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修玉 耿寿礼
题记:在历史的长河中,你们是浪尖上的勇者;于烽火的岁月里,你们是最坚毅的脊梁。曾经,你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壁垒;如今,虽然战火远去,但那滚烫的爱国之心仍灿灿生辉。每一道皱纹都是勋章,每一次回忆都是史诗----致敬抗战老兵,你们的故事,是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宝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举国上下正如火如荼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幸福宜居新农村的今天,有些历史故事是不可泯灭的,尤其是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革命志士和仁人,他们英勇斗争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故事时时在激励着后人。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铭记历史,坚定的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于奉献和敢于担当。
2025年8月1日,记者有幸采访了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办事处的一位从教育战线退休的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李修玉老师。通过对他这位从校长位置上退休的教育工作者的采访才得知,李老师的父亲李增富是一位低调的革命战士,是一位赤胆忠心、英勇无畏的抗战老兵,是一位沂蒙抗战老兵和功臣,他就是李增富。
通过初步采访,记者获悉,李修玉老师是汤头街道办事处前林子村人,一名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数十载的奉献和躬耕于基层农村教育的教师典范:他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的他十分挂念家乡的农村娃娃们,他很想帮助农村娃娃们提高文化水平,改变落后的知识现状,于是原本学习优秀的他能够留九曲和城里的,可是他却毅然果敢的决定回到生他养他的农村-----林子村小任教。
后来,李修玉老师因为工作突出,先后在原汤头中心小学担任了教导主任、原林子小学任校长、原汤头街道五胡小学校长。他也是原林子联中数学教师耿希盛的得意门生。
下面主要是采访李校长后得知的关于他父亲事迹:一位忠诚的沂蒙革命战士,一位虽然普普通通但却屡建新功的革命功臣、沂蒙抗战老兵----李增富。
(一) 赤胆忠心为革命 保家卫国终不悔
据李修玉回忆:他的父亲当兵的那天,同村的还有于立祥等,于立祥当时是炮兵,后来又去了朝鲜战场,右腿伤残,比他父亲早回家四年。于立祥复员多年后在林子联中工作,他为中午吃饭的学生烧水,同时还为几个远路的教师简单的做饭,在1983年去世了。李老师说,那时记得他奶奶及于立祥的母亲都是小脚尖,她们走着送到了汤山(今天的山东)脚下,大约有十里路。
李老师听父亲讲,当时他父亲和于立祥就上了一辆敞口汽车,临别时,他父亲在车上同他奶奶说:“娘,您以后就别指望您这个儿子了。”李老师父亲(当时父亲才十八虚岁)说:“因为当时出来当兵就是卖的,一上战场不知死活。”哪有母亲不惦念自己的孩子的?此时李老师的奶奶眼泪立刻就滚落了下来……
暂停了一会儿,李老师接着继续讲道:他父亲刚当兵就被安排到了营部做送信的,半年后被调到了临沂独立团给张云榭团长当通信兵,半年后又被编入了华东野战军,司令陈毅,副司令粟裕,在一个团部里送信。团长是南方人,团长和政委很喜欢他,越是晚上越是天气不好,越让其送信,开始他父亲自己不理解,后来团长告诉他,越是这样的天气越安全。送信时要先对口令,如果对不上立马趴在马背上,两腿夹紧马肚子,鞭抽马屁股就往回跑,敌人的子弹就在身边嗖嗖作响,晚上送信用手电筒打暗号,必须张开手臂在一边拿着,这样一来枪弹也打不着身子。
(二)炮火洗礼敢担当 渡江战役显英勇
记忆中李修玉说,父亲入伍不久(1945年12月就调到临沂县独立团,成为团长张云榭的通信员,1946年5月,李老师岳父-李继文又被调到了张云榭团长身边当警卫员。)后来听他岳父说:“最危险的一次是在连云港,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团部被国民党摸了窝子。”岳父凭着胆大心细有力气,把张团长撮了六道墙才跑出来,在爬第六道墙时,刚好进来一个国民党兵,抓住了岳父的白衬衣领子,岳父个子高力气又大,硬是挣脱了下来......后来1985年12月,应张首长多次邀请去了济南干休所与之相聚,在吃饭时首长还告诉他们的的儿女说:“要是没有你李大哥救了我,就没有今天,你们今后一定不要忘记了这个李大哥。”
年轻的时候,李老师说,他父亲经常给他讲参加抗战的真实故事:渡江战役国民党就不经打了。当时的他父亲被编入了第八兵团第25军,像他父亲这样的通信兵共108人,给他们下的死命令,当晚必须渡过长江去,各人想办法。
李校长父亲说,那天在天黑时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条小木船,刚好容下他和一匹枣红马,一个年龄50多岁的男船工,用双手划着浆,很勇敢,敌人的炮弹不时的落在小船的前后左右,炸的水花四溅马儿是一动不动,像通人性,马只要一动,小船就会翻到江里去了,那匹枣红马跟随他父亲多年,早已懂得了战场上的炮火,非常有胆量。
李增富告诉李修玉说,在集结渡江战役的的头一天,正好碰到了同村一起参军的李学文,两人见面后拥抱在了一起说:“这回我们如果谁死了,活着的一定回家报个信!”
