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王金川)蒙山苍苍,沂水泱泱。红色沂蒙革命老区是人口大市,农业人口较多,全市总人口1135万人,农民工总人数320万人。如何让农民工干上体面的工作,收入不断增加,生活的更有尊严,摆在了农民工工作牵头单位市人社局面前。该局历来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从“实现经济平稳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出发,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大力实施农民工就业创业等行动,农民工工作硕果累累。2017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6万人,返乡创业农民工4.5万人,带动就业10万余人;农民工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民工月平均工资性收入达3898.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15%。
抓机制促长效 为农民工保驾护航
农民工工作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政府形象,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各级高度重视。市人社局作为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公共服务”三项行动的牵头单位,率先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主任,各相关单位、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工行动计划推进办公室”,统一调度、推进农民工工作,形成了全局上下一致、协调有序的农民工工作推进机制。
“要从根本上做好农民工工作,为农民工工作保驾护航,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配套制度。”市人社局局长曹德玉说。为了确保制定的政策切实可行,真正保障农民工权益,为农民工工作开展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撑,市人社局通过深入调研,相继牵头出台了《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工作的意见》、《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等文件,2017年又印发了《关于印发临沂市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3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三项实施方案的通知》,真正把农民工工作做实做到位。
动真情出实招 搭建服务平台
“住一晚上才收一块钱,农民工公寓真是太好了,这真是天上掉馅饼,政府真心为我们农民工服务,太感谢了。”住在临沂市河东区零工市场的农民工刘元说。为给农民工提供一个好的就业、创业服务环境,帮其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更多财富,市人社局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全力以赴搭建服务平台。
建成覆盖全市的零工市场暨农民工综合服务体系。在相继建成兰山、罗庄、河东三区零工市场,实现市区农民工综合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适应农民工工作需求,为农民工提供更加优质服务,各个县人社部门充分考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当地进城农民工生活、工作特点建设零工市场,建设中坚持长远谋划和设计,在选址上,本着用工供需“双便利”原则,选在务工群众长期聚集的市区商业繁华地段;在建设上,本着“合力快推”的原则,统筹多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倒排工期、全力推进。2016年全市9个县分别建设并启用了一处零工市场,实现全市12个县区零工市场全覆盖。全市12个县区零工市场占地面积67053平方米,建设面积39790平方米,累计投资5126万元,均配套建设了综合服务大厅、提供了就业、维权、信息发布等服务项目,为务工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2017年1-6月份全市零工市场共接待农民工21万余人次,自运营以来,累计服务农民工199.7万余人次,实现短期灵活就业192.2万余人次。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省规划,全市现已新建、扩建了17处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服务规范的公益性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共建有基层平台170家,平均场所面积198㎡,对基层平台作用发挥好的在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使其更好地为农民工服务。积极探索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提高农民工创业成功率。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34个,入园扶持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107家。定期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和各类就业促进活动。2017年“春风行动”期间,全市共发放春风卡等宣传材料19.5万份,举办各类招聘会7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7.8万个次,本地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3.6万人,其中女性1.6万人。
劳务基地蓬勃发展。加强和改进外派管理服务机构制度建设,确保劳务对接稳定、高效,截止目前,共有23家政府外派劳务管理服务办事机构和25个劳务输出基地,全力做好农民工劳务输出管理服务工作。继续组织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今年以来成功组织劳务输出1.62万人,同时注重创建劳务品牌,现已创立了“沂蒙之星”、“沂蒙小伙”、“沂蒙巧妹”、“沂蒙红嫂”等品牌。
重技能强素质 增加农民工收入
“我参加了人社系统组织的电商培训后,在网上卖服装创业,一个月有9000多元纯收入。”沂南县农民工李子超说。培训可以大幅度增加劳动附加值,是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因此市人社局对培训工作非常重视,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提高培训质量。
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建立政府补贴与培训成本、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目标,2017年上半年,共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创业培训0.68万人。
为提高培训质量,市人社局联合财政局等相关单位,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全市职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大中专院校等220所学校,进行了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定点培训机构招投标工作,经第三方中介机构评审,很终确定了166所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定向培训”,对接市场需求,探索培训资金、岗位需求与就业有效结合的办法,培养了一批实用型农民工技能人才。
针对农民工需要开展“订单培训”,把优质资源、扶持资金向带动就业成效大的重点企业集中,积极推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式培训,切实提高就业培训实效和质量。大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对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在岗农民工的职业素质、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
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依托临沂创业大学,开展创业培训工作,组织创业培训师、创业咨询师师资培训活动。通过实施企业“二次创业”带动就业,拓展用工空间,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
深入挖掘促进农民工增收致富新动能,实施农民工“能人创业”行动,加大市场准入、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场所安排等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积极帮助农民工解决创业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大力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全市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扶持资金,专项用于支持鼓励全民创业,对自主创业、领取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满12个月的农民工,给予1.2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对所创造的岗位个数,按2000元的标准给予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对符合创业条件的人员,给予政府贴息很高额度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扶持。2017年上半年为3200名返乡农民工发放个人创业贷款3120万元,财政贴息166.92万元
充分发挥“农民工恳谈日”作用,促其发展。2016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农民工恳谈日”40余期,促进农民工在“农家乐”、生态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板材、蔬菜种植等多领域实现创业10627人。
积极组织农民工参加“劳动之星”技能大赛活动,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引导在岗农民工立足本职工作,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争创新业绩。从临沂走出的青岛港务工人皮进军、徐万年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临沂天元集团农村青年抹灰工李运宝同志,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齐玉祥、王连夫、吴庆涛、张之万、张建伟5名农民工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维权益送温暖 社会保障显情怀
“谢谢你们为我讨回了工钱,我找老板要了多次都没结果,都想放弃了,没想到你们给我要回来了,孩子上学终于有希望了。”农民工张明光说。市人社局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只要涉及农民工利益的事,都是大事,必须办好。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加大简易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推行力度,今年以来共免费发放劳动合同示范文本1.63万份,农民工的用工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开通“行风热线”、“12345”、“12333”服务热线等17部投诉举报电话和值班电话,设立农民工维权提示、投诉举报信箱和服务窗口等,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确保快速高效查处各类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和事件。同时,建立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处置能力,对侵害农民工权益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及早介入,依法妥善处理,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扎实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工作。制定了《临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企业诚信等级认定办法》和《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办法》,通过实施监督检查、评选诚信机构等方法,打击非法职业中介,规范职业介绍行为,净化劳动力市场秩序,有效防止和减少广大农民工求职被骗风险。
严格落实劳动保障监察“一体执法”制度。2017年上半年,全市劳动监察部门共执法检查各类用人单位3693户,涉及职工24.6万人,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023起。其中受理查处投诉举报案件950起,责令补签劳动合同1.3万份,督促缴纳社会保险费203.2万元。通过查处投诉举报为4681名职工解决欠薪1289.2万元,其中,涉及农民工4306人,解决欠薪1185.4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益。
做好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在办理社保转移手续时,农民工和非农民工一视同仁,不区分对待。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解决农民工保障难问题。市级财政安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府专项补助资金,不断提高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确保参保农民工按规定享受社保待遇。
农民工工作平凡而普通,但关系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临沂市人社局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中,真心实意为农民工服务,得到了全市农民工的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