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临沂共和国同龄人张克修:三尺讲台洒青春 一根粉笔写人生

2019-07-16 10:38  来源: 魅力临沂 作者: 临沂在线

    临沂在线讯(刘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古往今来,教师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古时的“夫子”到如今的“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活开始变得安定,生活水平慢慢恢复,教育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在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沙汀社区,记者见到了共和国同龄人张克修老人,在那个年代,张克修老人也曾是一名民办教师,扎根基层,将无限的精力与爱心奉献给无数可爱的孩子,让他们获得知识,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小小的力量。
     张克修,一名土生土长的农二代,1949年出生的他,与新中国共成长。70年的人生阅历,他受过饥饿的苦、当过人民的兵、教过无数的学生读书识字,最终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回归最初,而此时的生活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童年挨饿记忆历历在目
    仍然形容自己是“幸运的”
    建国初期,人们的生活普遍贫困。国家刚解放,生产力不发达,百废待兴。张克修老人就出生在那个年代。在农村,家家户户有好5、6个孩子是常见的事,大一点的孩子要照看弟弟妹妹,还要为家里挣工分,年龄小的孩子也要干些力所能及的为家里分担家务,从记事起,张克修老人便开始承担家中小小的工作。
    说起童年这段时期,张克修老人告诉记者,贫困和饥饿是人们对那个年代共同的记忆。三年困难时期,吃饭成了每个家庭首要解决的难事。“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吃的,吃了这一顿不管下一顿,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就去摘榆树叶子,漫山遍野挖野菜,捡柴禾,去汪里挖榨菜(水菜),回来剁碎,放上地瓜面子,一家人就吃这个。只要能填饱肚子,连地瓜秧子上面的梗都得切切吃了。”老人回忆当年挨饿的生活仍然历历在目。
    求学不易,在那个年代,能上学的孩子是非常少的,能完整上到初中毕业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虽然家里姊妹众多,但张克修的家里相比其他家庭还算宽裕,父母支持孩子上学,加上老人自身对知识的渴望,让他顺利上到了初中毕业。老人告诉记者,“我们那时候上学,可不是现在这样,那时候我们上半天课,下午要劳作、干活,老师领着去地里拔草、扫路。”比起不上学,老人更满足于求学的日子,即使每天要跑到20、30公里以外的学校,走着去,再走着回来,也乐此不疲。
    回想当时在农村,即使能上学的孩子也只是上个一、二年级,学会认识几个数字,认识一些字就匆匆忙忙的下学帮父母亲干活挣工分或者分担其他家庭工作,更有一部分家庭因为经济限制没办法让孩子到学校学习。正是因此,能上到初中,老人形容自己是“幸运的”。
    回归家乡当教师
    26年光阴贡献讲台
    1970年,军队来村里征兵,老人和同村的伙伴们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军人,这一当就是6年。退役后,张克修老人回到家乡,他立志一定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虽然已经不是战争年代了,但思想上,村民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思想意识仍然有待提高。在当时,即使是初中水平的教师也屈指可数,学校的教学人手更需补充,能用一己之力让更多的孩子可以接受一点知识,老人认为这是有意义的一件事,就这样,张克修老人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在村里教学。
    回忆起收学生那会,张克修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学生们学费就五毛钱都用不了,还得退给他们好几分,即使这样,有些家庭也不舍得让孩子上学。”在当时的农村,因为条件不足和思想意识的落后,家里往往先让男孩去上学,女孩留在家里帮忙干活。
    为了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让更多孩子们接受教育,张克修老人经常要和别的教师到各地宣传教育,即使是挨家挨户的宣传教育,张克修老人的班上也只收了不到20个学生。
    那时,农村的教学条件很差,孩子们上学的屋子十分简陋,光线昏暗。遇到强风暴雨天气,房子不堪一击,孩子们根本没法安心学习。好在老人参加工作不久,村里决定给学生们盖学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村里经济不富裕,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条件好点的学校,只能发动各村合力建学校。“那时候,想盖几间屋子给学生们上学,一个村子盖不起,都是好几个村合伙你盖2间,我盖1间,都是这样,学生们这才有了一个集中上学的地方。”老人向记者讲述。 没有砖,就用土打墙,地面也是用土夯实压平的。
    教学期间,张克修老人一周给孩子上5天半的课,剩余时间周六要集合开会,星期天要到各地宣传教育,这样一来,张克修老人根本抽不出时间干自家的农活。“家里孩子小,妻子要照顾孩子忙里忙外,没有干活的还得靠我。尤其是5、6月份,孩子们要升初中,学校里看成绩,老师们更得好好教,腾不出手去干别的。过了那段时间,我一看地都荒了,有的地方的草长得和我小腿肚子一般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吃饭还得靠土地,为了不让地荒了,老人挑中午孩子们休息的空,饭也来不及吃,扛起锄头,赶快到地里干会活。那个时候没有除草剂,地里长草就只能自己去拔。中午烈日当空,老人干会活就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家也顾不上回就得急急忙忙赶回学校继续给孩子们上课。
    就是这样一教,老人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了26年,期间,国家本来有机会评选公办教师的张克修毅然决然的将这个机会让给了更多年轻的教师,选择退下来务农。
    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期待社区发展更好
    说起现在的生活,身为教师的老人首先就想到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孩子条件好了,上学方便,资源好。不说别的,就光是沙汀社区,就有两个幼儿园,学校建的又大又好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观念的提高,家家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不仅要上学,还要上好学。这种现象让曾为教师的老人更加感到欣慰高兴。
    目前,老人居住兰山区半程镇沙汀社区,沙汀社区由前沙汀峪、中沙汀峪、后沙汀峪、西沙汀峪和辛庄子5个村组成。2010年,社区为居民大盖楼房,仅用3年的时间,沙汀社区的全部居民都住上了楼房,张克修老人也不例外。“平房变楼房,谁也没想到,还能住上楼啊!”老人满脸欢笑的向记者说道。
    初入沙汀社区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旁布满了绿化,盛夏的荷塘开满了娇艳欲滴的荷花,不时有几个小鸭子在荷塘游来游去,环境十分优美。社区广场上,老人和孩子在广场上嬉戏玩闹,年龄大的爷爷们用石头和树叶玩起了“别样的”象棋,社区充满了祥和美好的气氛。
 