(三)戎马一生终不悔 转业地方显身手
渡江战役完成后,李学文随部队又去了大西南剿匪。李增富就被留在了南京直接穿着军装编入苏北公安兵。后来苏南苏北合并了,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公安厅。当时的厅长,据李增富讲:“他是个老红军,1953年的厅长是‘洪沛霖’。”(1980年被抽去北京专主审过江请。1989年病逝)保卫处长大概叫“陈良”和李增富感情最好。
1982年,李增富和妻子一起到了南京找过当年的“厅长”,当时听说有文件落实政策,像李增富这样的可复职工作等。
多年前,李增富经常对孩子们讲:南京因被蒋介石统治了多年,解放后国民党留下的特务太多,一到夜里国民党电台到处响起,刑事案件太多。南京市委市政府在三反五反时(大概1951年左右)部队及公安厅的联合行动中,晚上戒严,光抓获的国民党特务,当时用的手铐子就是两蒲包,相当于现在的两麻袋。把他们统统押到了解放前国民党关押共产党的牢房里,这些人中还有部分当时是金陵大学的教授、教师、学生。
李增富当时的任务是带领他46人的保卫队在牢房外看守压进来的国民党特务。(这些罪大恶极的国民党特务,最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被拉到黄浦江边被枪毙了)……
李增富说过:南京有个副市长的妻子就是个国民党特务,结婚十年后才发现。这个副市长感到奇怪,开完会后的消息不长时间,特务们就知道了,这个副市长有一次就同妻子故意说晚饭后去开会:但他一小时后立刻回家,正发现妻子忙乱的收拾起一个箱子。这时他夺过箱子进行检查发现:皮箱底层是个夹心,里面有小型电台一部,手枪一把。
有一年,李增富告诉李修玉说:全国刚解放,南京刑事案件特别多,他要经常带队员搞外调,都是骑着日本或国民党投降时留下的三轮摩托车去,自己又不识字,让当地识字的写好调查材料后。
李修玉说,他父亲当时,实际上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他只是装着看懂了,这也是他1957年10月要求退职回家的一个原因之一吧。
后来,他父亲说:当时南京刚刚解放,有一个被称为饿死鬼的老头,长头发,穿着破烂衣,右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左手端着一个破黑碗,经常在父子庙、中山陵、新街口,总统府等地方要饭,实际上他是一名地下党,后来成了一位厅里的工会主席。
1949年渡江前,解放军夺了西艘国民党的军舰要在江苏泰州成立滨海警备团,当时上级指令和他父亲一起战斗多年的老首长当滨海警备团长,南方人,当时一心想带他父亲一起去(做他的勤务兵),政委已经和他父亲谈话了,他父亲没答应,他父亲当时想:家乡和他一起出来当兵的很多人,只有他一个人去滨海警备团,如果有一天死了连回家报信的都没有。据后来消息,滨海警备团组建不久,两艘军舰被蒋介石派出的飞机给炸毁了,造成了多人伤亡。
李修玉说,后来他父亲转业,在南京公安厅时曾担任过第五、第六处保卫队队长,共46名队员,副队长是姜田(河南人),司机是郭龙堂(胶东人),保卫队的职责主要是保卫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们的安全,所以他们同陈毅、刘伯承、柯庆施等领导比较熟悉,星期日领导们一家人去南京玄武湖看电影时也保护着他们。柯庆施在南京当市委书记时向他父亲要了两个队员做勤务,一个姓陈,一个姓张,1953年9月担任江苏省委书记。
有一天柯老全家同他的身边工作人员照了张合影(李增富当时外调没参加),洗出来后柯老还专门让一名张姓队员送李增富一张黑白照,至今还保存着,已72年了。
据李修玉回忆说,李增富在世时曾多次提到柯老,说:“为什么叫柯老,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给起的,因为那么多共产党员只有他和张国涛去苏联同列宁握过手的。”
柯老的第二任妻子是他的秘书,是于文兰,柯老1954年任上海市委书记,后经查:柯老1965年调任国务院副总理,有一天去成都同朱德、陈毅、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吃饭时,突患急性肠胃穿孔及肺癌,于1965年4月去世,终年63岁。当时吴阶平大师亲自去看过……
(四)抗战故事励后人 离休地方乐奉献
李修玉说,他父亲一生参加过的大战役有:①1946年年底的鲁南战役;李增富所在的部队在枣庄一带同国民党军26师敌人作战,时间二十多天,很激烈,伤亡了不少人,缴获了敌人不少物资。②1948年夏天打济南战役时,李增富是第七纵队被安排在济宁设伏拦截国民党部队由南向北的增援兵力,结果没等着,其中的一个工兵营三百多人被抽去支援济南战役,结果回来了还不到一半…...
