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局、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主办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乡村振兴看临沂全国主流媒体采访活动走进莒南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进行现场采访直播。
石泉湖村是莒南县十字路街道虎山泉村的一个自然村,坐落于县城北部卧佛山下。
“俺村过去可没这么美。家家户户养猪,大街上、胡同里,都是泥水、粪水,外人进村不熟悉路,一脚踩下去十有八九是猪粪。”提起以往的村容村貌,该村负责人李路杰说。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变化源自2016年莒南县实施的美丽乡村行动,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新风,吹进了石泉湖村。
以推进“五化”、清理“四堆”、实施“七改”为主要内容,石泉湖累计硬化道路8000平方米,其中铺设仿古青砖5400平方米;修砌排水沟1000米,水系护坡100米,绿化苗木3万余棵,墙体美化3500平方米,改造仿古门楼2户,安装篱笆栅栏1500米,安装路灯及中国结30余个,改厕118户。
经过整治的石泉湖村,“大街小巷硬化到了家门口,房前屋后栽满了花草树木,四大堆打扫的干干净净,街上亮堂了,跳广场舞也有地方了。还有个艺术家说咱村环境好,来村里租了房子当工作室呢!”村民李富明脸上带着喜色,如数家珍的说着村里的变化。
站在石泉湖主街道上,向北望去是卧佛山,山脚下是整齐村落人家,每家门口都是不一样的花木,青砖的路面透着古朴韵味,随处可见村民聚在一起闲拉家常,调皮的孩子嬉笑玩闹,从容质朴的农家味让人打心眼里觉得舒坦,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大约就是这般旖旎。
石泉湖有三样红色“传家宝”:山东水库之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义丰、全国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在美丽乡村推进中,该村注重挖掘红色基因,把传承红色文化与促进乡风文明结合起来,利用传统节日、革命纪念日开展各类红色活动,大力弘扬永远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石泉湖精神,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自觉除陋习、树新风、促和谐。
曾经的“山东水库之母”原型,如今已经改造成为一处红色文化景观。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词“山东水库之母”的石碑,拴马桩、马棚、篱笆组成的饮马处,石泉湖村民愚公移山、开山治水的群雕,述说着七十多年来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幕幕。
跨过漫水桥,拾级而上,走进石泉湖村史馆,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2016年,该村启动了村史馆修缮工作,并加强史料理论研究,推进革命历史各种信息的记录、收集和整理。一张张图片,生动再现了发生在这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一件件实物,深刻铭记着石泉湖村民在党领导下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越是在老区,越是有党和群众一起流血拼搏的生动事迹。到这里来实地感受,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最好阵地。”大众日报记者于岸青到这里采访时深有感触的说。
如今,村史馆已成为该村开展革命教育、弘扬文明新风的重要阵地,村民们在继承先辈革命传统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风村貌有了新的提升。
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激活了石泉湖的潜在资源,也开启了该村“经营美丽”的新思考。“咱村自己就有山、有水、有美景、有文化底蕴,外近临沂日照、内近卧佛景区,这是我们发展乡村游的现成优势。”李路杰说。
发展民宿旅游这一“美丽”产业,提上了石泉湖村的议事日程。为此,该村引进了投资700余万元的大地乡居石泉项目。据介绍,该项目是一种新型乡村度假产品,集主题住宿、休闲餐饮、创意农礼购物、乡村沙龙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建设民宿9间,容纳100余人的食堂1处,采摘体验大棚1处,可实现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
