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王希层)初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以草香牛肥著称。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记述着六十年前的一段移民故事。因为修志的缘由,我们在罗庄区花埠圈社区与几位老人座谈,得知花埠圈15户移民的事,这是修志必不可缺的内容。《花埠圈志》主编沙存强通过多种渠道,联系上了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苏沁农牧场的一位退休职工陈连霞,她是当地的党代表、人大代表,了解情况比较多,有了线索我们就计划去苏沁采访。本来想带车去,需要两名司机开车,没有找到司机,愿望没实现, 通过孩子购买了去哈尔滨的来回打折的机票。
2018年8月28日下午2点半,沙存强就兴致勃勃的接我去临沂机场。飞往哈尔滨的飞机,起飞时间十八点四十分,我们办完登机手续、过了安检,在机场等了四个多小时,晚饭只好在候机室啃了个煎饼。晚上的哈尔滨灯火通明,二十一点我们下了飞机就联系旅馆,正巧走出机场大厅,旅馆派车来接我们。我们俩坐上面包车,走了一段崎岖泥泞的小路,颠簸着来到了民港宾馆,放下行李就盘算第二天的的行程。一打听坐火车到海拉尔时间太长,赶不上去苏沁的汽车,沙存强只好让女儿沙敏网订了去海拉尔的机票。
29日我们俩人六点钟就来到了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结果天公不作美,哈尔滨哗哗下起了大雨,我们通过安检七点多来到了39号登机口,登机口上方的电子屏幕上出现了因天气原因,哈尔滨飞往海拉尔的的飞机延误。广播里也传来“各位旅客:因为青岛有雷阵雨,飞机不能按时起飞,请耐心等待,起飞时间另行通知。” 本来十点二十起飞,结果我们在机场苦苦的等到了十三点四十才起飞,午餐又没来得及吃。飞到海拉尔我们坐上大巴往车站赶,还是没有赶上一趟去苏沁的客车。别无选择,我们只好坐上中巴前往额尔古纳市。在车上,一路领略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蒙古特色的寺庙,白色圆形的塔像一个蒙古包高高耸立着,塔前的彩色廊坊在阳光下耀眼夺目,把绿色的草原装扮的富有生机。巴士快速行驶,我们注视着路两边的美景。一会儿出现“那达慕”赛马场,一会儿出现大批牛群羊群,一会儿出现大捆大捆的牧草,漫山遍野一望无际。蒙古族的司机熟练的驾驶技术,车子飞驰在柏油路上,不到两小时,行驶上百公里,到达了额尔古纳市。为了赶路,下了巴士我们就上了出租车,这时候已到傍晚时分。我们急切的往目的地赶路,一路上朦朦胧胧依稀看到绿色的树木和黄色的庄稼。六十多公里的路程一个小时就赶到了。司机把我们俩送到一个小旅馆门口就扬长而去。我们来到旅馆一问两人包间五十元,觉得好便宜,又一看房间条件说不出的差。于是再询问旅馆的服务人员,前面有一家比他们好的旅馆,我们拉着行李就往前寻找,真的不远就找到了名为苏意的旅馆,这卫生条件还是可以,晚上二十一点我们住进旅馆,又找到一家营业的饭店,吃了碗面条,带着奔波的疲劳早早入睡了。

8月30日,苏沁的早上冷风习习,我们早早找到了一家清真饭店,进去吃了碗混沌,忙着联系老乡—当年的移民户。也巧离饭店不远处的一片多层楼房就是他们住的地方。一联系当年花埠圈的马广英老人就住在二号楼四单元201室。我们敲开门说明来意,老两口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1955年移民的经过。当年她与十九岁的丈夫陈殿章一家八口人因生活困难,响应政府的号召,报名参加了移民。步行从西道走到了临沂南关集合,又到汽车站坐车到兖州乘火车到哈尔滨又到海拉尔, 坐大解放拉到苏沁农牧场的团结队。当时移民到这个队的共60户,在团结队一干就是十年,后来到了泉山子队四十年,又到苏沁队八年。现在早已退休,丈夫正式职工每月退休金三千元,她是“五.七工 ”退休金两千元。又分到了新楼房,三个儿子三个女儿都在农牧场工作,全家30多口人,生活过的很幸福。话语里透露着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聊起其他移民的事,她主动联系了二女儿陈连霞。我们只好坐车到陈连霞所住的红旗队与她见面。三十多公里的路,颠颠簸簸,好奇的我们边走边领略苏沁的风光。蓝天白云下,绿色的草地宛如一块巨大的绿地毯,柔软的像绿色海绵。