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社会各界对王兆军焦墨画的评说

2019-04-04 10:00  来源: 魅力临沂 作者: 临沂在线

  王兆军简介:
  王兆军,著名作家、学者,临沂河东人,复旦大学文学学士,著作丰富,兼长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古体诗,多次获中外文学大奖。近年新作主要有《书圣之道——王羲之传》,长篇纪实文学《问故乡》及《黑墩屯》、《朱陈》村史。2016年,王兆军出版《春秋故城祝丘》和《乱世之花-文姜传》等。2015年,王兆军在临沂河东区凤凰岭创办东夷书院。《新华每日电讯报》曾以《回乡办书院——一位作家的支农心得》为题专题报道东夷书院。书院教材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品味古籍”专栏连载。2018年,王兆军与同仁在微信平台推出“百人计划”,瞩目临沂人的生存境况和文化进步,目前已刊登30多篇人物特写,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王兆军钟情山水画,尤擅焦墨。他的焦墨画得益于雄厚扎实的文学修养和对艺术的精到理解。王兆军的山水画师承黄宾虹、张仃等大家,其作品浑厚苍茫,气韵生动,品位高尚,独具一格,为国内最优秀的焦墨画家之一。2018年10月,临沂美术馆举办《王兆军文学艺术作品展》,引起普遍注意和一致好评。
 
  焦墨团里藏着筋骨皮肉
  胡石
  借物兴怀,借外物、语言而直指心性,这是我看王老师书画的直接感受。
  看王老师的书法会感受到现代艺术的一种充盈,一种个人独立的语汇、风貌;王老师笔下的花鸟,写花鸟的意趣,重视的还是心性,蕴含得意忘象之妙谛;油画,本来是西土的语汇,而在王老师的笔下,却画出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一片萧疏淡然之气象。

▲山水相依
  王老师的山水,主要以焦墨为主,纵而观之,焦到无墨求染的地步。无墨求染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高境界,高要求。把墨用尽了,然后笔根上还含着一点墨,继续去皴擦,擦出来一种丰盈、温润的感觉,这是我从王老师的焦墨当中看到的,焦墨团里藏着筋骨皮肉。另外一类是水墨,从水墨当中能看出满目丘壑,一种恣意洒脱的气息。恣意在画,呈现的是一种人文境界。
  王老师于书于画,无论东西,其关照的是一种文化认识,是一种人文的反应,是一种心性的表达,是一种诉诸文化的观念。通过解读王老师的文字、书画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了解、认识中国绘画的源流、通变以及王老师绘画、学画的途径。
  (摘自胡石《焦墨团里藏着筋骨皮肉》,原发《临沂市美术馆》)

