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朱村七年:让幸福洋溢在老区人民脸上

2020-12-07 15:16  来源: 魅力临沂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来到临沭县朱村看望支前模范王克昌,并作出了“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的指示……


7年来,朱村人民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弘扬沂蒙精神,扎实苦干,奋勇争先,针对制约村庄发展和村民增收的问题一个个攻坚,点上突破,全面提升,一项项规划蓝图逐渐变为现实,幸福已洋溢在朱村群众的脸上……


百年梦圆,大桥通了


11月25日,有钢八连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朱村大桥剪彩通车仪式隆重举行,困扰了朱村群众数百年的出行难问题终于得到了根本解决。朱村位于临沭县城西南端,位置偏远,村庄又有黄白总干排、分沂入沭、沭河等三条河流穿过,交通十分不便,在沭河上建一座大桥方便出行,是村民们长久以来的愿望,但是由于工程浩大,一直无法完成。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动下,由县城投集团投资1.15亿元的朱村沭河大桥及附属工程于去年11月份顺利动工,其中大桥主体工程投资达6000万元,大桥长951米,按照二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配合朱村沭河大桥的修建,县里先后实施了投资1.2亿元的沭河东岸滨河大道、7.3公里的朱村沿河路等周边道路工程,进一步打通了朱村融入临沭、对接临沂的交通大动脉。


县领导参加朱村大桥通车仪式


全长951米的朱村沭河大桥主桥


俯瞰大桥全貌



综合整治,村庄美了


近年来,遵循“一改六化一整治”和“一村一场一汪塘”的整治思路,朱村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开展村庄环境卫生、道路、河道综合整治,垒砌下水道,栽植绿化苗木,漫步在朱村,目之所及,但见一幅独具江北水村特色的“水墨画”:村庄内,屋舍俨然,白墙青瓦,村道纵横,绿树掩映,犬吠声声,小桥流水,村宅院前鲜花竞艳,尽显“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美景;村庄外,潺潺流水自岌溪湿地淌过,坐落于三河交界处的“好运角”焕然一新,新建的小木屋整齐划一地排列在葱郁的果树林里,大片杞柳在田野间迎风摇曳,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朱村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宜居村庄”。


朱村综合服务中心


美丽乡村一角


美起来,舞起来


整洁的乡村街道


脱贫攻坚,腰包鼓了


近年来,朱村用足用好上级扶贫政策,按照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划建设了“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临沂欧拉农业公司,流转种植杞柳2100亩,建设了集采摘、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坚持文旅融合发展,以红色文化为主、历史文化和水乡文化为辅,完善了朱村游客中心、特色民宿等旅游配套设施,成功创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获评国家2A级景区,培植优势产业,以“临沭杞柳”、“红色朱村”为品牌,放大“中国柳编之都”效应,建成1.4万平方米的中国柳编艺术博览中心展馆,完成葡萄、香菇特色农产品绿色认证,注册“珠村”、“七岌山”商标,打造“朱村味道”电商品牌。2019年,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万元,是2013年的1.6倍。


曹庄镇产业扶贫示范点(朱村)


特色农业产业大棚


柳博会柳编大赛


水梨丰收啦

展望未来,日子越来越好了

牢记习总书记“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的殷切嘱托,朱村党员群众把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与朱村支前精神、治淮精神相融合,奋力实施红色记忆、红色基因、红色实践“三大工程”,努力把红色文化发扬光大。目前启动建设了一心五馆四街五巷三基地,一心就是旅游接待中心,五馆即支前馆、民俗馆、村史馆、治淮馆、进士府,四街即朱雀大道步行街区、滨水休闲街区、主题购物街区、柳编活态商贸街区,五巷是拥军巷、支前巷、进士及第巷、民谣青石巷、农耕拾遗巷,三基地即乡村客栈、康养中心、三同教育基地。除了红色文化,朱村正在积极争取资金对这些清代古民居建筑群进行保护性修缮,努力打造‘一街一巷一园七户’古村落,推进实施‘沭河人家’精品农家乐等项目。


清代古民居建筑群


“五馆四街”设计规划一角


农家乐民宿一角


(红色朱村改造提升项目规划设计鸟瞰图 )

朱村,一幅秀美的水墨画卷正日益精彩,一幅宏伟的蓝图正徐徐展开。朱村人民的日子正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