正忙碌工人有的正在收割大麦、有的割草工人用机器把草捆成圆捆,拉回家作为冬天的牧草储备。一群群牛羊摇着尾巴,自由自在的啃着嫩绿的牧草,黄的、黑的、白的牛群把草原点缀的色彩斑斓,远看像一片美丽的花海。金黄的麦穗摇曳着,微笑着向大自然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浓绿的油菜正以饱满的籽粒回馈大自然。成片的甜菜吮吸着晶莹水珠,把甜蜜留给初冬。时间过得好快,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红旗队,在一片彩瓦房里找到了陈连霞和她的丈夫。她正忙碌着打扫牛舍,一身工作装脱下来换上干净的衣服,就领着我们来到了要探访的马宝银二儿子马洪园的家。马洪园的妻子七十多岁了,高兴的迎到门口。在那几间低矮的房子里,沙存强把花埠圈很早的共产党员、党支部书记马宝银的事迹介绍了一遍,老太太非常激动,给我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向当地政府汇报帮助恢复烈士名誉,二是出版了村志一定要寄一本给她。因司机急着要去招待客人,陈连霞又把额尔古纳政协编写的《山东移民》一书送给我们一本,我们就回苏沁。这里不远处有一条美丽的额尔古纳河,这就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分界河。站在河边遥望俄罗斯那边的风景,让我们犹然产生了许多遐想。

吃过午饭,我们俩觉得这么远的路程了解的移民情况太少。于是我们壮着胆子又来到了苏沁管委会,找到了正在上班的窦艳秋副书记说明来意,因为没有官方发函,她不愿接待,敷衍了几句,就把我们打发走了。我们又来到苏沁农牧场,找到了农牧场书记米勇军。因为山东老乡的缘故,他又安排了逯心平副书记接待了我们。他编修过农牧场志,痛快的找到了《苏沁农牧场志》、《齐河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额尔古纳的齐河人》等书送给我们。得到了这么多的资料,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喜悦。浏览这些资料,我们了解到苏沁农牧场与苏沁管委会是乡场合一的管理体制。农牧场是县团级国营农垦单位,下设团结、建设、永胜、泉山子等八个队,有耕地35万亩,草原123万亩。
当天晚上又召开了苏沁沂蒙老乡座谈会,会上沙存强满怀豪情的讲述了修志的意义,这次来访的目的,以及来时花埠圈父老乡亲的嘱托,讲得苏沁老乡情绪高昂。马宝银的大儿子马洪生的妻子、马宝银二孙子马爱玲夫妇,马敬义的三女儿马丽等在会上纷纷表态,下决心把所有移民户都统计好,用微信发给我们。晚上二十一点多,我们才信心百倍的回到了住处。
8月31日,马广英、马丽等两位老人又陪着我们赶到移民干部陈殿杰在额尔古纳的家。这位在苏沁工作多年,后来到额尔古纳老干局退休的老乡,见了家乡的亲人格外亲热,又端水又拿当地特产给我们吃。我们座谈了一个小时,又照了合影照,带着收获的喜悦又参观了额尔古纳的城市美景、湿地及白桦林等。下午乘巴士赶到了海拉尔的火车站。这座新建的车站建筑风格却融合了蒙古族的格调,熙熙攘攘的人群正往主门大厅集中。购票的、休息的、排队上车的构成一幅幅动态画卷,把这座车站装扮的富有活力和动感。晚上坐上火车一路睡到了哈尔滨。
9月1日9点,我们把行李寄存在火车站,就到哈尔滨道外清真寺、这座中亚式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大寺,还有阿拉伯广场宽敞壮观。以礼拜殿为中心,配殿楼、南有女殿、北有埋仪太房、会议室、沐浴室、食堂、婚介所,还有十六个门市,形成了清真食品一条街,是中外穆斯林观光的亮点地区。2004年改建期间,哈尔滨市长石忠信亲自视察工程现场。进入清真寺到了二楼,我们与金勇阿訇交流的清真寺的管理和经费来源。他们利用广场周围的房屋出租,每年收入一百多万元,加上开斋节、古尔邦节个人捐助每年近30万元,足够寺里的所有费用。该寺有男阿訇6名,女阿訇2名,还印有《清真寺简史》。出了清真寺我们又步行观看了松花江,涛涛的江水飞流直下十分壮观。随后又来到哈尔滨博物馆,观看了自然文物和历史文物展。很吸引眼球的是那件有八百年历史的镇馆之宝坐龙。
又住了一宿,2日上午我们又乘坐了飞机返回临沂,圆满地完成了额尔古纳之行。
回到临沂,夜不能寐,脑海里时时闪烁着采访的每一过程,以此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