    不仅如此,在去年,沙汀社区来了位第一书记,大力引进产业,带领社区居民致富,获得了居民的一致称赞。这让居民对社区未来的发展改变及未来更加充满了期待与信心。
    眼看社区发展的越来越好,老人喜笑颜开,自己也生活十分自在。孩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基本不用操心;社区还定时为老年人发放各种福利,补贴生活;不仅如此,根据教龄,国家也为张克修老人这样的民办教师发放了补贴,老人的基本生活完全可以保障。
    爱运动不落伍  
    70岁老人享受生活兴趣多
    虽然张克修老人今年已经70岁了,但生活可谓是多姿多彩,精神世界十分充盈。每天清晨,老人都要出门健步走,锻炼身体,不仅如此,老人还多次参加全民健步走比赛,实力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
    老人自豪告诉记者,他曾经一次走了25公里,还获了个奖哩!除了健步走,老人还喜爱跳舞,为了充实丰富居民的生活,沙汀社区建立了自己的健步走团队和舞蹈团队,平常经常受邀到别的村居表演节目,只要有演出活动,老人从不缺席,十分活跃。
    不仅如此,70岁的老人用起来智能手机也是丝毫不输年轻人的熟练,聊微信、刷新闻、拍照视频样样都会。随着手机移动支付的兴起,老人也不落伍,“现在出门买菜基本都不带钱包,手机一扫就可以付钱。”智能手机让老人体会到了以前没有的方便与快捷,也让老人和家人、学生、战友的有了一个更亲密的联系。“以前不联系的朋友、学生,现在通过微信都可以联系上了,组织活动和聚会,在群里一说,大家都知道了。” 老人拿起手机介绍起自己的微信,家人群、战友群、学生群、健步群等等,这些都是老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以前,谁家有个电话就很厉害了,而现在,人人手里都拿着手机,功能还厉害! 
    历经风风雨雨,老人走过了自己的70年,更见证了祖国的70年。不仅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新中国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老人对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谁也没想到啊!”老人感叹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提醒后辈要更加珍惜,努力学习奋发图强,让祖国更加强大,人民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