  吾将上下而求索
  理钊
  一眼看到那两株树,就很清楚地感到心中微微一动。在心中的颤动中,去找画的题款,为《桐荫·临青藤道人》。收目再读,并与脑中所存比照,可困惑仍在。徐之“桐”,两株桐树铺满画面,气势逼人,笔墨浓烈,颇有躁气;前面一棵,树干苍老扭曲,一副饱经风霜,桀骜不驯的形态,还将另一棵,紧紧地压在身后。而王兆军先生的临作,构图中,两株树则稍稍退让,且树干分开,各呈姿态又相依相持,树干挺拔、略显后仰,笔墨紧致,显得清朗了许多。徐渭画意中的怒烈,在王兆军先生笔下,一变而为耿直。从王兆军先生临写的两株桐树的身影、姿态中,则是读出了君子之气,士人之志,倘用现下的话语表述,就是于纷乱忧扰之世,传达出了知识人独立、自尊、守志的气节。两位画家,虽借同一画幅对谈,但毕竟相隔了四百多年。徐渭只能舒愤懑,而王兆军先生则在求自主了。
▲桐荫·临青藤道人
  王兆军先生是享誉世界的作家、学者、画家,其画作,自然是文人画。但文人画的重点,并非在于作画者为文人,而在其写出来的画境。“写意”才是文人画的核心。从笔墨上讲,王兆军先生的画作,又非严格意义上的文人画。文人画自北宋发端,至宋末元初赵孟頫定型,其用笔当属线皴一路,由此生发而为披麻皴、卷云皴、荷叶皴及柴皴等为主。但看王兆军先生的笔法,则不尽然,从其作品《浓郁与疏朗》看,皴法有斧劈、卷云、披麻、柴皴,自然还有线皴——焦墨必然多线皴,可谓不拘一格,博采众法。其实,这正是现今画家的优势,甚至还是不自觉而为之的无奈。试想一下,当今画家,上至晋唐五代,中至北南两宋,下至蒙元明清,再加西洋欧风,当是对谈过多少画家,入目过多少画作,即便不曾临摹手追,但诸多笔法画风,总难免春雨潜夜。所以,今人作画,纵是风格卓异,但也难说自己师出独门,仅奉一法了。
  就构图而言,王兆军先生的画作,亦不拘文人画之传统,至少与明代流行的文人画图式有别。明代国画构图,多沿纵向河道或溪谷布景,借渐远而推进画面的深远。可读王兆军先生之画作,则会发现他多以山脊、山梁或丘陵的延伸来构置画面纵深,河流、溪谷只为辅助。如此营造的空间与画境,一洗清浮轻逸,而愈显雄浑之气,苍润之美,忧郁之情。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胸怀,尽在笔墨之间。

▲湿地与天空
  读展出的画作,王兆军先生的国画,有几幅明显取法于西洋笔法,如《白杨礼赞》《湿地与天空》等等。西画以构图和颜色营造空间与画意,可国画只有纸墨,欲造足画意,殊为不易。但《湿地与天空》却意蕴丰足,精神饱满。该画尽管尺幅虽小,但由于将地平线设于画面中间偏上,使得画境开阔,颇有辽远之感。只是这辽远没有带来清透怡人的愉悦,而是给人蠢蠢欲来的压抑,原因在于地平线上方那一片蔽天盖地的乌云。这云,右边部分已然启动,似乎正努力牵拉后面更大的一块,向读者迎面压来。可是,当读者把目光下移,游目湿地上的小草,却会发现那些瘦弱单薄的身姿,却又毅然坚挺不屈,面对压顶而至的乌云,并无半点惧色,更无恐惧之下的颤栗,相反,则棵棵泰然,株株自信,放眼望去,相依相呼,蕴含着不屈的力量,把个画面的压抑感一扫而光。
▲枯木朽株
  笔简意不简,是文人画的又一特征。王兆军先生画作的简,有两层意思:一是画面的简,亦即构图简明清朗;二是笔墨的简,皴擦点染,直接明快,而非精描细勾。构图简,笔墨大多亦简。《枯木朽株》一幅,构图笔墨,简得可谓吝啬,但画意却又异常地丰足。前景中,三根枯木,枯而不死,仿佛一生之中所蓄积的力量,如蝉蜕皮,冲裂而出,其不屈、其搏击、其梦想,其不惧死亡枯朽之气息,冲出画面,直击阅者心灵。而枯木背后的几点鹅黄,淡墨急速擦出的数十枝向上的细树,一如枯木的梦境,又似朽枯所焕发的生机与希望。再看《繁不及简》,笔墨铺满画框,浓墨涂绘,皴法多样,用墨也一反单用焦墨的熟路,而是润枯兼取。但近观笔法,无论点擦抑或皴染,笔笔可见,所施笔数,几乎可数。构图之繁,用笔之简,画意之厚,可谓典范。
▲繁不及简
  以焦墨简笔写意,殊为不易,尤其是大写意。水墨可借洇染,枯笔只能依靠皴擦,所以极难把控。收得紧,难以出意;放得纵,则又易为信马由缰的涂鸦游戏。王兆军先生画集《园柳变鸣禽》中有一幅《故乡山水图》,大写意之作,用笔至简,但气息充盈。所谓气息,乃大自然之力量,四季轮回,枯荣交替,生生不息;其永恒不歇,其神秘飘缈,其雄浑苍茫,无形而又伟大。这种气息,许多时候,是几枚汉字无法道尽的,可一幅画面,却能将其全部囊括,并漫漫传递。而这,岂不正是水墨写意的无尽魅力所在?
  在王兆军先生的画作中,有不少青绿山水。不能不承认,焦墨之作,敷以颜色,确能挑一挑浓墨的厚沉,给画面一点亮色,强化对比,增进光影,引人目光。这些青绿作品中,不乏恰到好处的精妙之品。比如《湖沼之梦》《湿地之梦》,相近的主题,只是构图略有不同,浓绿配以焦墨,之字形设置,清新明净,健朗悠远,悦目悦心。再看《旷野之友》,荒岭野树,寂然肃静,漫过山岭的小道,又被树梢挡住了尽头;山岭对过,是何存在?山村人家,河流湖泊,抑或农人躬耕阡陌?引人遐想。可在画面之中,画家用了几抹赤黄颜色,侧笔快速刷出,一下子压住了画面的寂静,显出夏日的热烈。使得画幅之内,虽无人迹,却有了人意,真可谓恰到妙处。
  王兆军先生的焦墨之作,无论墨重墨浅,甚至笔墨布满画幅,虽有厚重粗犷之形构,但读之,却绝无威压恐惧、焦躁不安之感觉。相反,无论初观还是细读,都使人倍感力量之蓄积、生机之蕴籍、希望之潜藏。读《沉默的山梁》,远处的高山居中而立,以淡墨皴染,造形温婉,颇有母性的气质。其山怀之前,则为重墨绘就的一道略呈S形的山梁,山脊居左,大片阳面右向而呈,似卧似眠,大墨快速皴擦出来的形制,似有无限力量在积蓄,在隐而待发。这种力量之感与背景中的淡远温婉之高山,又形成对比,显出巨大的艺术张力。

