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10月23日,“乡村振兴看沂蒙”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采访活动走进临沂沂南县,参观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的蒙山妈妈工厂、张家峪子村、新立村、香山村、马泉农业休闲园。
01
“三生三美”融合发展
沂南朱家林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朱家林,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岸堤镇,是一个坐落在沂蒙山区深处的小山村。总面积达1560亩,原以种植花生、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朱家林原是一个省定贫困村,房屋破败,荒草丛生,全村352口人,在村中常住的多为七八十岁的留守老人,没有年轻人愿意在这里工作生活,村中一半房屋无人居住。”朱家林商务策划经理刘亚男告诉记者。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依托村内石墙、石屋保存比较完整的生态资源优势,创新乡村建设理念,以实现贫困户脱贫、村集体增收、村民共同富裕的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三生三美”共建共享为目标,创意规划了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项目。2017年,田园综合体项目在朱家林开工,彻底改变了这里山美水美却人贫村空的现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朱家林坚持共建共享,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园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2043户3813人,通过流转土地、园区服务、参与经营、合作社分红等方式,实现稳定脱贫,先后成立31家农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1万亩,2千余名群众参与管理务工,56处原始院落改造成现代民宿,收益群众5000余人,燕筑生态、朴门农业等18个创客团队,怀揣梦想,举家创业,形成半农半X生活方式,他们依托创客空间、田园集市、田园客厅、常年举办论坛、沙龙,探索乡村建设,输出乡村产业。
02
沂南“蒙山妈妈” 带动扶贫的“梦工厂”
形态各异的粗布老虎、五颜六色的蝴蝶挂件、做工精妙的千层底布鞋……来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的蒙山妈妈工厂展厅,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着来人的目光。这些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宝贝”,全部来自“蒙山妈妈创意梦工厂”。工厂不大,却是梦起飞的地方,一双双巧手传承着传统手艺活,也编织出一个个脱贫致富梦。
梦工厂主打两大系列产品:沂蒙传统老粗布系列和蒙山妈妈小米。老粗布系列产品共有300多个品种,1000多个花色,主要有手工棉被、老布鞋、布老虎等沂蒙传统特色旅游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销量额达到200多万元,其中网上销售占40%。马牧池特有的红黏土种植的小米胚芽大、米油多,香味足,蒙山妈妈公司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建有600亩种植基地,带动了300多名群众增收。
近年来,双泉峪子村蒙山妈妈的品牌响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蒙山妈妈”创始人郑光云,发扬新时期沂蒙红嫂精神,积极为广大村民谋发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通过开办蒙山妈妈梦工厂,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双泉峪子村,现有人口340户、1028人,耕地980亩、山林1800亩,是一个地道的山村。曾几何时,村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业,收入微薄,村集体收入为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是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
穷则思变。双泉峪子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2017年,引进临沂蒙山妈妈商贸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设“创意梦工厂”扶贫车间和电子商务网点,生产销售“蒙山妈妈”系列老粗布、布老虎、荆种枕等特色手工产品,吸纳带动230余名妇女就近就业,打造出农村精准扶贫的新业态。
03
建设美丽乡村
沂南张家峪子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来到马牧池乡张家峪子村看到,道路洁净,规划完善,村民在广场上休憩,因地制宜规划的停车位点缀村中,与总体布局完美搭配,一派新农村美景。
张家峪子能有今天面貌,得益于马牧池乡人居环境整治的持续推进。张家峪子村党支部书记耿军厚介绍,从去年5月1日开始,在片区指挥部和乡党委正确领导下,张家峪子村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对私搭乱建予以拆除,拆除之后建成小广场,因地制宜建成27个停车位,实现弱电入地,栽植绿化6000多平方米,利用20天时间拆除私搭乱建127处,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马牧池乡按照“管理民主、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农民幸福美好家园,全乡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今年以来,马牧池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沂南党性教育基地片区整体提升的重要机遇,强化党建统领、放手发动群众,把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放在首位,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成立村党员先锋队和新红嫂志愿服务队,民选“胡同长”20名,完善了以三大员为核的村庄网格化治理体系,放手发动群众,深入开展“美在农家”、“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推进片区提升的合力。
04
七彩煎饼“摊”出致富路
沂南新立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山东煎饼全国闻名,大多数人都吃过或听过。但是用水果果汁做的“七彩煎饼”,你见过吗?“七彩煎饼好看又好吃,是我们村最受游客欢迎的一个商品,不少村民通过它脱了贫致了富。”马牧池乡新立村党支部书记王本来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说。
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制作工序简单,通常将玉米、小米、小麦、高粱等天然谷物磨成糊后,用机器或鏊子加工即可完成。新立村煎饼与众不同点在于,村民们将谷物磨成糊后,加入了火龙果、草莓、苹果等水果果汁,再用传统的炉灶、铁鳌子纯手工制作。这样做出来的煎饼薄如禅翼,香脆可口,营养丰富,色彩斑斓,成为沂蒙特产中的特产,更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明星”产品。
“‘七彩煎饼’已经注册了商标,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仅2019年销售额近50万元人民币,对于我们这个不足500人的小山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王本来说。
05
从国家级贫困村到美丽名村
沂南香山“小江南”
进入沂南县铜井镇香山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香山村大牌坊。这是香山村的象征建筑,也是香山村文化传承的载体。穿过牌坊后是香山村文体广场,建设了“乡村大舞台”、体育健身器材,四周放置了传扬中华民族孝文化的“二十四孝图”,几名老人正带着孩子在此玩耍休闲,欢笑声不断。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白墙红瓦,小桥流水……在这样的场景下,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原来一穷二白是国家级贫困村。
