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郑树平)7月30日,临沂市沂南县文化馆和红嫂家乡旅游区功能融合创新基地、沂南县文化馆红嫂家乡旅游区分馆揭牌仪式,在红嫂家乡旅游区沂蒙红色写生基地举行,这是该县成立的首个省级文化旅游功能融合创新基地。该基地的设立,预示着该县文旅融合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也标志着“文化+旅游”改革触角,伸向了融合创新发展的“深水区”。
近几年来,沂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以文旅深度融合为契机,以“宜业宜居宜游”沂南建设为主线,积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党委领导、市场主体、融合创新、共建共享”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先后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十四届“阳都之夏”广场文化艺术节,两届朱家林田园艺术节,“文化+旅游”成为该县一张亮丽名片,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山东省旅游强县”“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该县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们把目光投向更远,探索如何加快资源整合,催生产业融合、产品创新、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新业态、新模式,让文旅完美融合,释放1+1大于2效能,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繁荣老区文化,实现乡村振兴。
他们经过充分调研,多方论证,立足区位条件、资源和产业特征,结合上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通知精神,决定设立文化旅游功能融合创新基地。按照“易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通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探索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服务中心深度合作的路径和方法,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更好的为老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诗和远方深度融合创新,是个新生事物,如何走?如何走得更好更远?对决策者的智慧和胆识是个考验。“这是一个试点式基地,从设立到融合创新文化、旅游资源的选择,我们都非常慎重,选择了县文化馆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作为融合主体。”沂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任立军说。
县文化馆人才济济,是该县文化主力军,近年来,先后承办了第十五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合唱比赛、“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冬春文化惠民消费季、“送戏下乡”等多项大型活动,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是该县红色文化、红色旅游龙头企业,承办过数百场大型文化旅游活动,拍摄了《沂蒙》《斗牛》《红高粱》《铁道飞虎》等400多部影视剧,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好莱坞”。201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3年获评“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2015年成为“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6年,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8年11月,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影视产业重点发展和支持企业。
“这是强强联手,融合之后会产生融合剂、催化剂作用,趟出一条文旅融合创新的新路子,孵化岀文旅精品。”任立军说。
为确保功能融合创新基地实现目标,他们做到了“五有”——有阵地、有人员、有场所、有内容、有效果。景区提供了办公场所、办公用品,融合双方均派岀骨干力量参与其中。创作方面,以红嫂家乡、红嫂故事为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创作岀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精品。
据了解,功能融合创新基地成立后,将对接县、市文化和旅局,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的相关材料申报工作;对“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沂蒙四季”剧本进行评审,制定《沂蒙四季》演员的招聘和培训工作;利用自身资源,对景区内文艺演出的质量进行培训和提升;做好文化进景区活动;协助景区住地乡镇——马牧池乡筹备成立“红嫂艺术团”;创作一批红色、正能量的文艺作品。
沂南县文化馆馆长尤立万介绍,功能融合创新基地设立后,不仅形式上创新,内容上更要实现创新和突破,“将在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领域深度融合,创作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助力老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尤立万说。
文化和旅游改革创新触角延伸到“深水区”后,通过催化和孵化作用,把“深水处”变成“活水区”,打造一条创作、演岀、制作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成为产业融合水平高、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丰富的精品文旅项目,助力沂蒙老区乡村振兴。
山东广汇集团总裁、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总经理李熙鹏坦言,承担全县文化和旅游功能融合创新试点工作,感到既光荣又压力很大。“人员、场地、经费等方面全力支持配合,并以试点为契机,做好“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文章,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携手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军。”李熙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