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平邑县地方镇中心校:蹚出乡村教育的“双减”新路子 | 临沂教育这十年·看学校

2022-08-13 09:42  来源: 临沂教育发布

“临沂教育这十年”系列发布活动持续进行中,今天,让我们聚焦“双减”改革实例,跟小编一起看看孩子们减负后的新课堂,听听“周三下午”的欢乐故事。

蹚出乡村教育的“双减”新路子

——平邑县地方镇中心校探索乡村教育“双减”工作经验

在地方镇中心小学,900余名师生成为“竹”文化的传承者,每当课间操的铃声响起,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来到操场,踏着节拍,在时开时合的竹竿之间跳起了竹竿舞,在红动声中舞动着竹扇舞。

微信图片_20220813093830.jpg

打造“互助式课堂”,成就“课堂小主人”

以“互助式课堂”改革为核心,开展小组化、团队化教学,制作学习小组标识牌,采取积分评价、小组综评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微信图片_20220813093849.jpg

设计课前助学单,“一组一案”“一生一案”布置差异化课堂任务,让不同学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实现集体备课成果的有效转化,让教师有了提高效率的法宝,让学生上课听得懂、学得会。

微信图片_20220813093909.jpg

打造以九间棚精神和罐头生产劳动为特色的“星”系列实践课程,以“星”文化为主干,以“星美、星语、星动、星乐、星智”为课程结构,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五育要求融合其中,让课堂成为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动手能力的主阵地。

“规范、分层、优化”,奏响作业减负三部曲

明确课后服务内容、时间、运转机制等环节,研究制定课后服务工作手册和评价细则,推动实现课后服务规范化开展。依托教研力量,统筹设计分层作业,集中分析研判学情,通过对作业量的控制、作业内容的难易程度等进行优化,使作业更符合学生知识认知度,提升学生作业主动完成度,实现学生作业的提质增效。

微信图片_20220813093926.jpg

充分突出“中国水果罐头之都”的区域产业优势,探索设置“制作手工水果罐头”“水果种植和采摘”等本土化的劳动实践作业,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特色之美。

“积分币”式评价机制,“跳蚤市场”奖励进步

在日常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中,对表现优异和积极上进的学生给予“积分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能动性,学校每月定期召开“跳蚤市场”,学生积攒的积分币可以在“跳蚤市场”中兑换自己想要的物品,实现“评价-奖励-进步”的闭环,用正面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能动性。

微信图片_20220813093959.jpg

微信图片_20220813094002.jpg

开展希望之星帮扶活动,成立学生成长责任中心,将学困生、贫困生等重点学生全部纳入“希望之星”计划管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利用课后服务和课余时间安排专门教师进行对接。

相约周三下午,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社团并在每周三下午集中参与活动,确保每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项兴趣爱好,实现社团活动全覆盖。

微信图片_20220813094028.jpg

累计组建各类社团100余个,既包含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常规社团,也包含手语舞、学生合唱团、舞台剧团、魔方、七巧板、网球等特色社团,学生乐在其中,学得轻松。

“葵语”课后爱心之家打造快乐童年

开设心理辅导热线和“心里话树洞”,开展党员教师大家访和任课教师齐家访活动。依托网络家长学校,累计引入一百余门课程,帮助家长掌握更多教育知识,让学生成长不怕苦、不喊累、不掉队。

微信图片_20220813094047.jpg

建设“葵语”课后爱心之家,重点面向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等群体,定期邀请他们来游戏、谈想法,组织参观九间棚、大青山等党性教育基地,在潜移默化中解决农村学生思想压力大、思想负担重的问题,让学生轻装上阵,收获快乐“星”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