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柏庆珍)为传承红色基因,深化文学教育,9月30日下午,临沂第三十六中学清泉文学社举办了“从阅读到创作:走进红色文学的世界”专家报告会暨临沂市兰山区作家协会授牌仪式。
兰山区作家协会主席孙艳梅老师,《中国当代小作家》主编郝正波老师,临沂市优秀阅读推广人刘广泉老师,兰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殷朝芹老师、许新栋老师、刘莲老师、河东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恩维老师,《中国当代小作家》编辑部主任李明芳老师以及临沂第三十六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宗旭、副书记张元启、副校长陈翠苹、朱志强、于海龙、刘森,全体语文老师、文学社全体编辑部老师和学校文学社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在红色故事与文学创作的碰撞中,开启了一场精神与文字的双重洗礼。
首先,为了鼓励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兰山区作家协会授予临沂第三十六中学《临沂市兰山区作家协会创作基地》匾额,全宗旭校长代表学校接收,标志着临沂第三十六中学在文学教育与区域文化资源联动上迈出关键一步。紧接着大会开启了“大手拉小手文学教育计划”的启动,这一举措将通过作家进校园、学生文学采风等形式,为学生搭建从阅读到创作的实践平台。
孙艳梅主席把自己的三部文学创作作品《识字班》《我的红楼我的梦》《幸运》赠送给学校图书馆,供同学们借阅学习,勉励大家坚持读书,用文学滋养人生。兰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殷朝芹老师带来了自己的墨宝“清泉润心,文学启智”,勉励同学们用“文学照亮生活,写作美化人生”,文学社会员们将带着导师们的期待勇毅前行,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接着,孙艳梅主席带来了她的红色教育专题报告会。孙艳梅主席以沂蒙红色故事为核心,用一个个真实人物与事件,为师生铺展了一幅鲜活的红色画卷。女英雄辛锐的事迹令人动容——这位出身济南银行家家庭的才女,毅然投身沂蒙山区的抗日活动中。在日军“铁壁合围”中,身负重创且怀有5个月身孕的她,毅然与敌人同归于尽,23岁的生命定格为信仰的丰碑。“沂蒙母亲”尹德美的故事则展现了军民鱼水情,她抚养革命后代的经历,以及小说中真实故事的原型溯源,让师生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学“源于真实,高于真实”的创作根基。还有“苹果树上结钞票”的民谣、渊子崖保卫战的英雄群像,这些从民间走访、历史档案中挖掘的素材,让红色精神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命史诗。
在“如何创作红色文学”的分享环节,孙艳梅主席从语言、素材、情感三个维度给出建议。她强调语言是文学的灵魂,“要像打磨璞玉一样雕琢文字,从名家作品中学习色彩感与质感,让红色故事的表达既庄重又生动。”在活动现场,她以自己的作品《识字班》的片段为例,赏析“笑声从巴掌缝里跳出来”等充满童趣与画面感的表达,让师生直观理解“用细节打动人心”的创作真谛。同时,她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红色资源入手,要像收集“老爷爷讲的红色故事”一样,挖掘家乡的革命记忆,让创作扎根于真实的土壤。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认真地做着笔记,随着革命故事的情节或紧张或激动,现场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
阅读是认知世界的基石,写作是思维的外化,红色文学更能启迪心灵、凝聚力量。文学社主编柏庆珍老师现场发起红色文学征文大赛,号召同学们以笔为刃,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少年的红色华章。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纷纷围绕着作家老师们恳求签名。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学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临沂第三十六中学清泉文学社以红色文学为纽带,让学生在聆听中铭记历史,在创作中传承红色精神,为培养有素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注入了文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