沂南县铜井镇香山村是有名的山区贫困村,由葛庄子村、白家峪村、白衣安村、挑峪四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村民762户,人口2000余人,多数年轻人在全国各地打工,只留下老人、妇女、小孩留守村里。村里没有成型的产业,贫困户很多,村子经济十分薄弱,村集体长年负债累累,是个名副其实的负债村。
“原来我们村是有名的山区贫困村,一穷二白。多亏政府的好政策,(寨子水库)库区移民,建设美丽乡村,生活逐渐好了起来。”葛庄子村负责人贺俊山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结合村内实际,香山村按照“因地制宜、示范先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以“抓点、连线、扩面”为整体理念,分层次推进,拉开了建设“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美丽乡村的序幕。
06
十年整山治水
临沂马泉成为致富“花果山”
昔日,这里曾是一片荒凉之山。十年整山治水,十年艰苦奋斗,如今,马泉休闲园变身成为一年四季“花果飘香”的农业综合体。一幅美丽的《富村山居图》,在这里徐徐展开。
马泉休闲园的创始人盛大庆,是土生土长的沂南本地人。过去,这里是一个荒山秃岭,荆棘遍地,山体破坏严重,到处是采石坑,当地人叫它“老猫窝”,意思是野狼出没的荒凉的地方。为了把家乡的荒山变个样,2009年,盛大庆义无反顾地开始投入到整山治水中,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改天换地谋福利。
经过近10年的埋头苦干,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一处“绿水玉带青山绕、生态风光自然好、花香蝶舞游人醉、有机果品八方销”的“花果山”。
发展过程中,园区与周边11个村签订了荒山和土地流转合同,通过吸纳闲散劳动力务工等方式拓宽群众致富路,探索出:土地流转获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入社合作分股金、入园经营得现金的“一地生四金”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村民增收相融,项目推进与当地居民创业就业相连的产业带动式发展,使当地及附近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通过基地流转,承包闲置荒山、荒地的方式,使基地周边村民获得租金。”铜井镇宣传委员曹霞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算了一笔账,每亩租金1000元,同时园区长期雇佣民工近200人到休闲园从事果树、基地管理、果品加工、保安保洁、餐饮服务等工作,月均工资近3000元,农民年增收四五万元!在园区的发展和带动下,周边11个村集体年均增收40万元,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61户、1417名贫困群众实现了整体脱贫。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马泉基地二期工程初步规划5000亩,计划投资5亿元。以突出山水田园休闲养生的设计理念,重点打造水系景观、亲子乐园、养老养生、生态农业四大板块。集中精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未来,马泉将继续推动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07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沂南常山庄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走进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片区,该片区作为沂南县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试验田”,突出红色文化产业和特色农业两大优势资源,目前已累计整合资金7.23亿元,完成投资4.55亿元,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被列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做大做强红色文化产业,搭建乡村振兴平台。常山庄是“红嫂家乡”,知名抗战模范村,是“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和“红嫂精神”诞生地。十多年前,该村还是一个偏远闭塞、交通不畅的贫困山村,只有蜿蜒的窄土路,喝水都成难事。2007年,电视剧《沂蒙》在这个村拍摄,《沂蒙》拍摄完成后,沂南县决定在常山庄建设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该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承担了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的开发建设工作。经过十多年发展,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现在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荣获“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被评为“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6年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在这里拍摄的影视剧,也超过了400部,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好莱坞”。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决胜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常山庄充分发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产业优势,把乡村振兴、旅游开发同扶贫有机结合在一起,和常山庄等周边几个村庄结成帮扶对子,群众依附影视基地当起了“四员——土地入园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摇身一变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拿工资的人,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为实现脱贫致富,常山庄建立产业项目落地和村集体增收联结机制,做实“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拉长项目配套产业链,由村党组织领办7家劳务服务、果品种植合作社和4家电商平台,强化强村贷、富民生产贷等政策定向扶持,片区村集体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巩固提升“三资”清理成果,完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并结合清廉村居建设,实现利益合理分配、资金有效监管,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受益。
实现了脱贫,还要提高“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质量。为此,常山庄建立健全产业收益分配、光伏收益分红、孝心养老基金、金融扶贫制度,落实低保、助学、医疗救助等扶贫兜底政策。投资1100万元完成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投资4900万元新建道路11条21公里,投资800万元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改造危房103户、改厕2635户,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今年将完成全长5.8公里的王家河西岸道路建设和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楼、垃圾中转站等民生工程建设,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