在这处目前占地15亩的大地乡居里,细微之处皆是乡土元素:大小不一的石块和黑瓦垒砌成一米多高的围墙,民宿里榻榻米上方摆着干树枝制成的饰品,食堂墙上挂着描画京剧脸谱的竹篾,老榆树下直径近一米的磨盘充当品茶聊天的石桌,饮牛的石槽、黑黝黝的水缸、老式的木制独轮车……无不散发乡土味、寄托乡愁情。游客来到这里,既能够领略乡村山水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吃到最新鲜的无公害果蔬,还能够追忆过去的红色革命历史。
“进了村里,满眼都是好山好水好环境,生活里的烦心事一下子就放下了。白天去附近的卧佛寺公园看了大佛,晚上去菜园摘菜自己做烧烤。老人孩子玩的都很高兴。”端午时节,带着家人回莒南探亲的沂南游客左世红说。
6月17日,西晒的太阳下,村中央的小广场上,十几名妇女正在给草坪浇水。“铺草皮子、拔草、打扫,都是俺这些姊妹们一块干的。1天给120元工钱,既美了村庄,俺也挣了零花钱,两厢便宜。”村民韩宝凤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说。
美丽乡村建设如果缺少了村庄“主人”的主动参与,就很难维持好已经取得的成效。从项目引进到土地流转,从村庄规划到产业经营,石泉湖村充分发动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人人创建“美丽”、守护“美丽”、经营“美丽”。
原本村里打算将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30余处老石屋集中租赁出来,统一规划发展精品民宿,但部分村民不愿意搬出老房子。“不能硬制村民让他们干这个、干那个,让他们看到民宿真的挣钱了,自然而然就会把房子租出来。”李路杰说。
因此,引进的大地乡居项目就选择先在流转的空地上,新建部分民宿现发挥示范作用。眼瞅着民俗引来不少客人,一天688至888元不等的住宿费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养猪户李全任“动心”了:“原先家里养了50多头猪,年景不好把握不说,粪水还不好处理,惹得左邻右舍都嫌弃。干脆不干养了,咱也沾沾美丽乡村的光,搞个农家乐,住宿、吃饭、采摘,都是赚钱的生意。”
很快,全村500亩地完成了流转,6户想发展农家乐的老石屋主人也把房子腾出来了,越来越多的村民想通了致富的路子。
乡村是千万农民现实生活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乡。乡村建设既要保护传统的自然与人文肌理,也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重回山明水秀的景致,让乡村可以“诗意的栖居”。
采访石泉湖村,青山绿水环绕间,乡村如画,生活如歌。
石泉湖经营美丽乡村的实践说明:农民最缺什么,最着急建什么,就先解决什么,短板在哪里就先补哪里。乡村建设要优化布局,以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要务。
石泉湖经营美丽乡村的实践说明:乡村振兴,不仅要景色美丽,更应确立村民自我造血的脱贫机制。如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致力于实现村民就地致富。把一幢幢旧民宅、危房逐步改建成为特色民宿,打造一个集红色旅游、山水旅游、休闲养生旅游于一体的美丽村庄,既是实现每个渴望回归的城市人的“乡村梦”,也是实现村民的“致富梦”,这是石泉湖对优势的集中运用。莒南各地的村庄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情,制定并运作“富民美村”的方案。
石泉湖经营美丽乡村的实践说明:我们经营乡村旅游的思路必须走向“诗与远方”,让乡村旅游进入3.0时代。1.0是纯粹靠山水吃饭,2.0是加入一些农家乐,这两种模式在当下都存在着层次与价值的不适宜。发展3.0,靠格调和文化创意,将改造过的原汁原味儿的乡村田园风光呈现在世人面前,才是长久的发展之径。
老典型焕发新生机——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乡村振兴侧记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6月1日上午,石泉湖村漫山遍野的山杏露出淡金色的脸儿,大田里麦浪翻飞,一派丰收的景象。
坐落在卧佛山脚下的十字路街道石泉湖村,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模范、老典型。1944年被当时的滨海区党委誉为“战时后方工作的模范”,1956年被省委、省政府誉为“全面发展山区生产的榜样”,被国家农业部、水利部誉为“全国农业增产的模范”,1957年被国务院誉为“水土保持的榜样,山区建设的典范”,1959年被国务院、山东省委誉为“全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是沂蒙老区红色革命的堡垒、农业战线的典范。