1948年年底,李增富所在的部队在宿县西南同黄维部队开战(被称为淮海战役)。他骑马上前线送信时,国民党飞机一批一批的到战场上轰炸,这时他紧紧拉住缰绳,两腿夹住马肚子趴在马背上,必须一动不动,如果一动被发现了,敌人要么打一梭子弹,要么扔下一个炸弹。
在开战前的一个下午黄昏时,李增富从团部骑马出来,正好碰见了后林子村(老乡)许白帮,他向李增富说:“增富,我们吃饭了,我们营担任了主攻任务。”
李增富告诉他:“一定注意安全。”结果晚上上去了,天亮第一战就牺牲了,那时他已经是副连长了。(他刚当副连长时还问李增富怎么当?李增富那时刚当排长说:“站队时还不会喊:“立正”,“稍息”,打仗了就向前冲!”)到了第三天他的外甥——王敬祥也牺牲了,前林子村人。
战役结束后,打扫战场时,有的解放军和国民党兵,死后手还抱着枪,甚至还扣着板机,不注意就会被他们的枪打死或打伤了,后来部队开会专门进行教育。另有没死,带伤,跑不动的部分国民党兵,哭喊着:“行行好吧!再给我一枪吧。
李增富对孩子讲:当兵曾几次命悬一线,一次走过毛河(是现在的沭河)送信,因刚下过大雨,河水急涨,水流湍急,他想,坏了,等了一会后,从上游漂过来一根木头,他抓紧把信件包用牙咬住,抱住那根木头划到了河对岸,将信送达。还一次大概在莒南县附近,正是深秋,他同团部的领导们几人牵着马走在田间的路上,他走在最前面,突然从高粮秸堆里面打出了一冷枪,子弹从他左耳旁嗖的一声擦过去,他们那些人立刻卧倒向里打枪,最后过去看了看,只有一个还乡团被打死了。
后来,李增富说:“当时他觉着可能跑不了,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二个还赚一个。“
李修玉继续说,当年他父亲讲:在当保卫队队长时,只要是国家的领导人到南京,特别是到中山陵拜谒孙中山的,他父亲这些人都担任其保卫工作,身穿便衣,左臂下夹着用报纸裹着勃朗宁手枪。有幸几次见到朱老总,周总理,高岗,许士友,毛泽东主席等,他父亲说:“周总理和善,到南京后住国际饭店,临走时一边握手一边说:“榭榭,辛苦了。”
有一次那是早上,远远看着毛主席在中山陵内散步,他父亲同毛主席的贴身警卫说:“我们都想见见毛主席他老人家。”警卫说:“吃饭的时候给问一问毛主席,”主席说:“好,于是,李增富招乎队员们列队,毛主席他老人家与当时执勤保卫的队员们一一握手。李增富说:“主席手掌大,有力,油光脸。”
李增富说:“毛主席建国初期到过南京二三次,二次去过中山陵其中1953年清明节前一次上中山陵,让他父亲等吓出了一身冷汗。毛主席上时还没被人发现,当下中山陵一半时被一名男工人认出了,后来这名工人说越看越像毛主席,于是就激动的喊出了‘毛主席万岁!’”这时周围听到他们这么一喊,一下子都围过来,想看看毛主席他老人家,人越聚越多,李增富这些在外围穿着便衣,右手摸着左臂下的手枪,立刻也赶了过去疏散人群,开辟通道,好歹安全下来。
事后警卫处陈处长同李增富讲:“真的吓出了一身冷汗!”
李增富还说过,有一次,毛主席去南京视察,是想定都南京。后来他听了一位民主人士的建议:南京虽好,从交通看,虽然水路交通很好,但陆路交通不好,我国短时间内造不出那么多的船舰,对战备不利……最后定都北京。
(五)辞职回村倡勤俭 勤劳顾家美名扬
李修玉说,当年他父亲放弃了每月71元的工资(为副处级待遇),坚决要辞职回家。他当年不明白究竟是和原因?
