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临沂老乡薛其坤院士 荣获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

2020-02-23 08:17  来源: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临沂在线

日前,菲列兹·伦敦奖评奖委员会宣布,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简称“北京量子院”)院长薛其坤,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Vinokur博士和德国马普学会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的Steglich教授。按照评奖委员会的通知,薛其坤是因为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而斩获这一崇高荣誉的。薛其坤是自1957年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个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家。据悉,菲列兹·伦敦奖是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即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为纪念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而设立的,旨在奖励在低温物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菲列兹·伦敦是20世纪理论物理和化学发展的关键人物和量子化学的创立者之一,菲列兹·伦敦奖设立于他去世三年后的1957年,每三年评审一次,是国际公认的低温物理领域最高奖。在过去63年间的24届获奖者中,共有50余位著名物理学家被授予这个奖项,其中12人次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包括天才物理学家朗道博士,发明晶体管和建立超导微观理论、首个在同一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John Bardeen博士等。

  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将在今年8月15-22日在日本北海道的札幌市召开的第29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上颁发。

临报融媒记者庄成 摄

他是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也曾三战考研

  他曾带领团队率先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也曾七年才拿下博士文凭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

  出生、长大于沂蒙山区的教授

  他就是我们临沂人的骄傲——薛其坤

临报融媒记者庄成 摄

薛其坤

  1963年12月出生于临沂,山东大学光学系毕业;

  1994年,薛其坤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前往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

  1999年8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05年,薛其坤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当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他年仅41岁,是那一批当选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2013年5月,薛其坤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同年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2018年,由薛其坤领衔的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一种在不需要强磁场的情况下,实现无能量损耗的电子运动。

  “这是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2013年4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对薛其坤领衔的科研成果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35岁晋级教授,41岁成为院士,薛其坤一帆风顺的科研之路背后,是异于常人的勤奋与坚持。

  在清华大学

  薛其坤有个众人皆知的绰号:“7·11教授”

  这源于20多年前他留学日本的一段经历

薛其坤个子不高,但目光如炬。在清华大学,他有一个比“院士”还要响亮的名号——“7-11”。早上7点扎进实验室,一直干到晚上11点。这样的作息时间,薛其坤坚持了20年。

  “7-11”源自日本留学时的“魔鬼训练”。1992年6月,薛其坤来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他的导师樱井利夫要求,工作日必须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

  起初,语言的不通、严苛的作息,让薛其坤感觉异常孤单,跟家人通电话,几乎要落泪。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接到爸爸的电话,常常会给他背刚刚学到的课文:“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稚嫩的童音,让薛其坤振作起来,他要对得起家人,对得起祖国。他咬牙坚持,实在疲倦了,还曾经躲进厕所里眯一会儿。他不仅把“7-11”复制到周末,还把这个习惯带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7-11”院士不能说是个天才。1984年,他考研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两年后,报考中科院物理所,这次物理只考了39分。虽然深受打击,但他依然坚持,第三次考研,终于考上了中科院物理所。

  考研屡败屡战,读研也颇为曲折,他花了7年时间才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这样的坚持似乎感动了命运,赴日留学后,科研慢慢有了起色。

  对于物理学,他充满激情和梦想,深更半夜想到个新点子,他也会立即给同事发邮件。“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来之不易,薛其坤用自己的激情和坚持感染着他的团队,4年间先后实验尝试了1000多个样品,终有收获。

  薛其坤并不呆板,他喜欢看小说,踢足球。虽然是“海归”,但英语总带着“山东味儿”。“我就是敢张嘴说。”“7-11”院士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