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王金川)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各级各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创新方法,主动作为,帮助许多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过上了幸福生活。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个别地区也存在片面追求政绩的现象,工作中喜欢推“典型”、做“盆景”、搞“数字”,扶贫方法措施不符合实际,朝令夕改,贫困群众不欢迎,脱贫效果不理想,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实践证明,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对于打赢就业精准扶贫战役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部门联运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扶贫工作成员单位牵头协调优势,成立扶贫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实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推进,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开展专项调研等方式,健全“组织领导—督导调度—情况通报—责任追究”常态化工作模式,使就业扶贫工作时时处处有人管、时时处处有人问、时时处处有人抓。要加大区域扶贫协作力度,通过政府部门牵头,与经济基础好的地区建立就业扶贫协作长期合作机制,定期开展扶贫协作活动,借用经济基础好的地区优势资源帮助本地贫困人口脱贫。
二、建立管理系统机制。管理出效益。要按照“精准识别、不漏一人”的要求,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保证统一有数、进退有据、应扶尽扶。要积极利用信息手段,加大贫困人口精准管理力度,开发贫困人口信息平台管理系统,对贫困人口逐一建立就业、创业、培训等详细实名制信息数据台账,并实行动态跟踪维护,做到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清、就业创业需求清、培训要求清、社会保障清、帮扶措施清等。同时要根据每名贫困人口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菜单式、可操作的就业脱贫方案,实现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增收致富项目、至少有一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至少有一人实现转移就业、至少有一人享受农村低保、至少有一名对口帮扶人员,抓住制约具体贫困村贫困户就业脱贫的症结问题,有针对性制定解决措施,扭住不放、久久为功。
三、建立帮扶长效机制。说一千道一万,帮扶很关键。要按照因地制宜、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优势,通过“新建、改建、认定”等形式建设就业扶贫车间,让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脱贫。要实施“千名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 对脱贫确实有困难的残疾、大龄等特困人员实行托底就业安置。大力发展创业工坊,用创业工坊灵活就业的特点,实现贫困人口就业脱贫。开展“送岗进村”“送岗入户”结对帮扶活动,组织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帮扶贫困人口就业。针对需要就业技能培训的青壮年农民,组织精准技能培训扶贫,大力推行“短平快”实用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引导各类劳动者进行职业资格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能力。定期举办贫困人口创业培训班。根据贫困人口创业意愿,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对贫困人口进行创业理论培训、创业政策解读、创业典型分享、具体创业技能等课程培训,同时要强化贫困人口创业扶持,降低门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贫困人口实现创业。
四、建立评估引导机制。评估是对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和判断。在扶贫过程中有的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创业扶贫,等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个别单位实施的扶贫方法措施,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没有经过充分认证和评估,生命力不强,脱贫效果不理想。有的在扶贫过程中,只要扶贫资金没有流进个人腰包就没事,至于扶贫方法措施生命力如何,发展前景如何,到底能够帮助多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关心不够。为确保扶贫效果,要建立健全扶贫政策的论证及评估机制,构建开放公开透明的扶贫工作平台,让政府、企业、社会、贫困群体等主体能够平等参与,从而使事前决策和事后评估科学化,确保扶贫政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切实可行,政策一落地,就让贫困人口真正得实惠。
五、建立问责促效机制。这招那招不问责全是虚招。严格落实目标考核,按照“一事一主体、一主体一责任人”的原则,将精准扶贫纳入年度就业目标责任考核,建立扶贫工作清单和责任台账,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规划到村、落实到人,做到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到“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压实责任。扶贫月分析制度,紧紧抓牢年初建账、平时查账、年底清账3个关键环节,切实将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组织开展精准扶贫跟踪问效活动,实行包户干部督导制度,要求包户干部真正驻扎在村、下沉到户,不脱贫不撤组,对贫困人口情况心中有数心中有底,确实做到目标任务清晰、责任落实、攻坚进度扎实、帮扶成效真实,坚决制止和打击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