后来,李老师才知道:当时是1957年,毛主席号召精兵简政。一是因为他父亲不识字,外出调查时让别人写好的材料只是装样子看懂了。二是他父亲当兵当够了,不如回家自由。三是他父亲是党员(1946年6月火线入党)又是保卫队队长,于是带起了头进行报名。四是他母亲1957年父亲结婚后也去了南京,正处在妊娠期,她们总以为是水土不服,所以当时他父亲报名回乡时母亲也没阻拦过。
但李老师依然清楚的记着:从1966年一1986年间,他们家很困难,母亲患病后不舍得花几角钱拿药吃,只是强忍受着,为此他母亲也和父亲吵过几次架,非常后悔从南京公安厅辞职回家。
1987年腊月19日上午12:40他母亲不幸突发心脏病去逝,享年54岁。
实际上李老师母亲的心脏和肺都患病多年,就是没钱医治,一拖再拖造成的。
李修玉老师说,他母亲是杜树芬,莒南县,道口乡,东许口村人,1934年5月出生,1953年10月入党,小学文化,一生爱干净,为人非常和善仁慈,在村里担任了多年的妇女主任,口碑非常好。至今前林子村里的一些中老年人,谈起他母亲的为人都竖大拇指……
谈到此处,李修玉校长禁不住潸然泪下:“每逢过节,每每想起我那可爱可敬的母亲时,非常让我们痛心和难忘,总觉得对不住母亲。是我们耽误了母亲治疗的时间……”
李校长说,他父亲一生很勤劳,特别是1982年实行分地到户后,他父亲那时已六十多岁了,为了他们兄弟三个,家庭日夜操劳,不论收还是种,他父亲都是主劳力。他给安排地里种什么,锄草,打药施肥、打场、晒粮、扬场等,特别是收麦后,再秧地瓜。
李老师说,父亲同他二个光棍叔,中午干活也顾不上休息,用牛给扶地瓜沟,顶着烈日,汗都湿透了衣服.…...喂牛的活多数是他二叔干的;夏天放牛割草.....老牛每年还生一个牛犊子,长大后卖钱,父亲平分给三家,抽时间还种着菜园,待菜成长后他父亲就挨家送菜,能让他们吃上新鲜的蔬菜,还不用花钱。
李修玉愧疚的说,当年依靠着勤劳不辍的父亲,他四十多岁还不会耕地,五十多才学会种田,像地瓜,玉米等,六十多了还不会种菜……
李修玉讲,他父亲一生吃穿很简朴,一生不爱喝酒,只抽烟,但只是到集市上花10元钱买烟丝卷着抽。有一次南京公安厅郭磊主任等三人来看他父亲时,他父亲正用手卷烟,他们都感到好奇,就用手机拍了下来。
经过革命的洗礼,李修玉说,他父亲不爱吃肉,孩子们剩下的饭菜他也不闲脏,舍不得扔,都留着吃。
2016年住院回家,李修玉说每天要给他父亲吃2个鸡蛋补身子,可父亲却说吃够了,实际上是他父亲还舍不得吃,从此由三弟媳每天早上给煮或炒等方式吃两个鸡蛋。穿衣服一般都是别人替下来的,因为父亲的体格和他相近。冬天,李老师给他父亲的马夹、袄,他父亲却一穿就是十多年也舍不扔,一件夏天穿的半袖白衬衣,他父亲却穿了十五六个夏天,开了缝自己再缝缝,扣子掉了再钉上。
2019年夏天有一次李老师带他父亲到家里给洗澡时(老人家在世时,春天,秋天,冬天,李老师都是每两个星期左右带他到洗浴中心洗洗澡,他父亲就感到特别高兴,特别舒服。)一件衣服,被他爱人给撕坏了,说已烂坏了,不能再穿了,才给换上了一件新白衬衣。
李修玉表情低沉的说,可惜的是,这件衣服只穿了二个夏天,却成了永久的记忆:2020年正月初九晚8:00,勤劳朴素和任劳任怨,现身革命,无私奉献的李增富在医院因心力衰竭病逝了。
李修玉说,他父亲从63岁患高心病,都是他按医生要求拿了整整三十年的药,别人替他拿而他父亲却都不放心;南京公安厅给他父亲每月的生活费开始从不足二百元,涨到1860元,每半年寄给一次,来后都是让他们兄弟三人分了,李增富说他用民政上的那钱就够了:民政上从每月十二元涨到一千三佰五十元。有次李修玉给领了钱后说:“你的补助费又涨了,”他父亲说的原话是:“咱从来没闲少,比比战场上死那些战友,我很满足。尽管钱少,但我分给你们,心里就很恣在。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感谢国家!”