▲渔村残雪图
  再如《枯荣天命也》,一棵傲然独立的大树,老粗树干,参以西画技法,细线勾勒,焦墨涂绘,以其很少使用的写实手法,画出了树干饱经风霜却傲然挺立的姿态,其枝条形态,又有北宋李成《读碑窠石图》之神韵,传递出老树不惧枯朽、独立奋争的力量。读此画,使我想到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那幅经典之作《自由引导人民》。只是王兆军先生的画作,主题单一,没有了德拉克罗瓦画作中所隐含的义军趁火打劫、残暴失度,以及由此而生的犹豫和迟疑,只有不屈与奋争的精神与其息息相通。当然,此画中也使用了稍许青绿,但主旨的表达却尽在黑白。再看《渔村残雪图》,昏黄的天空之下,山峦萧树、瓦舍茅屋、田陌池塘,如此景致,最宜焦墨。但也最易流入枯索荒寒、沉郁不安的意境。可读王兆军先生此画,感觉到的,只是漫山遍野的宁静,以及在这安静中积淀迎接春机的力量的弥漫其中。这一面是由焦墨所赐,一面更是画家在构制画作元素时,所设形态而赋予的效果。
  王兆军先生在其画集《园柳变鸣禽》中,对自己的绘事,有一番夫子自道,言其创作时追摹古人、请教同侪、借鉴西洋的经历,这自然是为了手中笔墨的自如与达意。可是,当读过他的作品之后,感受到其画作所传达的观念与追求,再看他的文学作品及近年的学术研究,岂不更是其“上穷壁落入黄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结果?其画作,之所以使人惊、使人喜,更使人思,岂不正是他以笔墨为引领,与读者一起求索、思考的所致?而这,正是其画作艺术的真谛所在。
  (摘自理钊《吾将上下而求索——读王兆军先生画作》,原发《理钊2017》)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李百军
  王兆军老兄的展览是分为文学作品和书画艺术两部分呈现的。面对他的几十部文学专著,我有种窒息的压迫感。几十年岁月的剥蚀,已经将这些倾注着个人情感的文字,打磨出幽幽的包浆,沉甸甸地压在你的心底。这里有我三十多年前就读过的《拂晓前的葬礼》,曾感叹过知青跌宕起伏的命运。也有他新近送给我的《黑墩屯》,能在悠悠的暖日里,慢慢体味一个村庄温情和对故土的眷爱,那将是最好享受的时光。
  老兄的书画作品分为摹写传统、寄情山水、意在自然和学画焦墨等几个乐章,从欢快的奏鸣曲式快板到舒缓的慢板变奏曲,在抑扬顿挫的节律中尽情挥洒着自己澎湃的激情。这些书画作品一扫以往陈腐的泥古做派,以自己文学情愫滋养着林间山水,幻化出一派氤氲缥缈的梦幻意境和自己心中的山河图景。
  在这些作品中,我特别钟情于他的焦墨山水。经过长达十几年的的笔墨修行,他的用笔已显见个人特色。渴笔行焦墨,胸中点丘壑。或带燥方润,将浓若枯。或迅疾飞扫,牵丝露白,无不呈现出强悍气势的个性化用笔,让观者产生无限的遐想。而那些激情跳跃的笔触,又让人感受到画家那难以平伏的情感悸动。在画面经营上,他丝毫不受外物的奴役,以其遗貌取神,得其意而忘形。在若即若离之间,产生笔墨与心灵的有机律动,形成了浑厚华滋和苍茫超逸的风貌。他以焦墨这种特有的形式与他根植于内心的图景进行转换,才使他真正把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感悟表达出来。

