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吃出来的癌,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胃癌。其实,吃出来的癌症还有几种,其中包括结直肠癌。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我们就来聊聊它。
为什么单挑结直肠癌来说呢?因为这几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上升了不少。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更是位列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第二位。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接近60万。
又是一种和吃有关的病
结直肠癌也叫大肠癌,是指来自大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研究证明,在各种环境因素中,结直肠癌的发病与饮食因素关系最密切,发病率与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正相关。另外,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从遗传学观点,可将结直肠癌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前者的典型例子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综合征和家族遗传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后者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
其他高危因素,如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一般认为大部分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故将腺瘤性息肉看作癌前病变。还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这种情况多见于幼年起病、病变范围广而病程长者。此外,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病人,患上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也会增加。
高发人群看仔细
1
30岁~40岁有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有便血、大便频数增加、黏液便及腹痛者。
2
结直肠癌高发区,主要是大城市的中老年人。
3
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者,如结直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患者。
4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遗传性结肠病者。
5
有盆腔放疗史者。
6
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90%的患者都发生在40岁以上,而近年来发现,原本专属于中老年人的癌症,已悄悄“盯”上了30多岁的年轻人。
早期症状有哪些
大家看到这里一定忙不迭地开始对号入座了吧,不用过于紧张,我们再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症状多不明显,大部分结直肠息肉和癌肿在变得相当大之前并没有症状。因此建议对没有症状的人群进行筛查,提早发现这些赘生物或息肉。
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是不明原因的排便习惯改变,如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者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大便性质的改变,比如排便时出血,大便时有少量条状黏液粘附。
而右侧结肠癌因为部位离肛门较远,对肛门的刺激不大,故大便频率改变不多,主要表现为腹胀、贫血和时感隐痛,如疼痛明显并已发现肿块,则已非早期。这时就需要赶紧去找医生检查。腹痛和无法解释的贫血、体重下降可能是癌症进展的表现。
确诊要靠“一指三检查”
出现上述不适者可就诊于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结直肠肛门外科专业。确诊需要做“一指三检查”。
一指,最重要的肛门指诊,可以直接触及肿块及检查盆腔转移状况,对直肠癌是特别有效且简易的检查方法。
三检查指的是乙状结肠镜、电子结肠镜和钡灌肠检查。乙状结肠镜可做活体组织检查,适用于直肠及乙状结肠部位癌肿的检查;结肠镜可检查更远部位的结肠癌;钡灌肠摄片法,可查整个结肠的癌肿。
其他检查包括粪便常规检查、肿瘤标记物(如CEA和CA199测定)、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MRI等。
治疗基础是手术
结直肠癌根治治疗的基础是手术切除。手术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现在大部分结直肠手术已普遍采用腹腔镜手术。与以往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对病人的组织创伤较小,全身反应较轻,对免疫系统影响小。而针对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减少对免疫系统的损伤和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可以更早地开始实施术后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更有利于提升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
怎样预防结直肠癌
既然诱发因素与吃有关,那么饮食在预防结直肠癌中就有作用。高纤维低脂肪食物,如谷类、水果和蔬菜饮食会降低发生癌症的危险性。这种饮食还会降低心脏病、便秘和痔疮的发生率。
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前病变,而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对阻断结直肠癌很有效。绝大多数结直肠癌从良性息肉、腺瘤发展而来,良性肿物经过及时处理,如肠镜下切除等,可实现完全治愈,这样就不会给结直肠癌“可乘之机”了。
筛查时间和间隔记仔细
即使没有任何危险因素存在,也应该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肛门指诊和大便潜血的检查。50岁开始应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正常,每5年复查一次。一般有危险因素的人应每3年~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应进行全结肠和直肠检查。结肠镜检查是最好的方法。一般来说也需要每5年复查一次。第一次检查的时间要根据危险因素来定。如果家族中有一人以上在50岁之前有结直肠癌,那其他成员应该在40岁开始筛查(或比诊断年龄早5年开始)。如果父母任一方有家族性多发性息肉,则应该在12岁~14岁开始筛查。
有结直肠癌或息肉家族史或有结直肠癌或腺瘤样息肉个人史的应该做结肠镜检查。任何息肉都应该切除,并且每隔1年~3年复查。如果检查正常,可以3年~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有乳房、卵巢或子宫癌的女性,应该在40岁开始每3年~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来源:健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