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顶部广告

于平凡中见伟大 ——赏读《父亲的苦乐年华》

2025-04-09 09:36  来源: 临沂在线 作者: 天琮

 文/天琮

《父亲的苦乐年华》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薛杰同志以细腻笔触、真挚情感,围绕父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展开叙述,生动展现了一位勤劳质朴、善良宽厚、目光长远且深爱子女的父亲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敬意,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图片1.png

文章开篇以熟悉的歌曲引入,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自然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作者并未急于塑造父亲高大光辉的形象,而是先描述父亲作为普通农民的平凡甚至“卑微”之处:个子不高、识字不多、不善言辞,常被乡邻开玩笑也不抗争,这让少年的作者一度不愿父亲到学校送饭。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也为后文父亲形象的转变埋下伏笔。

随后,作者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逐步展现父亲的伟大品质。在面对欺负“我”的“二流子”时,父亲一改往日的“木讷”,愤怒地将其轰出家门,让“我”看到了父亲护犊的一面。盖房子时,父亲利用农闲起早贪黑去村北石塘起石头,手磨破、腿累肿也全然不顾,最终盖起两间堂屋,体现了他的勤劳坚韧。在生产队劳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父亲脏活累活抢着干,对庄稼精心侍弄,这些细节生动刻画了父亲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形象。

在与人相处方面,父亲善良厚道的品质令人动容。他毫无保留地向村东头小伙传授养猪经验;热心帮助出车祸的邻居大叔,即便自己中暑也无怨无悔;善待在集市结交的瘸腿大爷;与赵姓大哥结下深厚情谊并延续到下一代;关心家境不好的邻居老嫂子。这些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父亲乐于助人、实心待人的美好品德,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吃亏是福、别人好自己才会更好”的古训,赢得了乡邻的尊重。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父亲展现出独特的智慧和坚定的决心。他鼓励“我”听故事、听说书,以此进行启蒙教育;当“我”逃学时,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带“我”去翻地,让“我”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自觉回到学校努力学习。面对家庭困难和外界质疑,父亲坚决支持孩子上学,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最终姐弟三人都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父亲的倔强和长远眼光,成就了子女的未来,也体现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子女深深的爱。

文章结尾,作者叙述了父亲晚年的生活。尽管父亲因小脑萎缩和疾病逐渐衰老,但子女们尽心尽力地孝顺,让他享受了天伦之乐。作者联想到热播剧《人世间》,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的这一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创作的主旨,表达了对父辈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的赞美,以及这种精神对自己和社会的激励和影响,倡导人们践行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父亲的苦乐年华》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独具特色。语言质朴平实接地气,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如“没好鞋,穷半截”“大道无为,上善若水”等俗语和引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文化底蕴。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不同阶段的典型事例,全方位塑造父亲的形象,层次分明,逻辑连贯。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如“三伏天里,父亲光着脊梁顶着热太阳在玉米地除草,那古铜色的脸和油亮亮的背,都被晒得脱皮”,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父亲劳作的艰辛。

《父亲的苦乐年华》不仅仅是作者对父亲个人的怀念与歌颂,更是对广大勤劳善良、默默奉献的父辈群体的礼赞。它让我们联想到,著名作家路遥笔下这平凡的世界上平凡人的身影;它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在平凡的生活中,正是这些普通人用他们的坚韧、善良和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篇章;它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温暖可贵,人生奋斗的积极意义,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人生道路上勇毅前行……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2.png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知青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