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超/文
公元前2700多年前,管仲、鲍叔牙居留祝丘邑。古时祝丘邑,城西二十里有沂河,城东十里有沭河,沂沭两河都南北向过境祝丘邑。两河中间有汤河,古汤河是祝丘邑内发源,域内汇入沂河的河流,《水经注》载,古汤河入沂。祝丘邑位于沂沭河冲积平原中下游,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洼,地形平原貌,其周方数十里,沟壑渠道不能相通,每遇大雨,河水泛滥,低洼成泊,庄稼受淹,百姓年年辛苦白费。
管仲、鲍叔牙深悉民众水患之苦,决心为民纾困解难。在祝丘邑宰支持下,组织祝丘邑百姓,开沟垒堰,凿石砌堤,疏通河道,筑堤防洪。上游工地服务中心安在今管仲河涯村;下游工地安在今久沂庄村。
管仲治汤,即减少汤河上游折西南入沂水流量,凿穿金刚岭红石砂岩坝体,开一大泄水口,让汤河水顺地势向东南自然流入沭河,减少汤河水冲西南入沂河流量,从而使汤河水冲西南而不泛滥。
如何分流汤河洪水?高高大石堰下,原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古河道,汤河上游有部分水流入,是沭河支流。若凿开堰坝。汤河上游水将宣泄而入古汤河道,汛期到来,古汤河道就远远不能满足汤河泄流需要,同样汤河中下游流域将会带来洪涝灾害。对此管仲备有预案:紧临古河道西,金刚岭东,南北向地势低洼;到红岭东,洼地开阔绵延东南滨接汤河。若能人工疏浚成河,两条河流以汤河河道派洪为主,称外河;以人工疏浚新河流为辅,称内河,内河河床开挖要尽量低于外河,以保证枯水季节的时候,外河的水能进入内河,补给河流中下游平原用水。两河共同分流汤河泄水,能大大分解泄水口流量,从而雨季时能分洪减灾,早季时又可引水灌溉,变害为利,彻底解除汤河流域水害问题。
如何分解汤河泄水口处水流?此处地质为红石砂岩,比较坚硬,应凿岩挖底,充分利用地形水势,从泄水口开始人工开凿两条激水河床,分化河水,分流到两条河中,这是治水工程最关键处,管仲把此工程叫作分水嘴工程。
在分水嘴工程关键处,他亲自上阵,亲自指导,内河口深,外河口浅,枯水期流水依惯性流入内河,洪水期水位上涨,洪水量大,水流会走直线经分水嘴流入外河,湾道就不明显了。老百姓治水热情高涨,工程进展速度甚快,数月后,泄水口、分水嘴、河道疏通筑堤等关键工程项目都圆满竣工。
管仲治汤分水嘴工程、疏浚管仲河工程,历经二千多年遗迹尚存。
管仲治汤的主要成就,使原来的汤沂之合,改成了汤沂、汤沭之合,使沂、沭、汤三河流域之地,从此水患彻底平息,农业旱涝保丰收。
管仲治汤工程,是春秋时期的超级水利工程,两千七百多年来一直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是古人治水科学智慧的代表之作,这对当时农耕文明时代是一大贡献。管仲治汤工程,四百五十年后的战国时代,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工程有其类同处,可以推理,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工程中肯定有管仲治水的影响。
祝丘人民感念管仲功德,把此河命名为管仲河。
公元前500年,孔子夹谷会盟后,夹谷山位于临沭县东北。孔子东观沧海、西行途中遇两小儿辩日、师项橐,过沭河常旺古渡,游祝丘城、管鲍分金台、祭拜管鲍公祠、管鲍榆树下筑坛讲学、改管仲庄为相公庄,从红岭埠渡口渡管仲河到久沂庄,顺管仲河北上到管仲河崖村,北上汤头。孔子对管仲治水治理地方都给予高度评价。管仲河上游靠近汤河处,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管仲治水、孔子游瞻,建三圣堂庙祭祀,现三圣堂庙遗址,在八湖镇张疙瘩村。
管仲河上游工地服务中心处,后来人们搭棚砌房而住,渐成村落,因靠河边,又因管仲而名,取名管仲河崖村。现归属河东区八湖镇。管仲河崖村靠近管仲河处建管仲广场,广场立有三米多高的管仲雕像,以此纪念二千七百年多前,为此方治水作出巨大贡献的管仲。
管仲河下游,管仲河由北向南至红岭折向东南,此湾内拐处有小岭,正是管仲河工地下游服务中心处。管仲治水成功,面对管仲河汤汤水流,管仲喜不自禁,脱口而出:终究是沂水流过的地方。后人依此岭建村,名久沂庄村,现归属河东区郑旺镇,此村有2700多年历史。
《沂州府志》记载,汤山又南红岭,红岭又南凤凰墩,凤凰墩又南沭埠岭。汤山,海拔108.53米;凤凰岭海拔75米;红岭海拔72米;沭埠岭海拔70米。
红岭,因上层土壤成赭红色,方圆几十里内突兀高耸,故名。红岭,东南、西北向如龙蜿蜒,龙头东南高昂,龙身处民众聚居形成诺大村庄。
埠,形声兼会意字。“土”为形旁,“阜”为声旁。异体作“埗”。本意,靠近水的地方,停船的码头。
管仲河下游,在红岭坡下湾向东南,注入汤河。红岭坡下湾,常年水面宽阔,河道很深,适宜船只摆渡。此处有东北向西南到相公庄、临沂古城的必经古道。人们肩挑、车推、驴马牲口驼的货物都要坐船过此渡口,翻过红岭下西南赶相公庄集或进临沂城。此处渡口,商贸物流繁荣,过往行人习惯称红岭埠渡口,说:过了红岭(埠)渡口,上红岭,红岭上面歇一歇,一气赶到相(公)庄街;称红岭坡上村庄为红岭埠村。
管仲河红岭埠渡口,随着历史变迁,明清以后逐渐湮没。
管仲河崖村、红岭埠村、久沂庄村、红岭埠渡口、三圣堂庙等,见证了2700多年来,管仲治水,造福一方的硕大功勋。
2022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