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跨越时空的融汇,古民居与新展馆在临沭朱村同辉

2021-09-25 15:01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邱明 姜曼

红色,朱村的底色。1939年,临沭县最早的党支部在这里成立,爱党爱军的基因从那时起便融入朱村人血液。这耀眼底色,让百度百科在众多重名村中,唯独收纳了临沭朱村。

当慕名而来的人们走进临沭朱村,除了红色,让他们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些青砖小泥瓦房的质朴素颜。在朱村,完好保存了7户共23间清代民居,组成了鲁东南唯一规模较大、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2周年时,与这些古建筑群隔街相望,耸立起一片承载朱村厚重底蕴的新展馆,它们跨越时空,在朱村融汇。


崇尚儒学,村里出过进士

古建筑见证朱村文脉

飞檐翘角,檐牙高啄,中国古建筑独具韵味。相比钢筋混凝土的坚实,这样的韵味很难留存,特别是对濒临沭河的朱村来说。

历史上的沭河“十年九祸”。作为一条季节性河流,夏秋之际沭河承载了上游喷薄而下的山洪。民不聊生的年代,沭河两岸饱受洪灾困扰。

朱村 (3).jpg

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能清晰地比划出朱村当年风貌:原来共有300多间,气势恢宏,东楼、北楼、前楼、后楼分别为四大片民居群中的主体建筑,分上下两层、砖木结构。他们还听祖上相传,东楼建得最早,大约建于1470年,但在一场洪水中折断楼顶,后来被修成平房。

难以留存的古韵,目前主要集中在朱村主街北侧。总体平面布局为一进、二进、三进四合院,其中以一进、二进四合院为主。即使是后来建设的民居,也有30%保留了清代民居风格。因此在2016年,朱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微信图片_20210925122628.jpg

近年来,当地对现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按照尊重村落原有肌理、恢复原始风貌原则,重现了王家大院、王氏祠堂、玄武庙、节孝坊等遗址遗存。

有幸留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筑,是朱村文脉的见证。朱村原名“珠村”,后因这里的人们崇尚朱子儒学,遂改为现在的名字。崇文尚德的风气浸润着世代朱村人。据《临沭文化概览》记载,清代朱村人王椽嘉庆乙丑年中进士,钦点“即用”知县。在那个年代,这是四里八乡都分享荣耀的幸事。


拥军支前,改造沭河

新场馆珍视朱村史脉

十年九祸的沭河,在抗日战争时期又要遭遇战火洗礼。1944年1月24日,当农历除夕夜的喜悦还未完全绽放。驻临沂日伪军1000余人,向沭河西岸的岌山一带进行疯狂报复性扫荡,首当其冲的朱村在即将受到摧残时,被驻守在附近的八路军l15师教导第2旅4团(原滨海军区“老四团”)3营8连救下。那场战斗8连有24人壮烈牺牲。第二天大年初一,朱村百姓把刚捞出锅的第一碗饺子,端到烈士墓前祭奠。这样的传统,朱村人保留至今。

解放战争时期,朱村人用双肩和小推车支援子弟兵。其所在的临沭担架队,在鲁南战役期间因表现突出,被评为模范担架队,并荣记集体二等功。

山东全境解放后,为治理水患,朱村及沿河两岸群众,又在党的带领下投入到导沭整沂工程。其中导沭工程是在临沭县大官庄劈开沭河左岸马陵山,将沭河部分洪水泄入沙河,利用沙河排泄入海。整个导沭整沂工程历时5年,先后动员多地民工114万人次,技术工人4500余人参加施工。在解放战争尚未结束,经济尚未恢复的情况下,这项工程既艰巨又宏伟壮观,因此被水利部誉为“导沭整沂,水利先锋”。

这样的壮怀激烈,值得后人铭记。近年来,临沭县以沂蒙精神为内核,立足“地脉、史脉、文脉”三大乡村基因,规划建设朱村文化旅游区,对朱村红色文化项目进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一心五馆四街五巷”。

微信图片_202109251226281.jpg

当2021年秋收的色彩浸染大地,与古建筑群隔街相望,在朱村东部建成的沂蒙支前馆、导沭整沂馆、朱村村史档案馆、沂蒙民俗文化展馆、进士府已静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