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王希层、沙存强)六十三年的沧桑岁月,已经淡忘了许许多多的往事,可在生活的碎片中,有些往事捡起来值得追忆。一九五五年临沂回族五十户、三百多人响应国家号召,举家迁移到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在那里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额尔古纳右旗,地处中俄边境,新中国建立以前,这里的居住人口以俄国人为主要成分。据一九四九年统计,当时的额尔古纳旗占地3.34万平方公里,境内共有人口12350人,其中俄国人9491人,约占总人口的76%。
一六八九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两国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岸属中国,北岸属苏联。
一九五四年,前苏联政府与中国政府协商,请求“苏侨迁回”。让这些俄国人告别这块几百年生存的土地,回到他们陌生的祖国,的确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中国政府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反复动员,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 从额尔古纳旗境内迁出苏联侨民1823户、9486人。迁侨后,苏联侨民留下了耕地和政府收购下来的大批牲畜、生产工具和房屋,没有人照管和使用,给当时的额尔古纳旗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
面对实际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从内蒙古的昭乌达盟和山东省移民,来充实边境人口。
一九五五年春,艰巨繁重的移民工作拉开了历史的序幕,额尔古纳政府与呼伦贝尔政府共7人组成移民工作组,前往山东省协调移民事宜。经与山东省政府协商,确定从泰安、临沂、菏泽三个专区及德州齐河县四个地方移民到额尔古纳安家落户。因为是牧区,移民对象以回族为主。
为了不误当年的春耕生产,移民工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于一九五五年四、五月间仓促进行。山东省泰安、临沂、菏泽、德州四地的513户、2398人(其中回族1909人,汉族489人),积极响应山东省支援祖国边疆建设的号召,带着对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望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告别了先辈所生活的故土,迁移来到了额尔古纳右旗。
在一九五五年五月十六日从山东往内蒙古移民大行动中,临沂地区共50户、350多人报名移民。分别是:临沂县二十五户,其中:花埠圈12户、64人;南关9户:54人;南北道4户、28人;平邑县17户、160人;郯城县码头4户、23人,小王庄4户、22人。全部移民户都到临沂南关清真寺集合,用汽车拉到兖州县,住在一个大庙里,吃的是政府给准备好的大锅饼和咸菜。带队的是南关许林勋,临沂地委派了一位统战部长随送。为了好辨认,所有移民不论大人小孩,每人在胸前缝上一个燕尾红布条,上面写着“移民”二字的标志。
第二天上了兖州始发直达内蒙古海拉尔的火车。临沂地区所有移民住在一节闷罐车厢里,没有座位,都躺着或坐在一起。好多人是第一次坐火车心里感觉既新鲜又快活,还有说有笑的。那时火车特别慢,见站就停,光坐火车就需四天。据当时的陈殿杰回忆:在哈尔滨站停车长达一小时,火车需加水加煤。在车门口看到对面一列国际列车停在站上,不少人挤到门口向外瞅,有三个穿黄军装的苏联人,向我们打敬礼,并向俺车上扔了一个大的馒头。到了海拉尔当地政府把这些移民安排到早已准备的大席棚子里,在棚里住了好几天。从海拉尔又坐上大卡车,分别送到额尔古纳旗的三河镇和苏沁乡,平邑县的17户被安置到三河镇保安屯,临沂县、郯城县的33户被安置到苏沁乡土伦堆(团结屯)等地。
据陈殿章老人回忆,他家被领到中屯,一家八口人分到一间42平方米的木头垛(房屋),这是原苏联人住过的房子。主房周围还有火磨房、铁匠炉、仓库、牛马圈、洗澡堂。中屯共安排十二户,都是临沂人,还都是回族。当地工作组根据家庭人口分配房子,小房子住一户,大房子住两、三户。在粮食供应上,按照劳动力每人每月36斤,非劳动力每人每月28斤的标准供应,暂时解决四个月的粮食。
据马广英老人回忆:在生活安置工作就绪后,根据当地的耕种条件,移民以6户至12户不等自愿组成生产互助组,全乡共组成了96个互助组。后来经政府研究决定,由45户移民成立了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政府按互助组大小分配了牲畜和农用机械。
生产资料配置好后,就是抢时间耕种了。由于他们去的比较晚,播种小麦的季节已过,只能抢播一些燕麦和蔬菜。更为困难的是绝大部分移民没有从事过农牧业生产,不懂耕种方法。为了抢时间播种,在下地开犁播种前,当地的工作组和农业社组织50人做移民的生产技术指导员。开播后又派工作组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并手把手教农业技术知识。为了扶持移民的生产生活,政府拿出七十多万元,帮助移民安家立业。三年后大部分达到温饱有余。一九五九年建立国营农场时,移民全部转为国营苏沁农牧场工人。