李修玉的父亲一生很廉洁耿直。李增富,他1957年从南京分安厅退职回家后在前林子大队当了生产大队长,来回帮生产小队办事,解决一些困难。生产小队长们往往带着点米、面、油、点心之类的送给父亲,父亲都是一一谢绝。当年,他父亲负责全村的宅基地规划,有的村民给规划完房子后,提点儿米,油点心之类的送他父亲,同样被一一退回,他父亲经常说,老少兄弟爷们生活不容易,为了盖房子,多少年前就一家人省吃穿简用,绝不能收,还有生产大队里指挥,安排拖拉机手为各生产小队耕地时,每到中午,为了早耕完成都要管拖拉机手的饭,也就是吃油饼,锅饼,可李修玉的父亲从来不陪吃,村里有时来上级领导或工作组检查指挥生产等或村与村之间搞活动,来往都要招待,可他父亲从来不陪吃,他们说:“有时拉都拉不住”。
李修玉说,记得那是在1996年,上级政府规定在生产大队当过村书记,副书记,生产大队长18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补贴,镇里工作人员让他父亲填表时,他父亲问:“这钱哪里发?”他们说:“用你们村里的集资款发。”他父亲回答说:“我们村很穷,我不要了,当时一次性能领960元左右,民政上每月给我几十元钱就行。
(六)老兵精神勇担当 弥留之际勿忘交党费
李修玉的父亲就是这么一个人。老人家的许多优点,让我们念念不忘,我们会世代相传,每当想起他老人家,就禁不住的伤心落泪。李修玉禁不住,又泪流了。
“父亲他是由于高心症病,逝于2020年正月初九晚8:00,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各地管控最严的10天,各村及各交通要道已堵封,各路口都有人把守,商店关门,各家各户无特殊情况不准进出,不准串门,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人,办喜事从简限人数或向后拖,丧事从简,只限本家人办理,这时的整个武汉城被封,国家动用武警部队戒严。”李修玉补充说。
李修玉说,多年来,他父亲即使再困难,党费都是按时按要求上交的。即使在生命最后的几天里,他父亲还不忘把100元夹在党员《两学一做》书本里,准备上交党费。当时李修玉代表家人又添加了500元,为抗击疫情捐献了。
这感人的一幕,被汤头街道宣传站站长一王文莲知道后,她迅速给撰写事迹,然后刊发在临沂市一家党报上。
李老师说,他父亲自1945年参军——1957年退职,回乡期间的经历,如果他不问,他父亲从来不讲。李老师准备退休后有时间很好陪陪他老人家,尽尽孝心,让他父亲多讲一讲抗战年代的经历留给他们听,可是,很遗憾地是没等到讲,抑或是他父亲却一直很低调,或不愿谈及他那历经革命洗礼烽火的艰苦革命岁月和历程就去逝了。
2019年11月份,南京公安厅的领导们:郭磊主任,张作成科长,李如成科长来看李增富时,他们曾问李增富:“你那时退职回乡后悔了吧?”李增富马上说:“你们这些年轻人不知道呀,战场上死那么多人,特别是淮海战役,都年轻轻的,二十岁左右,我没死在战场上,回来后还熬了一窝人囗;国家还没忘了我,每月还给个二三千元生活,我很知足。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感谢社会主义!……”
采访即将结束,笔者除了深深的向李修玉老师,不,是李校长,致谢之外,还受到了无尽的激励和鼓舞。
“2023年11月,我和在刘店子中心小学任教的我儿子李后飞、在汤头街道中心小学任教的我儿媳盖老师等全家商量后,我们决定把我父亲在部队保存七十多年的物品,包括参战时获得的各种证件等一并交给了当时在新四军军部任负责人的史运涛(今临沂市河东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那年,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负责人还专门为我举行了隆重的革命文物捐赠仪式,河东电视台还采访和报道了我。”李修玉坦率地说。
记者由衷的感慨,在八一节期间,让我们记住这位普通的沂蒙革命老兵:你们是国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梁!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正是因为你们的挺身而出,正是你们用青春热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你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载史册。
如今,斯人已去,英魂常在。李增富,一位赤胆忠心的革命志士,一位低调的普通转业军人,一位弥留之际仍然不忘交党费的忠诚的共产党员,一位值得临沂人深深记住的沂蒙抗战革命老兵!
你们的无私奉献和无畏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学习,甘于奉献,不忘初心跟党走,乐于奉献敢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