▲春雨云蒙湖
  展览中那些率性而为的书法作品,不同于传统的书法模式,是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朴茂自然,随性率真。他的字在吸收了前人书法的基础上,又变换出了自己新的意趣,逐步形成自己朴素淡然的书写风格。他在一种开放的书写状态中尽情地展现了自己的性情,真正获得了来自内心的体验和某种精神世界的解脱。在这些书法作品中,我尤其喜欢他的手札。松散、放达,用笔简练,不拘小节。温馨私语,情真意切,在放松的状态中流露出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兆军老兄以他几十年的文学积淀和性情滋养,才有了他如今的艺术造诣。当我再次顿驻他的作品前,走进那些画面时,体悟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眷恋。他用恬淡的笔墨,诉说出了人们隐约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别样情愫,他以画面中自然生命的热烈和蓬郁,来消解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彷徨。让人们在走进那些山水风景的同时,也触摸到了他那颗柔软而温和的内心。
  (摘自李百军《为有源头活水来》,原发《大美新临沂》)

▲沉默的山梁
  元气淋漓的艺术精神和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杜振北
  文字著作之余,先生以书画自娱,其焦墨山水,近取宾翁而远法宋元,追求苍茫浑远之境,渐得华茂蓬勃之象。其油画基于写实,适度吸收中国画的笔墨之法,色彩浓烈,构成独特,张力澎湃,质感浑厚。先生于书法上用力尤甚,简札细字,萧疏淡远,大幅巨制,老笔纷披,深得古风神采,兼备畅怀达意、静气凝神之旨。
  (摘自《王兆军文学艺术作品展》序言)
 
  素练起苍龙
  张国伟
  王兆军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大作家,也是沂蒙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长篇小说以及纪实文学创作在当代文坛均具有重要的影响。笔耕之余,王先生雅好丹青,且成就非凡。这次的“王兆军文学艺术展”汇集了王先生的三百余幅书画作品,也为我们全面了解这位艺术家的创作成就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王先生的绘画作品包括油画和中国画,中国画又包括花鸟与山水。我最情有独钟的是王先生的焦墨山水,这幅《暮霭图》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

