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人民日报》四版头条点赞临沂!

2018-10-29 17:16  来源: 魅力临沂 作者: 临沂日报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临沂这座城市向上奋进的40年,40年的发展变化,彰显了城市发展的力量,我们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见证者。

    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感,正洋溢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今天,《人民日报》四版头条“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专栏刊登题为《山东临沂:创新创业 老区新颜》的文章,展现改革开放沂蒙新面貌,解密革命老区翻天覆地变化背后的精神密码。

 
    10月29日《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记者 徐锦庚 潘俊强
    现予以摘登
    山东临沂:创业创新 老区新颜 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革故鼎新,艰苦创业
    在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展厅,荣誉墙上密密麻麻排列着各类奖牌。“这是我们开拓奋进、创新创业的见证。”公司党委副书记周维升说,2017年,山东临工营业收入209亿元,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装载机出口连续3年排名国内行业第一。
     改革开放初期,临沂工业被喻为“少龙缺虎没有狼,一群兔子称霸王”。临沂以改革促活力,大力发展合作制、联合体、个体等民营经济,对骨干企业,在产权重组、人才引进、科技开发、上市融资等方面倾斜支持,实现工业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截至2017年,临沂上市企业达到21家,其中在新加坡上市企业10家,形成“新加坡市场临沂板块”。
    临沂工业结构曾以“五小”工业为主,1978年时饮料酒产量2.9万吨、水泥37万吨、化肥2.81万吨,工业几乎没有大的技改投入。从2015年起,临沂连续3年实施“千企千项千亿”技改工程。如今,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96家,近5年共有1900多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库。
    贫瘠的山区条件磨砺了沂蒙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把大项目、好项目引进来,只是走完万里长征第一步,让它们落地生根才能真正惠及一方百姓。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服务好企业。”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一兵说,中交城市综合开发、华为大数据中心、华大基因等一批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正稳步推进。
    临沂华为大数据中心项目
    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沂GDP年均增长13.2%,快于同期全国3.7个百分点;2014年,临沂成为全国第二十九个工业产值过万亿元的地级市;目前,综合实力列中国城市GDP百强第四十六位,已连续4年上榜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帮扶贫困,共奔小康
    根据新的贫困线标准,截至2015年底,临沂还有25.5万户、44.2万贫困群众,占山东省贫困人口1/6。临沂打响脱贫攻坚战,蹚出一条“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的扶贫开发新路。
    临沂大力实施“四联八建”贫困村提升工程,通过“干部群众联动、资金资源联筹、机关社会联帮、生产生活联兴”,集中抓好特色产业项目、扶贫就业车间、电子商务网点等8项建设,全面打造贫困村发展升级版,夯实村级发展基础。 
    深秋季,丰收时。网店上又传来买家订单,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80后妇女牛庆花赶紧记下。在她的电商服务站,几位妇女正忙于拣选打包地瓜、板栗,准备邮往外地。 
    曾从事生猪养殖的牛庆花,是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自从改行搞起农村电商,她就与村里16户贫困户攀“穷亲”。“俺家里也穷过。”牛庆花说,是政府办的农村青年电商培训班,让自己找到了脱贫致富路。如今,这16户“穷亲戚”通过在牛庆花的网店打工,年人均增收3000元至8000元。不到两年,她的网店销售额超过600万元,已带动上百户村民致富。 
    站在沂水金润生态农业园里,1500多亩的园区望不到边。这个生态园让周边4个村子上百户农民脱贫增收。沂水将现代农业扶贫作为重点,去年新建和规范提升农业园区30个,带动2000户贫困户脱贫;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000户贫困户脱贫。  
    临沂通过沂蒙红色文化激励、传统文化滋养等方式,让贫困户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目前已有8.93万名贫困群众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稳定脱贫,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20.2%。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大美新临沂、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沂蒙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