接听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120急救车辆的响应率。利用多个渠道来解决非急救转运的需求,保证120救护车能够主要承担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
第四,强烈建议或者呼吁老年人能够加强疫苗接种,预防和降低重症和病亡的发生。
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否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
焦雅辉介绍,床位资源方面,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总的床位数是561.6万张,近期床位使用率在60%左右浮动。截至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8.1万张,也就是10万人有12.8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床位数是13.34万张,可转换ICU的床位是10.48万张。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症床位的使用率平均在50%左右波动。全国重症床位资源总体来看是充足的。目前正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的资源已经接近临界值,需要进一步扩充重症床位资源,或是加快重症床位周转。
重症抢救设备方面,截止到12月25日,我们共有血液透析单元16.7万个,床旁血滤机(CRRT)2.4万台,体外膜肺氧合机(2600余台),有创呼吸机13.1万台,无创呼吸机15.7万台,监护仪109万台,高流量吸氧仪5.8万台。
目前来看,全国总体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是能够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我们也将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继续加大监测,同时也要求在国家的区域之间建立区域协同支援制度,根据每个地方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及时统筹调配全国重症资源加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