▲暮霭
  暮色也罢,黄昏也罢,历来是中国文学永不厌倦的主题。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到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柳永的“暮霭沉沉楚天阔”,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代文人曾无数次的表达黄昏时分所产生的那种丰富而细腻的离愁别绪。鲁迅写于1898年的《戛剑生杂记》也有类似的情感:“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溟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几年后,鲁迅负笈东瀛,印象最深刻的地名也是从东京到仙台路上看到的“日暮里”那个驿站。因此可以说,日暮情结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主题。王先生多年生活在海外,近年归于桑梓,筚路蓝缕创建东夷文化书院,浓浓乡情不言而喻。王先生的文学创作扎根沂蒙厚土,绘画作品也往往从八百里沂蒙中汲取灵感,眼前这幅画面正是沂蒙山区的寻常景象。因此,作者在这幅题为“暮霭”的作品中寄寓乡愁,再现乡韵,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举。正因如此,这样一个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作品便具有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南朝谢赫“六法”中有“经营位置”,说的是画面构图。中国画所使用的散点透视法,既给了创作者在构思上的更大自由,也给了欣赏者以不同的视角欣赏一幅画的可能。《暮霭图》的构图相当简单,巨大的S形山脊自然地分割着画面。你既可以把整幅山水视为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从天而降的巨龙。如此才有了上面这个我借用杜诗改造而成的题目:“素练起苍龙。”
  与五代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画不同,后代画家在营造山水布局的过程中更多的采用自由截取山水片段的方式,所谓“马一角”“夏半边”,实际上正是一种对于前辈全景山水构图进行超越的尝试。王先生这幅《暮霭图》也属于这种情况,画面表现的主体是眼前这一道S形山脊,主峰远在左上角之外。这也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命题:自然而然地经验到的现象都自成一个完形,完形是一个通体相关的有组织的结构,并且本身含有意义。简单说来,对于观者而言,即使只呈现眼前的一道山脊,也足以令其想象整座大山的雄浑。
  五代郭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构图法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我们已经很难用上述“三远”中的任何一“远”来简单界定《暮霭图》的整体审美属性,这里既有“高”山,亦有“深”谷,还有“远”山的烟霭,算得上“三远”具备。这样法古而不泥古的构图样式,使作品本身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我以为,文脉画脉,脉脉相通。作为深谙为文之道的大作家,王先生在处理画脉之时也得心应手,一脉贯穿的构图特征也契合了谢赫“六法”中所标举的“气韵生动”之说。除此之外,我认为整幅画最大的构图特征在于呼应。
  中国画素来讲究“计白当黑”,大量的画面留白让整幅画厚重而不逼仄。画面左侧只有一处留白,但足够空阔,右侧留白达五处之多,但数量多空间并不大,这样左右两侧就形成“一”与“多”的对比与呼应。画面上下两端的天与地同样留白,这在不经意之中也形成一种呼应关系。
  左下角的丛树与右下角的丛树,在位置上形成呼应,在用墨上形成对比。左下丛树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区区五六棵树,极尽变化之能事。既有左右的避让,也有前后的掩映;既有树形欹正的对比,也有用墨浓淡的映衬。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呼应关系,又营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在丛树造型方面,作者没有选择古代画谱中所倡导的诸如鹿角、蟹爪之类的常见图式,而是来自生活。摆脱了程式化的绘画语言,更注重心灵的自由抒写。用看似散淡的笔触,表现出秋冬之际山间丛树的萧瑟与坚韧。
  这里不能不说到“笔墨”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水墨画自古就有“墨分五彩”的说法,浓淡干湿焦,各具其妙。画家运用含水量不同的笔墨表达不同的物象。焦墨山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起于明末清初的程邃,在黄宾虹的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焦墨的魅力在于,浓墨中不掺入任何水分,却使画面具有滋润感和层次感。黄宾虹说过:“画有焦墨法,最为古朴,须笔力健举,含深秀为宜。”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说的就是这种境界。当代,张仃被视为焦墨山水的集大成者,而王兆军先生曾经在焦墨山水创作方面跟张仃先生有过深入的探讨。站在这幅作品前,你似乎可以听到,在皴擦之中,干涩的狼毫笔与宣纸之间瑟瑟有声的共鸣。中锋取其势,侧锋显其质,作者在运笔过程中极尽跳宕翻转之能事。画到远山,笔力不减,笔势不弱,纯用笔根顿挫而出,达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
  当然,王先生并非职业画家,他也并没有执拗到非焦墨不为的地步。正如陆俨少所说的“杀笔”,画面中右下角和左上角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浓墨的笔触,这两处浓墨本身构成了一种呼应关系,也体现出作者无可无不可的随性态度。
位于龙脊侧凹之处的数椽农舍,纯用白描勾勒,在密匝匝的浓墨中,留出活眼,透出光亮,在貌似荒寒的自然山川中容留几点人间烟火,成为表现画面主题的点睛之笔。
  正所谓:笔墨纵横不逾法度之外,信手涂抹尽显山川之媚。
是为观画记。
  (转自张国伟《素练起苍龙——我读<暮霭图>》,原发《走读生的视界》)

