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胡淑梅 禚宗林)近日,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的审判庭里上演了暖心的一幕:石大妈搀扶着老伴的手,笑容满面地将一面绣着“大公无私 热心为民”的锦旗交到了道交团队岳云云法官手里。
四个月前,石大妈还是气愤填膺。原来,辖区交警大队送达的一张《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让她从街头流动商贩变成了被告席上的“事端人物”。如今经过岳法官的调解,她不仅主动履行了赔偿义务,还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岳法官手中。这场持续百余天的纠纷,终于在法院调解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25年2月27日,石大妈像往常一样把装满水果的三轮车停在路边叫卖。谁曾想,两辆疾驰而过的汽车因避让不及发生剐蹭。交警勘查后认定:石大妈违规占道经营导致道路通行受阻,需要承担事故次要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罚单,老人直呼冤枉:“他走他的路,我卖我的果,发生事故与我什么关系?”
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岳法官洞察到了石大妈的抵触情绪。“您看啊,这三轮车往路边一横,就像河道里突然冒出的礁石,能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吗?”岳法官用生动的比喻打开老人的心结:“你以前出摊没遇到这样的事是侥幸,现在摊上了就得负责是不是?”
经过三次耐心沟通,老人终于松了口:“可是我实在拿不出太多钱...”岳法官顺势提出了折中方案:协商赔偿+分期付款。最终,石大妈同意支付赔偿金,并承诺今后不再占道经营。第二天,鲜红的锦旗就送到了法院,感谢岳法官消除了压在她心头的烦心事。
在临沂经开法院,这样的“反转剧情”已成常态:2025年上半年,审判庭机动车纠纷案件调解率为50.8%,在不断积累和探索经验中,调解率日益提升。“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找准利益平衡点。”岳法官说:“就像给气球放气,既不能戳破也不能任其爆炸。”经开法院落实“小事不小办”的调解模式,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减震器”。