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一觉醒来,朦朦胧胧记得梦中游历于一片老房子里,似曾相识的地方,那真真切切的感受,不禁一阵惊异。后来仔细的回想,那是上小学的地方——临沂一小(师范附小)。八岁时带着儿时的梦想,确实在那里度过了五年时光,因为没有一张当时的照片又不曾回忆过,所以逐渐遗忘。但记忆深处的影像被深夜的梦境影印出来,竟浮出脑海。是啊,那过去的时光,是伴着临沂城的老建筑度过的。是该把他们梳理一下,罗列起来,因为他们曾经存在过,辉煌过,曾经是牢固地支撑我们老城的文化底蕴……
临沂一小也称临沂师范附小,坐落在临沂一中西侧,校址是在临沂美国基督教会原址成立的。校门向东,进门后北侧是大操场,操场北面有一排苏式教室,和一中的教室有些相似。南侧为学校的二道门,门向北,记得是多级台阶而上。门楼为青砖古典建筑,高大气派。门两侧是青砖古民房建筑,建筑南侧有圆柱,内廊,当作老师的宿舍。我们班主任也住在这里。她是济南人,高高瘦瘦的,因丈夫在雷达站服役,随军来到我们学校。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北京下乡知青,对象是当时红遍全国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的扮演者,他来临沂探亲时也住在这里。进门正对着的是一座两层砖木古建筑,青砖青瓦。楼梯在东侧,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二楼的楼板全是木制作,踏上去咚咚作响,当时用作学校办公楼。办公楼的东南侧是学校的小礼堂,也是前廊带柱的坡屋顶建筑。当时传说为德国人设计建造。我们学校开会及文艺排练都在这里。学校的南门也是古典建筑,进门有一影壁墙,进门后两侧的教室,好像也有许多很古老的建筑,解放后拆了许多。现在才知道这组建筑是建于1921年的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历史保存的照片中显示还有高大的塔楼及许多二层建筑,风格各异,与基督教会医院的建筑一脉相承。美国教会医院就是现市人民医院旧址。印象最深的是现眼科大楼原址的教会医院主门诊楼,高四层,典型的欧式建筑,由青砖石材青瓦建造,造型独特。老虎窗,欧式门斗,地下室,大台阶,一应俱全。内部空间布置合理,曾作为医院的手术室使用。该楼巧妙的运用国外建筑设计理念及空间布局,结合中国古建筑细部处理和地方材料建造,可谓匠心独运。据在临沂传教的瑞典摄影师安娜拉森百年前拍摄的老照片显示,美国基督教会建筑群南到一小南大门,北到解放路北城河边,由若干个院落群组成,多座两层建筑、单层建筑,由桥廊相连,入口门斗丰富多样。集合了古建筑中正脊悬山、卷棚悬山、歇山、硬山、山面墀头,山墙檐头等中国古建筑传统要素,演绎了中外建筑相得益彰的经典范例,国内独一无二。现市人民医院文史楼是这片建筑群仅存的建筑,也是比较典型的混血作品,该建筑运用西方的平面、立面空间设计布局,用中国建筑的硬山、卷棚式样和地方建筑材料如筒板瓦、木椽望板、青砖、青石、烟囱、白灰组合建筑而成。虽年代久远而且几经维修,但仍不失其贵族气质,房间空间比例尺度适当,采光合理。门庭、平台运用及居住舒适度,实用性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试想,如果这组建筑要能保留下来,与青岛烟台威海保留的纯洋派建筑不同,应该是山东乃至中国独有的建筑作品了,真是令人惋惜之至呵!
80年代像市人民医院文史楼这样的建筑还有几处,沂州路路东原地区建筑公司,沂州路和兰山路交汇处的邮电所,天主教堂,河东独树头崔家大院,朱保东禅王家八卦宅院等。每处建筑都造型各异,独具神韵。明清民国以来的建筑,现有的代表就是孔庙了,包括园内明伦堂等建筑群,历史悠久,不再赘述。笔者见过的印象中的老建筑有人民饭店后院一组大门楼,四合大院。兰山公安局东侧的二层古楼,面阔五开间,硬山卷棚青瓦屋顶,前廊木雕花栏杆,青砖墙,用作街道的蛋糕厂。兰山路北侧原市委党校家属院若干处老房子,记得我小时候的朋友就住在老房子里,沂州路与兰山路交汇处,现兰山区人民医院旧址东侧一组老建筑群。其中一处沿巷子进去,惊现大户一人家,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么精美完好的房子。正房三明两暗硬山樨头,圆柱石鼓,前廊,石雕精美,木雕绝伦,砖丝合缝,布局严谨,实为临沂城民居古董级建筑精品。尤其是后窗上伸出的木雕雨篷,由优质木材精雕而成,南派风格,手法细腻,堪称一绝。可是后来建门诊大楼时被拆除,已荡然无存。但该建筑已深深的印在笔者脑海里。以后在设计王羲之故居南大门及琅琊书院中都有它的影子。但精细古韵品位远不及前者,深为古人建筑艺术技艺所折服。
通过瑞典摄影师安娜拉森外孙女捐赠的50余幅百年前临沂城的老照片可以看到,清朝的临沂城建筑是以砖瓦房为主,按古城营建的各类城市设施包括古城门、城墙、厚重气派。衙门、孔庙、西家庙、学府、城隍庙、教堂、医院、公园、名人故居、商街、商铺、各类作坊,一应俱全,体现着清代中后期一段繁荣祥和的盛世和临沂社会各阶层安居乐业的图像。看后让人有恍如隔世、如云如烟之感。通过这些老建筑的照片,让我们触摸到临沂古文化深处的灵魂。
老建筑就像家中的老者,虽风烛残年的存在却让人底气十足,心里踏实。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的老建筑离我们而去,留也留不住。1928年5月北伐十七军攻克临沂,炮火连天,毁房无数。1938年4月日军板恒师团血洗临沂城,屠杀无辜,纵火毁城,整个城西隅化为灰烬,无数老建筑毁灭殆尽。还有临沂城经历过大地震的洗劫,解放后由于建设需要,也造成老建筑逐步消失离我们而去。如果当时有计划保留一些精品建筑。在现代化造城运动中保留它们的一点空间,让老房子的余韵映衬着大美临沂的诗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离我们就更近了。岁月的流逝,也把许多建筑变成了老房子,比如原行署大院内办公楼及礼堂、临沂展览馆等,它寄托着老一代人奋斗、生活的情感和记忆,应该妥善的修缮保护这样的建筑,让它们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谨以此文纪念2400年以来古城的老房子以及建造他们的古人。
(作者 李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