  一个画家对另一个画家的评论
  郭希军
  展厅很大,先生的作品高低错落的挂在那里,题材多样,数量不少,体现了先生的勤奋。走马观花,边看边思,逐渐总结形成了三点认识。

▲古九曲店码头

  一是感觉先生是有真性情的人,所描绘的不管是山水花卉,都生动有趣。虽寥寥几笔,但耐人寻味。“练字而已”、“大字难写”,只是一时的感念,先生也把它形成作品,顿觉趣味横生。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造就了他独善其身、以苦为乐的性情,这些都真实的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二是感觉先生是真正懂艺术规律的人。艺术再高雅,究其一般规律来讲不外乎“点线面”、“浓淡干湿”那些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能自觉运用好这些规律,必须经过长期训练,逐渐由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恰恰是这个过程,有些画画的人一辈子也没解决好,或者说一辈子也没弄明白。不是故弄玄虚,这里面有哲学、有辩证法,先生懂。
  三是感觉先生是真懂笔墨的人。中国画是文人画,先生是文学大家,具备画好文人画的一切文学素养。先生的画粗看潦草,细看笔笔法度自然,用一句专业术语说就是“讲究“,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这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就能找到答案:“书法之妙在于整体精神,绘画之妙在于糊涂一笔”,绘画笔墨之道让先生悟透了。
  (摘自郭希军《一个画家对另一个画家的评论》,原发《大美新临沂》)

  “简笔写意”背后一一王兆军绘画艺术初探
  郑士选
  中国传统花鸟画,一般分为工笔、小写意(亦称兼工带写)、大写意三大类。王兆军的花鸟画属于大写意,部分作品甚至超出了大写意,有点“超级写意”的味道了。因为这些作品跳出了构图轮廓,吸收现代抽象画派的手法,以色彩组合表现理念,令人玩味索解,百赏不厌。他的每一幅临摹、每一幅原创都是有感而发。临摹不是伏在案上“死描”,而是读出了画中神韵,怦然心动,以简笔半临半作地借题发挥,写下了自己的心境。画中的情绪是显而易见的,热烈也好,惆怅也好,恬淡无为也好,悲欣交集也好,无不在淡淡的构图和模糊的色调中曲折地传达出来,不仔细体察是难解其中味的。
  他为什么不用深浅墨枝干以及红、白、黄花朵来表现梅花,而用黑白色对比绘出《夜色下的梅花》?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幅画向我们托出了一个寂寞的灵魂,在万籁俱寂的孤独环境中受到碰撞以后的感受: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啊!彼岸伊人心事重重又有谁知呢?
  《木石姻缘》使用笔墨再简也不过了:三块石头九朵菊花辫,它的表层意蕴是男女相恋,或者可以引伸为朋友相依、知音相赏,其深层内涵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宝玉,林为木、贾为石嘛。读者应该知道,《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木石姻缘又是这部巨著的主题之一。
  《富贵牡丹》道出作者在攀登艺境中的苦恼无奈。《兰竹图》把简笔写清高表现到极致。《仿青藤蔬菜图》作了好几幅,不断强调作者对民俗生活的挚爱。读到《竹石固相好》一图及其题诗,我不禁失笑:作者有时也要轻松一下,来一点戏谑呢。画面是石为中心,右侧伸竹,左侧展菊。作者题款写道,“竹石固相好,菊亦凑热闹。物以同类聚,无一诩清高。”在我眼里,这位凑热闹的“菊”明显是“第三者”,作者却赋予了社会学阐释。联想到他创办东夷书院强调“有教无类”,心中释然。

