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郑山街道特色文化赋能美丽乡村

2021-08-31 14:15  来源: 临沂在线 作者: 李风雷

1_副本.jpg

2_副本.jpg

      临沂在线讯(李风雷)“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一阵慷慨激昂的京剧唱腔从徐埠前村乡村舞台中心传遍文化大院的的每个角落,流淌在现场观众心里。近年来,郑山街道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夯实文化阵地、推进文旅融合,用特色文化赋能美丽乡村,以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聚力铸魂。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郑山街道北沟头村东北200米处有一处古文化遗址,经鉴定属龙山文化到周商西汉时代,相沿为期较长。在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凿、穿孔石铲、石钫锤、石箭头、白陶、灰陶鼎、黑陶鼎、高柄镂孔蛋壳陶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艺术成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尤其是东夷地区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13年5月,北沟头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北沟头遗址记载最多的,便是“康王城”的传说了。2019年3月始筹建的投资约900万元的北沟头康王城历史文化馆,展陈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用图版文字实物详细介绍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沂沭河流域的东夷文明、康王故城的历史踪迹以及康王城的繁荣时期,迎接了一批批来自外县外市外省的游客和参观团,唤起广大群众对中华灿烂文化的认同和热忱。

3_副本.jpg

6_副本.jpg

     民俗文化大放溢彩。该街道的民俗文化以京剧文化为主,主要分布在徐埠前村和海子村。徐埠前京剧团于1939年成立,延续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这支沭河岸边的红色京剧团,成员大多数是党员,思想觉悟高,群众信得过,宣传党的政策及时到位,参加了八大剧团演出、解放临沂、拥军支前等重大事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党领导的京剧改革促进了京剧的创新,现代题材的京剧得到很大发展,徐埠前京剧团也与时俱进,排练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脍炙人口的演出为繁荣临沭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8年,徐埠前村结合美丽乡村连片治理,在村东投资90多万元建设240平方米左右的京剧文化艺术展馆。展馆共有三个篇章,介绍临沭县的京剧基本情况以及徐埠前京剧团的发展历史、重大事件、演出剧目等,让大家了解其红色历史脉络,更好地传承弘扬京剧艺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在该街道海子村还活跃着一支由村里的京剧爱好者自发组建的的农民剧团——海子村业余京剧团。海子剧团成立亦有80多年,成员发展有30多人,年纪大的超过80岁,年龄小的10多岁。为鼓励和支持这支演出队伍,街道党委政府每年都给剧团一些必要的演出经费,不断更新乐器、道具,并积极组织剧团参加市、县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文化阵地中的主角。海子村业余京剧团自成立以来,相继参加了市首届广场艺术节和临沭县首届“钻石之乡”广场艺术节,在街道体育广场成功举办了农民票友大赛,赛事被市电视台录制成专题节目,多次在市电视台农科频道和省台播放。

4_副本.jpg

5_副本.jpg

     柳编文化独具特色。临沭柳编已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临沭县被评为“中国柳编之都”,有着“世界柳编看中国,中国柳编在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的美誉”。临沭柳编文化历史悠久,流传着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关于柳制品“笸箩筐”的由来,据说与唐朝初年在沭河岸边生活的神仙眷属柳毅和小龙女有关。柳毅妻用去皮的白柳做成圆圆的花筐,居然让女儿一下子止住了啼哭,于是柳条编制的圆筐便有了“笸箩筐”的美称,寓意生儿育女泼辣好养。柳编文化促进了柳编产业发展,带动了农家致富。在郑山街道北沟头、沙埠、官陆、官庄等一些村庄,农家院落和手工作坊成了妇女们发挥手艺的天地。她们三五成群围坐在院子里或作坊里编筐编篓,纤长的柳条在手中灵巧地飞舞穿梭,表达出“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的心声。官路村村支书介绍说,村里依托临沭县特色工艺品园区,引导农户发挥传统编织优势在家门口就业。这些柳编从业者一般都是按件计酬,一个编织熟手半个小时即可完成一件,月收入两三千元。目前,街道柳编加工点已发展有59个。在杨沙埠村杨进邦工作室,陈列着《中国龙》《开屏孔雀》《柳编灯笼》《柳编金龙鱼》《柳编石磨》《柳编葫芦》《柳编花瓶》《柳编牛》等文化艺术品,件件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这位全国乡村“能工巧匠”、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齐鲁文化之星向来人介绍着他编制的柳编牛,一边嘴里念叨着牛年编牛牛气冲天,扭转乾坤辛丑年……据悉,牛在十二生肖中名列第二,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杨大师把柳编艺术与年文化有机嫁接,祈福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全国人民尽快走出疫情阴霾,踏上幸福快乐新生活。因为杨大师的柳编艺术品带有浓厚的文化味道,所以他能把几斤不起眼的柳条变成价值数百数千元的工艺品,实现了小柳条变金条的华丽转身。如今,他还担负着为全县和乡亲父老培训柳编专业设计人才的职责。他给学员们讲解如何把草柳编织材料以低廉的成本换取高额的回报,讲解编织新工艺,分析市场新需求,研发创作新样品,让柳编文化艺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