进入新时期,老模范村的发展思路与时俱进,村民由过去整天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小农意识,很快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开始走出小山村,开拓新视野,步入大市场。在临沂市委市政府、莒南县委县政府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新创业政策的感召下,在外打拼多年且已发家致富的村民陆续回到村里报效家乡发展,成为石泉湖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2011年,36岁的村民李路杰放弃在外打拼多年的事业,回村带领群众致富。不久,李洪浩关闭了自己的养殖场,加入了“归雁”队伍。
两名退伍兵,共圆一个梦:让家乡发展起来,让父老乡亲过上舒适、富裕的好日子,不能辜负了老一辈创下的好声誉,誓让石泉湖这个昔日革命和建设的老典型焕发蓬勃朝气,成为今朝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两人,他们利用自己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多方请教,四处取经,最后都聚合在一个点上:利用本村“一山一水一名村”的优势,发展文旅产业,谱写乡村旅游新篇章。
思路清,方向明,两位年轻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村里的建设中来。
要想富,先修路。两人多方奔走,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并抓住契机,让石泉湖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先后硬化村巷1.5万余平方米,绿化1600平方米,安装路灯50盏。
小村亮堂起来,但是村里的大难事却还没有解决:一进村,一股子猪粪味,景再美,人也不愿意来。这个村因为没有别的致富门路,部分农户就靠喂上几头猪来挣点零花钱。要想让农户都不养猪,这事儿肯定难。
两人一趟趟进户、一遍遍算账,讲村里的发展计划,最终乡亲们的工作做通了。现存养殖场全部清理掉了,空气里又重现了花草清香,沟河里小鱼小虾又回来了。村里还建设了一处500平方米的文化小广场,健身器材、文化长廊、文化墙一应俱全,村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村容村貌眼瞅着一天天变样,他们把目光盯在村里闲置的老房子上,这可是宝贝。这批老石头房子由复旦大学设计院设计,1959年省县共同出资建设,均采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做法,依山而建,与身后的山体山林浑然一体,别具原生态的韵致。
如果能把这些老房子打造成乡村旅游中别具特色的亮点,可谓一举两得。
2015年底,两人一同去了北京,考察了大地乡居项目。2016年,石泉湖旅游公司成立,与北京大地集团签订了项目合同,开始动工建设大地乡居·石泉项目,打造鲁南地区最具品质的乡村文化创意度假空间。首批租赁村中6处村民闲置或荒废的农宅被打造成6套定制化民宿,配套建设了餐厅等项目。
开发旅游,石泉湖村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当然也得利用起来。村里在“山东水库之母”一侧,建设“石泉湖村村史馆”,将石泉湖的光辉历史以图片、实物的形式集中展现出来,并配套建设了红旗广场、开山治水广场、罗帅饮马处等景观,让游客住民宿、游青山,忆光辉历史、观鱼翔浅底。
投入运营后的大地乡居·石泉,成为游客体验乡村乡愁的新去处,还吸引了一批艺术爱好者的青睐。他们租一处民宿,闲暇时来此创作,忙碌时交由管理员打理经营,还能得到经营分红,乐在其中。
示范的成效村民看得清楚。很快,村内两户村民将他们闲置的房屋租给公司,重新装修后,其中一处成为一位非遗手艺人的工作居住场所,为小村的旅游增加了新看点。
如今的石泉湖村,绿水青山,街净村美,村民在两位年轻村干部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到土地流转、旅游产业开发等项目中来,从陌生到熟练,从观望到加入,村民的思路越来越宽广。通过做优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土地流转,探索房屋租赁、民宿改造、参与旅游业发展等方式增收致富,2018年这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李路杰信心满满地说:“利用大地集团的推广平台,衔接村南的县重点项目天佛圣境·禅意古镇项目,进一步挖掘特色民居、闲置民居,拓展民宿发展规模,延伸集旅游商品制造、销售和品牌运营于一体的产业链,实现强村富民目标,力争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