  他与焦墨,彼此成就
  张辉
  在临沂美术馆展出的“王兆军文学艺术作品展”所展出的五十余件焦墨画作品,有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几乎让人过目难忘。
  涩墨简笔,明心见性的创作,让他的焦墨画独树一帜,如见本人。他所以有这样的畅快的笔法,乃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位文学家,文学和文化的涵养涤荡了他的灵魂,让他愈是思考深沉,愈是力透纸背。胡石先生说,他的画“无论东西,其关照的是一种文化认识,是一种人文的反应,是一种心性的表达,是一种诉诸文化的观念。”真可谓知音之言也!

▲我家山水图  
  中国山水画自诞生之日起,作者便以寄情山水来表达隐逸与闲适,焦墨则是山水画的另一个极端,苍茫之外,更有沉郁与热烈,而王兆军先生就是要借用焦墨画的这种“在古无法,创意在我”的特点来与生命、与世界对话,他的焦墨画所表达的正是他拥抱生活、拥抱生命又不和风同尘的处世态度,他的不调和、不妥协、坚忍与隐于温和背后的孤傲,对世界充满同情与悲悯的情怀,非要唤醒、启蒙和担当的精神追求,让他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焦墨。  
  他与焦墨,彼此成就,彼此成全。
  (摘自《故园东望露白时》,原发《临沂电视报》)
 
  简素质朴寄深情
  姜曼
  王兆军先生的焦墨画忠实继承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即讲究丘壑、注重气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格言,极力追求简素质朴的风格。
▲海边多枯木

  从题材上说,王兆军先生的山水画对故乡给予深沉的眷恋之情。临沂是山水佳地,百姓生活相对安逸,为王兆军先生的绘画提供了具体而切实的素材。经过艺术思维的过滤,这些山水风景拥有了更加鲜明的美感;从内容上,焦墨画是王兆军先生的主攻方向。在借鉴既往焦墨画大家的基础上,努力克服焦墨所固有的单调感和沉重感,探讨更多的焦墨表达方法,在充分利用黑白对比的张力中努力寻求平衡,在获取强烈视觉效果的同时兼得疏朗、轻松和温暖。为此,王先生做了多方面的探索。
  从表现手法上,王兆军先生适度吸收了西画的透视法,画面看起来更接近人的视觉习惯,因此看上去比较舒服。其次,鉴于国画的讲究布局和西画的大色块铺陈,王兆军先生将二者结合起来,在墨色、留白和背景几方面大胆取舍,不仅重视线条,也重视墨色的板块效用,这种结构方式对达至简素质朴的艺术效果有帮助。第三,王兆军先生致力于将现实的山水呈现给读者,不是照搬古代山水,因此,他的山水画给人一种鲜活而又温馨的亲切感。
  (摘自姜曼《笔墨精神见风骨中西涵养寄乡愁》,原发《临沂在线》)

