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许跃雯)红色沃土、革命圣地沂蒙山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更是涌现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李英同志作为一名有着75年党龄的建国前老党员,在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矢志不渝,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生于动荡,心向光明
1929年,李英出生于临沭县蛟龙镇中蛟龙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李振卿育有一子五女,李英排行第三,母亲陈福君贤惠持家,共同组成了这个朴实无华、温馨幸福的家庭。因家中贫苦,李英没有上过学,但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和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从未间断。
中蛟龙村支部书记胡尊刚为李英读报
亲生父女“不相识”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沂蒙山区建立根据地,为抗击日寇、赢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在入党前,十来岁的李英就参加工作,作为村里的通讯员,负责村里党员之间的秘密通讯。1944年,年仅15岁的李英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而她不知道的是,早在1942年,她的父亲李振卿早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村中民兵队长。面对当时严峻的形势,村里党的工作需要严格保密,党员的身份更是需要严守,党员分属不同的工作小组,真实身份仅仅本组成员知晓,因此父女两人虽是至亲骨肉,却互相并不知道对方的党员身份。有时父女两人分别参加党的工作和会议,都回家晚了,父亲出于担心女的的安全,就责问女儿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女儿为了保守秘密,就反问父亲你怎么也这么晚才回家。正是有了像李英和父亲李振卿这样的党员,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才保障了村里党的工作的安全。
解放战争中,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村里党组织转入地下,与敌人展开斗争。村中的地主恶霸和还乡团得知村民的党员身份,向敌人报告,不少党员同志惨遭杀害。为此,党组织将开会地点转移到村外的玉米地、高粱地、红草地里,无论酷暑严寒,还是艰苦的条件都挡不住党员的决心与毅力。1948年,革命事业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村里党的工作公开进行,知道这时李英和父亲两人才终于知晓彼此之间的党员身份。
扎根基层“燃烧”自己
1948年,李英和胡丰纯同志结婚,同年,李英担任蛟龙中村党支部支部委员兼妇女主任,直到1985年退休。在担任妇女主任期间,李英同志认真负责,扎根基层,坚守岗位,
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奉献自己。村民之间的矛盾都需要妇女主任前去调解,通过自己真诚开朗的态度,李英担任妇女主任的工作得到村民们的认可,获得大家的拥戴。由于村干部人手有限,李英同志除了负责自身工作外,也管理着村中大大小小的事务,她自己也常说:“工作不分大小,有什么事就去做什么事”。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李英同志扎根于基层,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在基层岗位什么工作达41年。
李英退休后的晚年生活
活到老,学到老
退休之后,李英始终不忘学习,今年已90岁高龄的她,每年村里大大小小的会议都按时参加,一次不落,虽然她识字不多,但每次党员学习都会认真听讲,关心党中央最新的指示,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家里简单的陈设中,墙上始终张贴着各种报纸,而里面的报道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党。李英经常要求儿孙给自己读报,她说我虽然老了,但我也要跟紧党的步伐,了解我们党为我们老百姓干的一件件实事。
90岁的李英如今腿脚利索,谈吐清晰,在家中每天都干点家务,院子里的田地种植着各种蔬菜、花卉,晚年生活平静安宁。每当回首往昔岁月,她常常感慨万千。看到如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她倍感欣慰。李英同志用的她的事迹,践行了入党的誓言,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了不平凡,用一生去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