罗荣桓同志于1939年3月率部来山东,1945年10月奉命去东北,在山东战斗和生活了六年八个月,后来他在谈到山东根据地时表示,山东人民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有重大贡献,前后出的兵员总数在100万以上。现在山东籍的干部遍布全国,人民解放军中有好几个军是从山东发展起来的,山东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始终跟着共产党走。到抗日战争末期,山东成为全国唯一以省为建制的抗日根据地,拥有一千几百万人口。抗战时期尤以沂蒙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体现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石泉湖,一个在二十世纪40年代响彻山东的名字,这个位于莒南县城北3公里的小山村,山地丘陵居多,土地瘠薄。尤其是1938年日军侵占山东以后,经常出来“扫荡”,到处烧杀淫掠,石泉湖虽地处偏远,村里人的日子过得也很不容易。
1937年8月,共产党员谢辉、张子亮组织起十字路抗日游击队来到石泉湖。1938年,山东省委书记黎玉领导山东纵队游击四支队进驻石泉湖。很快,山东纵队其他机关也陆续移驻于此,与村民们同吃,同抗战,结下了同生死共患难的深厚友谊。
“人在炮在”
抗战初期,日军经常“扫荡”,轰炸十字路(今属莒南)及其周围村庄,八路军和党政领导机关只能转移到偏远的山区隐蔽。石泉湖村地处卧佛山前,周围高沟深林密布,地形便于隐蔽,加上这里的村民淳朴善良、抗日热情高,群众基础好。
莒南县党史委原主任李祥琨说,最先来到这个村的是谢辉,随后黎玉带领山东军政机关也住到了石泉湖。
时至今日,石泉湖村民还记得谢辉住在村民李义方家,黎玉住在村民李义凤家。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1942年春,一门我军缴获的日军大炮隐蔽在石泉湖,这门大炮由村民李义智、李义信兄弟二人负责隐蔽保护,二人表示“人在炮在”,他们在村外深挖了一个坑把大炮掩埋好,上面又盖上了土,根本看不出痕迹。甲子山战役时,这门大炮可是发挥了作用,战役后继续被村民们埋到了坑里,这门大炮直到1945年罗荣桓率队去东北时才被拉走。
村民们说,几年时间,小鬼子费了老大劲都没找到这门大炮。
1943年前后,罗荣桓、肖华、陈士渠等率部队先后来到石泉湖。一时间,山东军区、军区后勤处、大众日报社、北海银行、军区医院、军区疗养院等七大机关隐蔽于此,机关人员达到了180多人。
因为领导机关要接收处理大量机密文件,银行要保密,医院伤员要治疗,没有房子是不行的。石泉湖村民们主动把房屋让给机关和伤员,部分村里人搬到了打麦场、山上岩洞里去住。
此外,山东军区和115师后勤部的仓库设在这里,大量军火武器弹药、银行的银钞、医院的药品及医疗用品、大众日报社印刷用纸,还有大量被服、布匹等军需用品,一车车,一捆捆,一箱箱,还有许多机密文件,遇到日军来“扫荡”,就要全部疏散隐藏起来。此时,石泉湖每位村民都主动申请并承担起藏运物资的任务。“村民们接了任务,至于藏到什么地方只有当事人知道。别人谁也不知道,鬼子走了,再取出来用。”李祥琨说,幸亏村子附近山多、洞多,多数物资都被分散藏到山洞里或者是挖坑埋藏了。尽管日军多次出来“扫荡”,可是什么东西也没有找到。
石泉湖全村人和部队官兵团结得像一家人。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民兵主动参战,儿童团站岗放哨,干部领着民兵警戒、送信、埋地雷;妇女、老人筹军粮,照看伤病员,喂饭喂药;妇女推磨、烙煎饼、做军鞋。有时一连几天几夜不睡觉,累倒了,累病了,都毫无怨言。村里人始终认为,只要能赶走鬼子,解放中国,再苦再累,哪怕豁上性命也是值得的。
为了适应战争状态,军民之间的组织工作十分严密,分工明确,配合得也十分默契。李祥琨说:“整个抗战时期,村里没出过一名叛徒,也没出过一位消极反对分子。”
时任鲁南军区鞋厂班长李凤春:战争年代,为了解决生产能力不足,每逢做棉衣时,当地妇女就主动协助被服厂完成生产任务。被服厂将衣片缝好,由群众承担起铺花、锁眼、钉扣等工作。平邑县有位拥军模范花大娘,她每年八月十五刚过就主动来工厂帮助做棉衣,她说这是“回娘家”。干活时花大娘以真挚朴实的话语鼓舞妇女群众:“姊妹们!前方战士为咱拼命流血,咱们可得实心实意地把棉花铺匀,把针线缝密,要对得起亲人啊!”群众一直帮工厂做完棉衣才肯返回,每隔一段时间,要倒换岗位,那些换走的人们,不愿走,走的送的都哭了。
滨海军区劳动英雄毛如峰:缝纫机除了通过关系到敌区买、作战缴获以外,就是工人参加革命时带出来的。原料来自农村纺纱织布,染料从敌占区买。没有厂房,老百姓主动腾出地方。那时候衣服规格为中式衫,上身四个口袋,部队需求量大,因此,要在很短的时间将衣服突击缝制出来,难办的是棉花。弹好棉絮,套棉花靠群众和我们一起搞。总之过去战争时期生产,靠党的领导,靠人民的支持,克服各种困难,这才完成生产。
时任滨海军区被服总厂会计王书敏:1945年夏末秋初,日本投降前,有一艘满载白细布从青岛开往上海的货船,在日照某沿海地区投奔到我滨海军区。日照、莒南等地大批乡亲主动用手推车搬运,分散保存在虎园附近几个村内。抢运中,广大民工自带干粮,昼夜奔波。运完清点时,一点也没有少,可见当时根据地群众觉悟之高。这次行动,使滨海军区全体指战员,都穿上了细布军装。(刘雁 王惠 孙烨 杨敏 徐俐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