  简与慢,同样是我向往的
  观者感言
  偌大的一个展厅,全是王兆军先生的艺术作品,涉及文学及书画。流连于一幅幅作品前,不由得感叹王先生的创作欲望之强与创作生命力之旺盛。可以想象,多少个安静的夜晚或白天,王先生伏案或挥毫泼墨,或奋笔疾书;沉浸在艺术的天地里,远离尘世的喧嚣,自有一番淡然愉悦。
 ▲枯荣天命也
  第一次接触焦墨画,第一次有被画作击中的感动。这是一幅枯树图,画作右上方写有“枯荣天命也”几个字。这棵树,叶子已落尽;主干上沟壑纵横,如同一个沧桑老人的面庞,让人看了心生怜惜。说不清,到底是画作感动了自己,还是这寥寥数字就触动了心弦。树叶零落,树下却有零星的几抹绿色,这便是希望所在吧,大自然新陈代谢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作为大自然主宰的我们,却远没有如此幸运,人生不过百年,人的寿命也是天命所定,这是最高的意志。拥有生命时,享受生活,尽最大可能活得充分,这或许是我们唯一可以去做的吧。
  蓦然回首,才发现灯光的美,有点小惊艳。这是策展人的匠心独具吧,原来每幅作品都笼罩在一个小小的或椭圆或心形的光圈里。
  整整一面墙壁,全是王兆军先生的文学作品集。初看到,是震撼人心的:这一本本书,该是王先生一生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很惭愧,以前没接触过王先生的文字;驻足此墙前,认真拜读了数页文字。应该买王先生的几本书带回去,这是最初的冲动。于是,联系美术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很热情,告诉我王兆军先生正好在展会现场。有这么幸运吗?这岂不可以得到作家签名的书了?工作人员引导我走向王先生,年过古稀的王先生在展会的躺椅上正酣睡呢!没好意思打扰他老人家,只好远远地看着这位享誉当代文坛的大家。
  “不光要简,还要慢下来。”这句话,来自王先生其中一幅画作。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与生活姿态,简与慢,同样是我向往的。
  (摘自《东夷书院会员交流群》转发之观众感言)    

东夷书院绘画学习班
2019夏季焦墨画班
招生简章

  东夷书院绘画本期学习班旨在培养具有个人风格的焦墨画家。
  本期教师:王兆军
  王兆军,著名作家、画家,擅长焦墨山水,多次举办画展,其作品浑厚苍茫,元气朴润,人文精神浓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教学地点:临沂东夷书院(临沂市区教学点:通达财富广场B厅6楼)
  上课时间:周日下午(共六次),共18课时。
  学费:每人3000元
  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

 
  学员结业,将获得东夷书院焦墨画班结业证书。
  装裱实习:学习期间,书院将聘请专业装裱师演示国画装裱。
  每位学员须自己动手装裱两幅自作画并参加师生作品结业展。
  学员须知:
  1,热爱绘画,有无绘画基础皆可。
  2,自备笔筒、砚台、笔洗、印章及毛笔数支。
  3,学习所用宣纸以半熟半生为宜,无须特好。学员可自带宣纸,也可在书院零买(由班长负责采购并零售)。
  4,画案、墨汁及毛毡等由书院提供。
  5,学员应按时完成功课。
  6,书院提供茶水。
  7,学员须参加卫生值日。
  8,周日下午不能参加学习的,须在次日即周一下午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补课。
  报名时间:2019年4月1日——5月1日
  联系电话:13605399992苗先生
  上课地点(一):兰山区北园路192号通达财富广场六楼
  交通提示:广场前有停车场,多路公交车可到达。
  备用上课地点(二):临沂市河东区凤凰岭黑墩屯村东夷书院
  交通提示:自驾车,沿凤凰大街向东直行,路边有东夷书院石碑。
  公交车,210路,至黑墩屯站下车,向东穿过该村即到。
  具体上课地点待学员建群后确定并提前通知。

相关链接:

王兆军:我与焦墨
王兆军:我的焦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