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 依汶镇是蔬菜大镇,全镇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蔬菜日产量达200万吨,是大棚蔬菜生产的发源地,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棚体技术发展滞后,蔬菜生产的社会化组织水平和市场服务化水平低下,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极差。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依汶镇通过探索大棚棚体技术改造,试点鱼菜共生、无土栽培等农业产业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滞后格局,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一、创新棚体改造技术。
向科技要生产力,打破传统落后种植模式,探索棚体技术改造,解放劳动力,让农业不再艰辛。依汶镇靠近汶河两岸的村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进行小拱棚蔬菜生产,管理粗放、效益不高,发展到现在技术和效益远远落后于后发展的寿光、兰陵等地,为改变现状,从去年以来,南栗沟村村民通过参观学习、技术引进和改造,创新发展了双膜双结构蔬菜大棚新技术,此技术2016年10月份出现后如星星之火迅速呈燎原之势,不仅在南栗沟、汶明、汶凤村落户推开,还带动周边农户及邻近20个村庄的迅速发展。以此为依托,创建的汶河高效蔬菜产业园,列为县重点项目,成功创建了临沂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了全镇蔬菜产业的换代升级。截至目前,全镇已发展双膜双结构大棚4000余座,单个棚体户均年增收5--6万元,有力的促进村增收户脱贫。
二、探索鱼菜共生技术。
依汶镇鱼菜共生智慧农业园位于朱家里庄村,占地400余亩,由朱家里庄村高效蔬菜种植基地和鱼菜共生智慧生鲜产业园组成,其中鱼菜共生智慧生鲜产业园是由农政齐民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200亩项目分为三期建设,项目一期运营后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利润1000余万元,可解决16人就业。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鲁南最大的商业化“鱼菜共生”示范基地。所产出的鱼和菜均达到有机品质,全部实行订单种植,目前已与京东、鱼酷、一度商城、太二等十几家大型订单方签订订单,同时其他订单正在汇集。
该项目主要是“物联网+自动化+新硬件+智能信息处理”的鱼菜共生产业,实现养鱼不换水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该项目通过CASS可控虹吸交替式鱼菜共生系统的导入,高效支撑起项目的全年无间歇性生产,该系统具备强大的高产砾石栽培系统。运用生态学的物质循环转化原理、生态位原理、边缘效应原理进行设计。在原有大棚外保温的基础上,增加内保温设备设施,利用内保温高效的隔热性能做到既在冬季保温又在夏季降温的目的,使全年都能够满足鱼菜共同不间断产出的目标。项目现在已实现0土壤、0化肥、0农药、0营养液、0污染、0排放,4季产出、5倍产菜、10倍产鱼,是集活鱼高密度养殖和新鲜有机蔬菜供应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产业区项目。
本项目配置中央人工智能算法系统用于各棚舍数据的全面监控。监控系统与自动化设备的结合,辅以鱼的成长及蔬菜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将所种养的鱼和菜数据采集至大数据后台,根据智能算法控制逻辑处理程序动态控制各系统,形成数据日志。并通过物联网采集数据,直接与手机连接,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可谓是农业4.0版本,示范引领现代农业新发展。
三、实践轻简化有机质栽培技术。
传统集约化栽培具有四大缺点:一是用工多,栽培环节机械化难度大,工厂化生产难度大;二是连作障碍频发,高湿下病害发生重, 农药化肥用量大;三是开放式大肥大水管理, 双减难度大,土壤有害化问题加剧;四是农药、重金属、肥料和有害菌污染存在隐患,清洁生产成难题。
为减少对土地依赖,降低环境污染,提升蔬菜产量和品质,真正实现“优质、高效、绿色、健康”,在松林实践轻简化有机质栽培技术。该技术投资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避免模糊经验管理,病虫害少,减少农药使用量,保证了蔬菜的无公害。园区目前已建成10个双膜双结构大棚,棚均占地3亩以上。通过一期试种黄瓜发现,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其品质和产量均有较大提升。
根据十四五规划,依汶镇将重点实施“南菜北果”和农牧循环产业规划,双膜双结构大棚、鱼菜共生和无土栽培三种新技术的探索实践为依汶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兴村振兴提供了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