绝大多数移民对党和政府的关怀扶助是满意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思想波动,表现出不愿在这里久住的苗头。一九五六年二月就有上护屯和团结屯的移民悄悄地离开屯子,冒着严寒准备徒步去海拉尔乘火车返回山东。幸亏发现较早,及时劝阻接回,没有发生严重冻伤。几经劝阻说服无效的,只好放行。结果山东移民走了三十五户,132人。临沂的移民也有十几户因水土不服及气候寒冷不能适应等原因返回了老家。
从移民到现在,已经六十三年了。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一九五五年回族移来时,额尔古纳旗只不过二千多人,一九八零年人口统计,该旗回族已达五千二百八十五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助下,他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感情融洽,出现了许多民族团结互助的感人事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地政府落实了各项政策,农牧昌盛、副业兴旺,他们有了宽广的发家致富道路。
现在,这些移民和他们的后代,早已融入了额尔古纳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他们为建设额尔古纳流血流汗,有些人永远长眠于此,再也不能回到故土。而他们的后代,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世代相系,为 建设边疆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流逝,移民时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为七十多的老人,他们回忆起往事,感慨万千。
一九九六年,刘旭和返回了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平邑,他再次踏上平邑这片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时百感交集,想起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的几许悲凉,几许欢欣,也正是他阔别四十多年返回故土的真实写照。
2003年退休的老干部陈殿杰,当时移民时才六岁,一九六五年他十六岁高小毕业就参加工作,在苏沁农牧场拼干了二十年。一九八九年到黑龙江省委党校学习三年,毕业后在苏沁农牧场提升为纪委书记,接着到苏沁乡政府当乡长、党委书记,又调到三河镇任党委书记,后来到额尔古纳市老干局任局长。他爱好摄影,拍的额尔古纳的美景多次获奖,并出版了不少摄影集。他的三个孩子都很优秀。大儿子陈连民在三河回族乡任办公室主任,大儿媳米文婷在苏沁医院工作;二儿子陈连惠在苏沁农牧场当队长,二儿媳窦艳秋在苏沁管委会任党委副书记;女儿陈连伟在额尔古纳市团委工作,女婿在额尔古纳市环保局副局长。谈起现在的美好生活,他激动地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面包、喝牛奶都实现了,还是共产党好呀!”
花埠圈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马宝银,一九四八年被国民党残酷杀害,1955年他夫人许善英带着两个儿子(大学、二学)马洪生、马洪元移民到额尔古纳。现两个儿子虽已去世,但孙子都生活的很幸福。他的二孙子马爱玲娶了个蒙古族的媳妇,还从事教育工作。马爱玲的大女儿马其木格,是一名人民教师,二女儿马齐齐格是一名设计师,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马爱玲见了家乡人激动地说:“俺爷爷给父亲和叔起乳名叫大学、二学,就是希望我们下辈有出息,现在我的孩子圆了老人家的梦。”……
如今,额尔古纳旗已改为市,是我国纬度很高的城市。额尔古纳市现有人口8万,有蒙、汉、回、满、俄罗斯、达斡尔六个民族。额尔古纳右旗三河镇,已更名为三河回族乡,苏沁乡改为苏沁管委会。苏沁农牧场是海拉尔农垦有限责任公司下设的县团级国有农垦企业。这里地域辽阔、水草丰美、空气清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处原生态栖息地,也是的三河马、三河牛的故乡。
额尔古纳这片祖国东北端的黑土地,孕育了无数的传奇,每一个掂量起来都格外沉重,自然包括山东移民过去发生和明天将要发生的事。大自然的蔓妙绝伦令人倾倒,而临沂移民在这里筚路蓝缕建设新家园的历程,同样引人入胜、感人至深。
我敬畏额尔古纳河,它辽阔、悠远、深沉、包容,它是蒙古族崛起的生命之河,也是具有历史文化的文明之河。正是因为这条河,额尔古纳才拥有了伟大的历史诗篇,才拥有山东深邃而豁达的移民文化。而这条河的历史与生活在这里的临沂人那份坚韧秉直的性情,永远值得我们去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