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临沂市人社局精心打造人社精准扶贫临沂模式

2018-05-02 08:44  来源: 魅力临沂 作者: 临沂在线

   临沂在线讯(王金川)这是一片红色热土。

    革命战争年代,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在这里凝聚;共和国建设年代,科学创造、敢为人先的厉家寨精神在这里传扬。

    今天,新时代前进的号角在这里再次吹响,全市人社系统牢记总书记“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决不能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殷殷嘱托,带着感情和责任,勇于担当,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人社扶贫新路子。

    人往哪里去

     临沂是人口大市,也是贫困人口大市。2016年,全市还有省定贫困村568个,贫困人口44.2万人,经过走访调查有11000多人想实现就业脱贫,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人社部门积极做好“转、建、扶、助、安”五篇文章,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帮助人员“转”。对有能力进入企业就业的,积极与企业对接,帮其实现就业脱贫。组织市县各类企业,举办就业精准

    扶贫专场招聘活动166场次,帮扶贫困人口就业1244人。针对残疾贫困人口特点,积极联系临沂市鲁蒙食品集团总公司,帮助安排100多名残疾贫困人口集体就业脱贫。

    引企进村“建”。充分发挥当地在草编柳编、玩具鞋帽、服装加工、果品加工等优势,探索形成了“新建、改建、认定”等三种符合临沂市实际的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模式。所谓“新建”,就是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在贫困村新建适合企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扶贫车间。所谓“改建”,就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对闲置的场所进行改造提升,设立“扶贫车间”。所谓“认定”,就是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按照市场化原则,联合扶贫部门,对贫困村已建立的加工点认定为扶贫车间。截止2017年年底,全市共打造就业扶贫车间762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09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4310余人,全市有16家扶贫车间被认定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110家被认定为省级就业扶贫示范基地。

    自主创业“扶”。广泛设立创业扶贫工坊,大力推广“1个创业主体+1个贫困户创业点+1期创业培训+1笔创业扶贫贷款”的“1+3”创业扶贫模式,激发贫困人员创业热情,让贫困人员在家中就能通过创业实现脱贫。2017年全市共打造创业扶贫工坊517家,带动就业创业7488人,其中贫困人口1621人。

    劳务互助“合”。发展和倡导“劳务合作中心(合作社)+贫困户+企业”的劳务扶贫新模式,考察、遴选管理规范、社会

    责任感较强、岗位适合的企业作为贫困劳动力就业基地,定向招收贫困劳动力,开创贫困人口脱贫新模式。

   特困群体“安”。针对大龄、残疾或无法外出务工的实际,强力推进“千名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计划,积极开发设立村级养老、托幼、照料病患、助残等农村家政服务类公益岗位,全市共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1402个,安置特困人员1680多人,实现托底安置脱贫。

   钱从哪里来

   人社扶贫没有钱不行,围绕钱从哪里来,他们主动作为,多方协调,探索出了“用好扶贫资金,盘活就业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的扶贫经费保障新路子。

    惠及群众“广”。第一时间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加注标识,确保贫困人口享受医保扶贫政策。全市21.89万人次发生住院医疗费,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待遇6.89亿元,同时通过医保扶贫政策再次享受报销待遇9650万元。

    政策落地“实”。免费技能培训补贴。由政府出资,对贫困人口实施免费短平快技能培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328万元。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鼓励有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自主创业,有条件的县区对新注册个体工商户并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降低贷款门槛。对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贫困人口,提供“免反担保、免抵押”创业扶

    贫担保贷款,很高可贷3万元,按规定给予贴息。对积极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生产经营主体,给予很高额度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扶贫担保贷款,按规定给予贴息。2016年以来,为助推扶贫工作,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和富民生产贷等贷款20多亿元。

    促进就业“稳”。对设立“扶贫车间”,与农村贫困人口签订承揽合同,在12个月内给付报酬达到当年省定贫困线标准以上的,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扶贫车间”一次性奖补,所需资金从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中安排,共支付就业扶贫车间一次性奖补资金444万元,在扶贫车间工作的贫困人口月工资都在1000元以上。农村公益性岗位按照每人每月300-500元标准进行补贴,共支付公益性岗位补贴1600万元,确保了公益性岗位人口每月能有500元左右的收入。对转移到企业就业的贫困人口,企业工资基本在3000元左右。

   截止2017年底,全市人社精准扶贫共支出部门资金1.4亿元,吸引社会投入2571万元。累计实现转移就业83531人。

   机制怎么建

    为全面推进就业与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把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和末梢,总结探索出了“组织领导-检查督导-人才队伍-宣传引导”工作机制,形成了推动人社扶贫工作责任落实的长效机制。

    领导机制“强”。为全面推进人社精准扶贫工作,市里成立了以人社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人社精准扶贫领导小组”,下设5个推进行动小组。各县区、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和推进机构,织密了市、县、乡(镇)、村四级人社扶贫组织网络。

    推进作风“硬”。市人社局专门抽调人员设立了“就业精准扶贫推进督导办公室”,分别在沂水、沂南、费县、郯城、平邑召开了全市就业与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对重点工作每周一调度,重要数据每月一通报,关键环节时时督导,出台5个含金量较高的通知文件,切实推动扶贫政策全面落实、资金全面落地、项目全面实施。

    人员队伍“精”。加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力度,共组织考聘25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扶贫一线;探索出了沂南县孙祖镇基层人社所扶贫当好“五员”的做法,并在全市推广,加强了人社扶贫人才队伍,极大提高了扶贫效益。

    社会氛围“浓”。加强工作宣传,做到“六个知道”,即抓好沟通协调,让县区领导、镇领导、“第一书记”,包户干部,村支书和贫困群众了解人社扶贫政策、帮扶活动、帮扶成效等;主动加强与各类媒体联系,广泛宣传人社部门的经验做法,2017年12月9日,《中国劳动保障报》头版头条以《为不让老区人民在小康进程中掉队——临沂市创新就业扶贫办法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为题,对临沂市创新就业扶贫办法、探索精准扶贫新途径进行了详细报道;《临沂千名农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特困人员脱贫》、《沂南县孙祖镇扶贫工作纪实》、《扶贫车间有了奖补》等稿件在新华社、新浪网、沂蒙晚报等

    网络媒体或平面媒体刊发。在国家、省、市30多家媒体共刊发就业精准扶贫相关稿件320余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下一步,全市人社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