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石井镇,水利站那洞开的闸门,放下的不仅是浩荡库水,更是解民倒悬的“及时雨”。当“望雨”的焦灼化为“得水”的生机,当农田重焕的不仅是绿意,更是农民脸上舒展的笑容,这背后,是水利工作者对旱情的精准预判,是对水资源调度的高效把握,更是将百姓“心头焦”化为“掌中策”的主动作为。那沿着河道“义无反顾奔赴干涸”的库水,流淌的是对民生福祉最深沉的回响。而农民那一声发自肺腑的“表扬与感谢”,正是对基层干部“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最朴实的褒奖。12345热线的另一端,不仅传递着肯定,更印证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深刻真谛。 于下村,那在汛期前抢建完成的数百米水渠,宛如一条盘卧的“智慧之龙”。它驯服了昔日横冲直撞的“小魔头”,化水患为水利。这条渠,既通“旱时引水”之脉,又畅“涝时泄洪”之道,一渠双效,彰显了未雨绸缪、标本兼治的治理智慧。从“淹田淹宅”的忧心忡忡,到“不淹地、不进水”的舒心安宁,改变的不仅是村庄的环境,更是群众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那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紧迫感,正是“人民至上”理念在基层最坚实的落地生根。一句“很好,很感谢!”,道出了群众对这份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的最高认可。
近期,临沂首发关于民生的新闻,看了都让人熨帖欢喜。本文所指这两个事例,生动诠释了何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旱”与“涝”的辩证转化中,在“忧”与“喜”的情感起伏里,我们看到的是基层治理体系效能的提升,是党员干部为民初心在平凡岗位上的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