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兰山区坚持开门教育,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积极回应广大家庭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切,推动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为民办实事”实效。
坚持需求导向,全方位优化儿童服务供给。兰山区把群众意见诉求收集起来,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儿童成长问题,着力补短板、强服务。儿童健康保障持续强化,新生儿访视率达96.45%,儿童眼保健覆盖率达98.13%,完成孤独症筛查儿童34.42万人次。教育资源供给增加,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53万个、幼儿园学位1.26万个,学前普惠率和义务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8%。针对特殊群体,升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功能,为606名困境儿童提供精准帮扶关爱。同时,构建“青未”司法保护体系,开展普法课程1.6万节,覆盖学生57.9万余人次,筑牢儿童权益保护法治防线。
拓展友好空间,精心营造儿童成长环境。兰山区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区累计建成儿童友好社区4处、街区4处、医院1所、学校(幼儿园)10处,并融入城市书房9处、传习驿站92处、口袋公园5处、儿童友好商圈4处。在公共文化场所普遍设置儿童阅读区,搭建“蒲公英”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开展指导、亲子阅读等活动超1800场次,丰富儿童精神文化生活。注重网络环境净化,打造“木兰花开·家护航”品牌,并强化红色基因传承,组织“红领巾讲红色故事”等活动126场次,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汇聚多元力量,共建儿童友好温暖氛围。兰山区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建设市级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单元28个,服务项目15个。持续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活动180余场次,深化“手牵手”孤困儿童精准帮扶行动,惠及544名儿童。通过广泛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兰山区将持续深化学习教育成果运用,坚持开门教育、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不断拓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为全区儿童创造更加安全、健康、包容、快乐的成长环境。(孙靖宜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