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沂蒙山小调》背后故事唤醒革命老区红色记忆
一直以来,《沂蒙山小调》作为中国最为优秀的民歌代表之一蜚声海内外,被世人传唱,此次的音乐故事作品,便以《沂蒙山小调》第三代传唱人宋守莲的质朴歌声开篇。歌曲充满了山东民歌质朴和醇厚的特点,每一句婉转悠扬的曲调都体现了沂蒙山区的美好景致,也一下子把大家带入那段难忘的历史。
众所周知,《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此次故事整体以“嵌入式真人秀”音乐故事探访的形式,由临沂籍的中国青年影视演员郭晓东回到家乡,回到《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体验沂蒙精神,通过走访词曲作者阮若珊、李林的战友、抗大老兵傅泉等相关人员,揭开歌曲背后的故事。据傅泉透露,“原来的《沂蒙山小调》不叫作《沂蒙山小调》,就叫《反对黄沙会》。创作的过程就在白石屋村,阮若珊写词,李林作曲,他们两人就给部队,给老百姓来教唱,这一唱就都传开了。”
因为这首歌,人们总要想到这片红色的土地;也因为这首歌,人们不会忘记曾在这片土地上抗争到底的先辈。在故事的讲述中,摄制组不仅利用镜头语言和当事人的讲述,让更多人真切地了解歌曲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同时还通过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等地的取景拍摄,展现出山东临沂地区人们淳朴的民风以及沂蒙山区的美好景致,唤醒关于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
一“城”一“歌”血肉相连新时代沂蒙精神代代传承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是一首歌和一座城血肉相连的情真意切。事实上,地理上并没有一座山叫做沂蒙山,它是蒙山山系与沂水流域结合在一起的统称。它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也诞生了一座名为“沂蒙精神”的美丽家园。而作为沂蒙山区最重要的城市,临沂便在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中,将这种“沂蒙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片中,摄制组以代村社区为例,讲述了它从过往的贫穷落后,在“时代楷模”、乡村振兴杰出代表王传喜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的故事。同时,摄制组还利用“沂蒙母亲”王焕于孙女于爱梅、全国十大爱心企业家徐军、中国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先进个人庞玉坤、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牛庆花、沂蒙新红嫂朱呈镕等临沂市各行业代表人物,在具有沂蒙精神传承代表性以及突出行业代表工作特征的地标处,隔空完成了《沂蒙山小调》的镜头组合,讲述了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临沂发生的巨大变化。
正如郭晓东所说,“一首歌代表一种精神,代表一种寄托,甚至代表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沂蒙山小调》这支音乐作品充分地向观众传递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也彰显了在沂蒙精神影响下的临沂新风貌。一座城市因为曾经的奋斗,留下了红色的传统,这种传统又在新的时代绽放出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