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迎来打工热潮
喇叭一响出来一堆人外出务工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农民不再为吃饱穿暖发愁了,这时,他们需要一条路子能够增加家庭收入,发家致富。
平邑县人社局的秦四春,对于上世纪人员外出务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汹涌的打工潮,至今记忆犹新。1992年,在平邑县人社局工作的秦四春被派遣到上海劳务输出上海办事处工作,主要负责协调两地的劳务用工,“那时候,随着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加,上当受骗的现象比较普遍,干活拿不到钱,出了工伤没人管。为此,全市各县区都成立了劳务输出科,主要负责用工两地的劳动力输出。”
“第一批外出务工者主要是60后、70后,那个年代是人多活少,很多人都想增加一份收入,到上海、深圳等用工多的地方寻找就业机会。只要有用工需求,村长在村喇叭里一喊,呼啦出来一大群人。张庆刚带领平邑县驻上海单位办事处,经过26年的发展,创造了“沂蒙劳务”品牌,名扬上海。”秦四春说,虽然没有统计过具体有多少人外出打工,但当时那股打工潮的热度他至今难忘。
秦四春回忆,每年春节前后,汽车站、火车站都是背着蛇皮袋的外出务工者,拎着大包小包等待坐车的打工者浩浩荡荡。平邑县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在上海从事船舶打磨工等体力活,虽然辛苦但每月的收入也能近400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那时候,信息较为闭塞,公共服务滞后,没有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他们获取就业信息主要是通过收听广播、亲友介绍等,找工作比较难。
“2010年以前,临沂共有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29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34家,社会办职业中介机构94家。2010年底,根据“大部制”原则和“大就业”理念,整合组建成现在的临沂市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管理办公室。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提升,为加快形成管理体制统一、工作制度统一、业务标准统一、公共服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市人社局局长曹德玉说。
2010年以后回乡就业创业潮涌
80后姑娘回乡开办月嫂机构连锁店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成为就业主基调;全社会支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供求双向选择、劳动者自主就业创业新格局。”平邑县人社局局长孙华说。
“比起漂泊在外,我们更愿意回家乡就业创业。”2013年,平邑县的刘慧成为较早一批回乡创业的人,她的一句话也说出了很多创业人的心声。
刘慧是一名“80后”,2013年还在外给别人打工的她第一次接触了月嫂行业,由于那时候已经结婚生子,她不想再在外打工,便有了回老家创业的念头,她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随后,刘慧到济南进行了孕婴及月嫂方面等系统学习和培训。2013年年底,刘慧月嫂第一家店成立。
“创业初期也面临经验不足、人员短缺,特别是人员技术不足的情况,客户反馈很一般。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发现,没有技术是不行的,要成为行家。”刘慧意识到,月嫂服务不仅需求增多,还逐渐向高端发展,而月嫂行业的变化,对劳动者的能力和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就在刘慧各地考察学经验解瓶颈的同时,平邑县人社部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平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几年来,平邑县人社部门紧盯市场需求拓展专业,送培训到企业,组织企业外出学习,不断增加劳动者“充电”的机会,使劳动者就业能力普遍提高,帮劳动者端稳饭碗。”平邑县人社局副局长彭庆栋说。
从2013年开始创业,经过五六年的发展,刘慧月嫂已有了4家分店,300多名员工,月嫂工资每月不低于5000元,接到国外的订单也是常事。
“回乡创业带着激情,有好政策的支持才创业者们才更有底气。”刘慧说,现在政府对返乡创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也助推创业激情愈发高涨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家创业,她创业的成功也正是在好时代赶上了好政策。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临沂市就业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以来,全市就业资金投入平均按10%速度增长。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从最高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小微企业担保贷款提高到300万元。目前,全市小额担保基金规模累计达到2.8亿元。
新世纪就业群体实现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创业扶贫工坊”让贫困人员每月领工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年来,临沂着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着力支持创业带动就业。这期间,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创业的保障措施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以及各类技能人才等就业服务群体,让创业成为带动就业的新动力。
临沂是人口大市,贫困人口44万余人,经过人社部门走访调查,有11000多贫困人口想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如何让这个有就业愿望的群体更充分就业创业?这或许在贫困人口吕恩兰身上找到了答案。
11月18日上午,还未走进吕恩兰家就听到了“咔嚓咔嚓”的机器声,原来她在趁孩子上学的空闲,加紧加工一批从工厂领来的手套。“俺没文化,身体还不好,俩孩子又小不能到企业打工,只能在家种地。如今在家就能就业,只需把半成品的手套加工好,没有一点风险,每天能挣70块钱左右。”吕恩兰说,这份收入来自“创业扶贫工坊”,家中两台手套加工机,靠着手套加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我们结合当地产业实际,依托庭院经济、电商经济等多元化就业方式,打造‘创业扶贫工坊’,帮助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市力资源开发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余永忠说。目前,全市已打造创业扶贫工坊501家,带动就业创业6950人,其中贫困人口1590人。
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一定技能,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中,零工作为农民工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多数年龄也偏大、技能单一。随着临沂商贸物流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尤其是零工数量逐年增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农民工综合服务水平,2011年,临沂市进城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暨零工市场投入使用。零工市场每天免费为务工人员提供求职信息、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综合性服务。2016年11月,临沂零工市场实现县区全覆盖,不仅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住所,也保障了他们在就业、创业等各方面权益。“吃得好、住得好,关键是能在这里学一技之长,让我们真正融入社会。”务工人员孙勤德不无感慨地说。
2018年以来,全市零工市场共接待农民工45万余人次。全市12县区零工市场累计服务农民工266万余人次,实现短期灵活就业240万余人次,有力推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了新型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